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方在互联网
喜欢琼瑶的人有很多,不喜欢琼瑶的人也有很多,但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能否认她的影响力。
对于琼瑶在人生最后的选择,各人的看法不一样,有人认为是勇敢、洒脱,有人认为是逃避、害怕。前者强调的是“翩然”,是生死看淡。后者则是指对病痛和衰朽的逃避,这种逃避包含了害怕的成分。
至于有人说“死都不怕还怕其他吗”,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宁愿死也不想承受一些痛苦的。关于这点,你可以去了解很多农村老人在临终前的悲剧现实。
因为琼瑶很有名,所以她身上是有滤镜存在的,而且“死者为大”,好像批评也不对。
但正因为她的影响力,从“盖棺定论”的层面看,评价也是必要的。
读者多,并不意味着作品的艺术水平高。
对于琼瑶,我认为她是一个精致自我的生意人,包括她后来的丈夫和生意伙伴平鑫涛,两人在生意上都称得上精明。
“爱情”是琼瑶小说的主题,她作品的受众也是有特定的群体,尽管其作品风靡一时,但其中很多读者成长起来后又以为幼稚,所以琼瑶历来不乏争议和批评。
比如“你只是失去一条腿,她失去的是他的爱情”这种话就引起过群嘲。
王朔批评她是“愚弄观众”,李敖也曾批评她的思想和三观有问题,作品是“欧巴桑文学”,格调低,是在媚俗和麻醉、毒害年轻人。
但琼瑶和平鑫涛当然坚持认为他们是对的,读者欢迎就是真理,你们批评我“矫情、无病呻吟、愚弄观众”,那你们怎么做不到这种程度呢?所以还是我厉害。
毕竟都是作家,要用作品说话,可市场暂时的选择并不代表时间、历史的检验。话说,读者多和作品水平高并不等于一回事。
美化爱情,实际上是一种蒙骗。
爱情当然很好,但把爱情当成唯一的真理,捧到很高的位置,也无疑不符合实际,是错误的做法。
特别是对不谙世事的小年轻来说,那种哭哭啼啼、黏黏糊糊的爱情套路就像是毒草一样,雷人的桥段,庸俗的情节,其狗血程度往往让人瞠目,三儿是真爱,原配是障碍,琼瑶真的是混淆了现实和故事。
或许这样可以阐述她插足别人婚姻的合理性?
爱情本身就是人生漫长过程中的一个点缀,没有那么夸张,如果再掺杂了病态,那过度的美化就成了蒙骗了。
甚至反过来说,过度的拔高爱情是不够实事求是,也是对爱情的扭曲、否定和矮化。
从毛姆的 《露易丝》说起。
如果跟毛姆比较,琼瑶可能就是作家里“卖工艺品”的,她的作品套路都差不多,而且从来不会想着提高水平,但如果从生意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契合特殊受众的好的策略。
毛姆有个短篇小说《露易丝》,里面的主角是一个叫露易丝的漂亮女人,她有心脏病,所以一直受到身边人的特别宠爱,先后两任丈夫都死去后,女儿在她身边照料她,为了不让女儿离开,她让女儿觉得“妈妈实在没几年好活了”,为了她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在被别人揭穿了自私的本质后,露易丝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伪装,于是在女儿成婚的时候死去了。
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这种执念甚至是死亡都不能破除。
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要么是自欺,要么是欺人,要么是被欺,没有人可以幸免。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行啊。
主动选择死亡,琼瑶的勇敢和逃避。
生死事大。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但有人为了尊严会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比如琼瑶就是如此: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那么,为什么又说她逃避呢?
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对于必将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万一不幸,还可能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卧床老人”!我曾经目睹那种惨状。我不要那样“死亡”。
就是说她不愿意忍受临终前的“受折磨”的现实,但她不愿意忍受的这些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啊。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这世间,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种意外的喜怒哀乐”,道理都知道,但事到临头才晓得自己是什么样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死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见证和谈论死亡,其实是警醒自己的所作所为,以人为鉴,以果论因,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人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