sina.com.cn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11月02日 10:21 香港大公报
全球化信息化乃改革的长远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发展新经济与改革及现代化的关系。中国正处于市场化改革及现代化的双重巨变中,若再加上全球化及信息化,各种转变的相互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实发展新经济与改革、现代化不能分割。首先,建设新经济所要求的全球化及信息化也是改革及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改革包含开放,目的是走向全球化。现代化更须顺应当前世界的发展主流,故具体目标是要建立信息以至知识经济,达到此境才可算是成功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完成中国长远发展蓝图的第三步。其次,全球化及信息化又可作为加快改革及现代化的手段,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加强了国际联系,扩大了开放的效果,更有力地推动市场发育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特别是‘入世’要依循国际规章办事,信息化则可用来提高管理水平及行政透明度,均有利于把政府、企业行为规范化,加快改革进程。信息化和发展其他高新科技产业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故此发展新经济与现代化及改革有高度的目标及过程上的一致性,不存在互相矛盾或争夺资源的根本问题,只存在一些具体协调的技术性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新经济的风险控制,要少走弯路及避免泡沫。新经济确有泡沫成分,新生事物免不了在急速膨胀后要进行筛选,才可淘沙见金。这本属正常,但却为股市炒作夸大,做成股价大上大落。股市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引导资金流入新领域,加快其起步发展。但又可做成震荡,不利新兴产业的稳定发展。不过除股市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的效益未如理想,这才是泡沫的根源。 很明显,许多网业公司业绩欠佳,并可能因此连累上游的软硬件供应商。由于网络业务仍在发展初阶,运作模式尚待探索,故波动难免。对信息化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益亦有争议。例如SOLOW PARADOX便指出:‘电脑除了在生产率统计外无处不在’,意指像电脑等信息科技的广泛使用并未能显着提高效率。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生产率上升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特别是信息产业本身,其他部门即使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却似与信息化无大关系,一些近年大量投资信息化的行业如金融地产等其效率反跌,服务业的效率亦跌。这种情况将令信息化的投资难于维持高增长。虽然这类研究未必精确,但也显示了信息化的效益仍待确认。 控制风险避免泡沫 在微观层次上也可见到一些影响信息化发挥效益的障碍:重复建设。许多传统企业为对抗新兴企业的竞争而搞网业,但大多只是把原有资料上网,且有纸、无纸体系并行运作。因此虽增加了人力及资金投入,但对扩展业务无大帮助。非信息技术因素未能配合。例如电贸需要支付、运送及仓存等多方面配合才能正常发挥,这些因素未能配合将延迟信息化效益的显现。技术未成熟。许多技术仍在发展阶段,更新很快,投入的大量财力人力多花在跟进上,而且信息产品价格下跌很快,如美国的电脑设备费用四年间下降六成以上,一些地区的宽频光纤网费用更下降九成。在这些情况下投资风险很大,效益也受影响。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是技术带动市场,技术发展出什么市场便吸纳什么,但后期是市场引导技术,市场只选择适用的、真正有效益的技术。故当技术发展到超过市场所需时,将引发调整。目前PC似已出现这种情况:电脑能力提升已超过人们一般使用需要,形成超前投资及资金浪费,令新增投资无助提高效益。信息缺陷。交易中一些关键信息是网络不能传递的,特别是不能量化的资料如风险和质素等。一项调查发现,网上书店未如预期因竞争加大而缩少价差,人们对有名的书店较有信心,令它们仍可卖较高价。这类问题限制了信息化发挥作用。信息爆炸。网络带来大量信息,而人的精力时间有限,并不能处理全部这些信息,有时更反受扰乱。此外,因要花更多时间去看资料,反而减少了思考分析的时间,无助改进业务。滥用设备。员工利用公司设备及上班时间上网已渐成严重的劳动纪律问题,有的公司要用侦察软件进行监控。 上述各种影响信息化发挥功能的因素,均可令投入增加而产出少增,带来生产率提升不足和投资回报欠佳的问题。西方有的悲观人士更认为电脑带来的效率增长高峰已过,现已进入回报递减时期,故互联网带来的生产率上升只属空想。事实未必如此恶劣,从长远看长波效应将可令生产率上升。但泡沫带来的短期间的调整风险却不能忽视。调整将影响广泛,首先是股市,其次是投入于科技企业的资金如风险基金等,再次是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最后是整体经济活动。若美国出现调整,对全球经济将有一定影响。 中国对上述各种风险来源自然不能忽视,尤其是:中国的技术、财力相对不足,更宜小心投入,要避免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及股市过份炒作等问题。中国管理水平较低,更要注意解决非技术因素障碍及滥用等问题。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有有利的地方:起步稍迟,可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吸收先进国的正反经验,谋定而动,不盲目跟风,选取最适合国情的技术──市场组合作为信息化模式。利用大国规模经济,加强信息化技术开发及成果应用。 多元巨变须提高承受力 第四个问题是中国对推行新经济及所带来巨变的承受能力。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成熟及现代化、工业化之后才发展新经济,但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及信息化等同时进行,形成了多元转变的统一体,有望缩短追赶先进的时间。但转变的途径、步骤必须小心选择,才可保证不超越社会承受力和资源供应。为此尤须量力而为:信息化要按技术及资金能力选择重点上马,不搞人有我有。全球化则要把握好开放力度,避免外来冲击。 总括来看,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及改革必须与发展新经济融合,并从互动中加快达到建立先进的市场经济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一方面要跟随世界发展主流,积极进取,另方面又要量力而为,并密切注视国际间市场、技术等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降低风险。未来十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故应把十五计划设计成中国第一个全面建设新经济的五年计划。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