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玩的“抽象”,其实挺“具象” 丨 睡前聊一会儿

年轻人玩的“抽象”,其实挺“具象” 丨 睡前聊一会儿
2025年01月03日 21:30 人民日报

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歇斯底里是崩溃,底里歇斯(delicious)是美味;生活如果给我一拳,那会一拳打在棉花上……这些乍听出人意料,细品会心一笑的“包袱”,如今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抽象”。有社交媒体根据平台数据,将“抽象”作为2024年度关键词。《语言文字周报》也将“搞抽象”评为十大网络流行语。什么是“抽象”?年轻人为何热衷于“玩抽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要给“抽象”一个定义是件难事儿。“抽象”起源于网络直播间。此前,有主播在镜头前扮演荒诞的形象,猎奇的直播风格吸引了一批粉丝,主播的口头禅“抽象”也逐渐成了这一类具有自嘲色彩的亚文化的代名词。随着“梗”的流行,走向大众的“抽象”文化逐渐剥离了言语的冒犯,衍生为集体参与的幽默。它不限于特定形式、不囿于固定载体,可以是谐音梗等文字游戏,可以是“揭短”的大方自嘲,也可以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迷惑行为”。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提出“家族相似性”的概念,说的是一个范畴的成员并不一定能找到共同的本质属性,彼此之间可能只有一个或多个相似特点。作为始终处于发展流变中的网络亚文化,“抽象”似乎正是如此,它没有边界明确的外延,而更像若干相似内容的集合。

如果要为“抽象”文化寻找一个内核,或许可以用“制造意外”进行概括。喜剧创作中有一个技巧叫“预期违背”,说的是当事情发展脱离人们基于经验、常识或逻辑产生的预期,就会令人惊喜、引人发笑。“玩抽象”也不外乎如此。它与喜剧的“无厘头”情节、脱口秀反转的“包袱”、鬼畜视频天马行空的剪接组合异曲同工。走上“未曾设想的道路”,一边疑惑“还能这样”,一边感叹“这个巧妙”,人们的欢笑神经被突然撩拨。

部分网友分享的“抽象”内容。图片来源:顶端新闻部分网友分享的“抽象”内容。图片来源:顶端新闻

值得思考的是,“玩抽象”恰恰是一种颇为具象的情绪表达,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严肃生活的调侃。有人将“玩抽象”比作一种针对严肃与深刻的应激反应。许多人同时扮演着冷幽默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在文本符号中畅游,调剂着单调的生活秩序,奏响生活的“和弦外音”。难得的“意义闲暇”,为工具理性按下暂停键,喂饥肠辘辘的情绪吃一颗巧克力糖。

还要看到,“玩抽象”事实上也构成了与个体生活的和解。自嘲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虚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现眼”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用力逗笑生闷气的内心。当面对困厄、挫折与迷茫,与其陷入徘徊不前的精神内耗,“淡淡地发癫”不失为情绪的出口、情感的熨平。由此而言,“玩抽象”也是一种与心灵对话的体裁。用淡然填补现实的凹凸,用潇洒抵挡急袭的风雨,是即使涉足泥淖仍闲庭信步的达观。

作为一种年轻态的表达,它的社交功能同样值得重视。在社交媒体上,年轻而“抽象”的人们在玩梗与接梗中彼此相认、互相慰藉。信号一旦同频,便意味着心灵相契,交流就变得行云流水、天马行空了。从这个角度讲,他们自称“抽象”,恰恰是以他者眼光反观的结果。那些出现在评论区的对话,外人觉得莫名其妙,对他们来说,便如眼神交汇般自然,能指与所指清晰无比。

文化是一条河,有浩浩汤汤,也有涓涓细流。所谓“抽象”文化,让更多人意识到目标泛滥、效率至上、情感匮乏所带来的“硬币另一面”,觉察到应该在压力与焦虑面前创造慰藉的空间、调整呼吸的节奏,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积极的补充。毕竟,抽象一笑而过后,终究还是要在具象生活中实现自洽。

这正是:

浅浅抽象,喂情绪吃颗糖。

淡淡发癫,给灵魂充会电。

大家晚安!

(文 丨 成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33.46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1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