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商场已经想清退星巴克了

一些商场已经想清退星巴克了
2024年12月23日 18:41 虎嗅APP

进入商业地产行业14年,蒋昱松在今年秋天选择暂时离开了这个行业,开起了艺术中心。

2010年大学毕业后,蒋昱松进入长三角某城市当地一家老牌百货公司做管培生,后来先后在两家港企、两家国企任职,做过早期的拿地、策划,也负责过前端招商、后端营运调改,积累了一个商业体从0到1的经验,最终做到了项目总经理。

他也经历了疫情之后购物中心的冷清和复苏,随着客流量的下降,在生存压力下,商场的经营逻辑也在转变——传统的商场不再受欢迎,更细分、更下沉、体验性业态更丰富的商场受到欢迎。十年前最强势的星巴克,如今成了商场想要“清走”的品牌;二次元、谷子店成了不少老商场的救命稻草……

蒋昱松觉得,商业是一个常常需要更新的行业,而许多商场的问题在于没有跟上消费趋势的变化。我们和他聊了聊这几年商场的一些新现象,比如年轻人扎堆B1、B2,餐饮业态占比变高,一些品牌店陆续退场,以及这背后隐藏的消费趋势。

以下是镜相工作室与蒋昱松的对话:

一、不更新,就会被淘汰

镜相工作室: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觉得“商场不行了”?

蒋昱松:最直观的是2023年疫情结束以来,虽然之前有一些封控,但整体是一个滞后的反馈。对于消费者来说,因为看不到商场的销售数据,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人流量变少了,二空铺变多了。这两件事又会相互影响。

镜相工作室:作为行业内的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蒋昱松:招商变得更困难了。

我现在自家乐器店所在的这个艺术中心,2005年就开业了,占据了非常好的区位。地铁直达,路边的人非常密集,周边配套也非常强大,有图书馆、少年宫,出门走两步就是车道。以这种交通和周边配套成熟度,如果从传统的商业拓展的角度来说,这个位置开一个商业体是必成功无疑的。

但是现在,它的出租率已经惨不忍睹,招不到商,空了一半。这在消费者看来就是萧条了、没落了。

镜相工作室:为什么招商会变得这么难?

蒋昱松:还是供需关系决定的,空铺太多,开店的人少。

像我之前做的项目,出租率从来没有掉到95%以下过,但是到今年9月份我走的时候,已经降到80%以下。

市场上现在空铺非常多,空铺一多,品牌的选择也多。一个品牌开发,以前一周可能就跑3~5个商场,差不多就要定了。现在可以跑完所有的商场,对比完所有的数据,再慢慢选择在哪儿开店。

以前很多品牌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店开得很多,容错率也会很高,什么项目都愿意进去开开试试。现在这个阶段过了,投资也在收缩,品牌拿不到投资,就不会开新店扩张。

镜相工作室:空铺率这么高是为什么?

蒋昱松: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下行的时候,商家不好过,需要开源节流,节流就需要降租金,但很多商业体可能没办法配合,或者说没有一个宏观的视角,要跟这帮商铺一起熬过这个周期。比如说,有个商场中有两家1000平以上的主力店要续签,结果商场给人家涨了20%以上的租金,但他们的销售额同比之前是下降了25%的,像这样的情况,商家赚不到钱,自然就不开了。二是很多商家实在支撑不了,比如像资金链断掉了,即便商场降租金,他也不会续了。

镜相工作室:商场一般会怎么做来解决空铺多、招商难的问题?

蒋昱松:其实有一点无解,会造成一种负循环。

一旦掉铺之后,招商负责人会面临很大的指标压力,势必会选择去填铺,去找不符合客群,也不符合定位的这些铺子,先填进来,先稳住租金收益。但这个举措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赌错了,对商场的打击就是万劫不复的。假如同类的商铺扎堆开,生意不好做,到最后外面的品牌考察的时候,也会觉得你招商能力有问题,更难招商。

还有一种办法,宁缺毋滥,只招要的,不适合的就不招。但项目的招商能力、自身的硬件、运营能力、企业背书到底有多强?能不能招到想要的?如果招不到,收入也会降低,半年、一年下去,利润达不到全年预算的口径怎么办?

这个时候管理层就面临很大的决策困难,要不要花几百上千万去把这个项目重新进行二次包装,重新开业?这是国内很多项目面临的一个问题。

镜相工作室:这些没落的商场有什么共性吗?

蒋昱松: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没有及时调整定位,还是持续了它原来的发展方向,没有及时迎合市场的转变。

2021年之后,传统、常规的商业项目已经没法吸引日渐挑剔的消费者了。常规项目是说楼下有个超市,楼上有个电影院,中间楼层三层以下是儿童,然后其他卖服饰。消费者已经感觉到,商场大多都长一个样。

现在的商场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我知道有好的项目,4000 个车位周末去能停满。你能说商场没落了吗?只是好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开始下行,自身能力差的商场就被淘汰了。

二、商场更务实,星巴克都不受欢迎了

镜相工作室:既然商场招商已经这么难了,为什么有时候还会想把一些品牌清掉?

蒋昱松:商场和品牌没办法双赢的时候,就会主动把品牌优化掉。

我前公司区域内一个项目,今年想把星巴克清掉。因为合作条件是营业额分段扣点,即营业额达到多少钱之后,才会有一定的租金产生。今年它的生意一直达不到标准。一般商场招品牌有三个要求,第一,品牌很知名,能给商场提供客流。第二给商场提供营业额,每个月能做100万、 200万的营业额,商场抽成扣点产生很高的收益,或者租金很高。第三品牌形象很好,很知名,靠这个形象来奠定商场的档次。这是招商基本的核心。

如果这三个一个都不能满足,那为什么要招这个品牌?就像上面说的星巴克,第一不能带客流,周边为CBD区域,咖啡品牌非常多。第二,现在外面咖啡很多很卷,营业额做不上来,导致商场没什么收益。第三,不断更迭新出的品牌越来越多,给了消费者更多的场景体验与口味选择,老品牌的生命力可能大不如前。

镜相工作室:但星巴克这样的品牌过去可能很强势?

蒋昱松:今年会发现去跟星巴克谈容易很多。有些项目是文保建筑,对于一些产证、消防的门槛比较高,但星巴克它会自己解决掉这些问题。

从谈判来说,相比前几年也会缓和很多。以前肯定会跟你谈,要求保底开业率、商场的出租率这些条件,现在它都可以接受,不要了。因为星巴克每年它还是有开店的指标要求,但它会发现其实可以开的地方真的没有那么多。

十年以前星巴克基本上是商场的唯一选择,甚至一个商场要开两家星巴克。但是这些年它不再是唯一选择,有些条件该放下来的就要放下来了,不然很多项目它没有办法拿下来。

镜相工作室:如果清了一个品牌,会补充一个同品类的进来吗?

蒋昱松:这个就得靠谈,如果商场想去清星巴克,前提是已经找了其他品牌聊过了,比如说找瑞幸或者M stand,其他品牌就愿意出固定租金。

当一个不确定跟一个确定,那商场一定会选择确定。95%的人都会去选择有一个保底的固定租金的品牌,这个时候会拿着这个商务条件去跟星巴克谈判。

镜相工作室:星巴克营业额下滑,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消费观念?

蒋昱松:消费者会选择更高、更好的性价比。

就像以前喜茶、奈雪,动不动一杯都卖30多。但现在很多上班族,即便收入很高,都不会去选择喝三四十块钱的咖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需要被引导的,因为便宜的很多,中国有很大部分人喝咖啡是不在乎咖啡豆的口味的,只要咖啡因帮我提神就可以了。瑞幸9块9完全满足我的需求了,就不会选择星巴克或者更贵的品牌。

镜相工作室:这种消费观念会如何反映在衣食住行上?

蒋昱松:零售其实很复杂,但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服饰上,过去受到很多人追捧的品牌,现在可能业绩就不会很好。你身上穿的是真的耐克还是假的阿迪,这种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不会问你的衣服是什么牌子的。品牌价值在弱化,消费者更注重实际的感受。很多品牌的定价需要回归理性和常态化。

镜相工作室:这几年商场业态上有什么大的变化?

蒋昱松:餐饮的比例一直是在上升的。

过高的餐饮比重会导致这个楼层在非就餐时间没有客流,这是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提高餐饮比重的核心原因。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场景化。大概在2013年到2018年,服务白领的美食广场开的还是蛮多的。但是美食广场解决的是只有一个人、两个人怎么吃饭的问题,人流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两年商场为了吸引人流,自己在B1层进行一个包装,像北外滩来福士的提篮桥主题街区,在商场里面做一个场景化的东西。进行一些小档口的招商,来填充业态,增加非餐饮时段也能买的东西,像奶茶、炸鸡、甜品。

镜相工作室:娱乐配套业态的占比是不是也在上升?

蒋昱松:传统商场怎么定义配套业态,是说除了零售、餐饮,剩下的美容、美发、电影甚至教培等等,不细分了,统称配套,过去这一类业态占比大概就在15%。

现在其实商场多了很多体验性业态,不以实物交易为主的。一些非铺位,一些公共区域,增加一些抓娃娃机。还有这一两年非常多的,让人们买彩票刮彩票的摊位。有些超市也增加了体验,比如说有时候找小朋友过来做烘焙、做蛋糕。

这也反映了一种消费观念,钱在大家手里面,总归要花的,只不过花销的场景变了,更多花在了体验上。

镜相工作室:有哪些品类是还很受商场欢迎的?

蒋昱松:很多商场甜品很多。

像日本的商场B1层全是甜品,在逛的过程中消费者很有幸福感,沉浸在这个环境里很开心,因为它外观就很好,你又可以买来作为礼物,自己也喜欢吃。这两年中国其实也在做这个事情。

这种是餐饮吗?它也是餐饮,但这是非传统型的餐饮,它可以在非餐饮时间段内去逛,来增加非餐饮时间段的连贯性,现在很多商场塞这种东西塞得非常多。

二来就是杂货。名创优品、杂物社等等一系列品牌,这几年也是如雨后春笋般开得非常多。很多项目会招很多杂货铺进来,甚至一家商场里有10家我都觉得很正常。它的客群非常广,下到小朋友,上到送礼的。

这两个品类都是全年龄、低客单价、高复购率

镜相工作室:二次元、谷子店这几年也非常火,有种说法是“二次元拯救老商场”。

蒋昱松:最核心的一个价值就是情绪价值

其实杂货和甜品也是,我在吃下去这口甜品的时候,体内多巴胺会分泌,让我高兴。我买一个谷子周边,它能给我提供某一方面的情绪价值。

二次元拯救老商场挺好的,首先商场很尊重这小一部分客群的需求,给他们营造了一个社交的场景。另外中国的商场过去忽略了这一部分可观的收入,但这部分需求是一直存在的。

像一些小体量的项目,可以往这个方面去持续性投入。如果是商场,可以放几家店,但是要一根筋地全部往这个方向,拿一整栋楼或者一整层来做,我觉得这是没有选择的时候才去抓的救命稻草。在北上广以外的城市,有没有足够多的人群可以养活商场,这个有待商榷。

这种项目定位对于下面的经营者要求也是很高的,要真的喜欢、真的懂的人。让消费者觉得“商场懂我”是很难的。

镜相工作室:最关键的还是要抓住年轻人。

蒋昱松:现在商场主力消费人群就是家庭和年轻人。

我觉得现在很多商场之所以还能撑下去,是守住了儿童消费这一块。并不是说儿童客群产生了多大收益,而是靠儿童带动了家庭客流。因为现在商场是一个遛娃的场所,像我们家和身边的一些家庭,如果不是孩子要去玩商场里的游乐设施,我们是不会去商场的。

三、商场不能只有购物一种功能

镜相工作室:过去商场有一个业态分布的黄金比例,现在还存在吗?

蒋昱松:没有了,商业发展到今时今日,早就没有了。

当时所谓的这个比例其实是去国外抄回来的,尤其是韩国、日本、泰国,还有新加坡,这些国家或城市,商业发展要早于中国,所以2010年那个时候有这个黄金比例的说法,万达那个时候也刚刚完成产品的迭代,开始快速拓张。但现在,我觉得中国的商业已经发展到可以让其他国家的人来考察的地步了。

镜相工作室: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商场要怎么给自己定位?

蒋昱松:这个市场需要各个档次、各个受众群体的项目,最终是在对比里找定位。

拿地之前就要研判项目能做成什么样子。首先看这个城市,是一个什么能级的城市,有多少人,目前的商业天花板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再研判我们这个项目有没有条件突破天花板,绝大多数项目是没有条件突破天花板的,那所有的东西都是置于它下面的,很难去招到比它档次更高的品牌、更好的餐饮,只能从其他特色层面去发掘。

然后再看这块地它能造多大的项目。看容积率,能造多大、多少层、什么形态的商场,去比较在城市里面其他同等面积段的商业,他们是做什么定位的,做什么客群的,有什么品牌。这是第二步,横向对比同体量的。

再看其他项目的业态配比是怎么做的,看其他项目周边有什么,有多少人,房价是什么样子的,周边住的这部分人消费能力是什么样子的,再来对比同样维度下我的项目周边是什么样的,慢慢地确定定位。

要不就是复制别人的成功,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对等,那就要看能做出什么样的差异。

镜相工作室:市场上还有哪里机会比较多?

蒋昱松:一是往下走,下沉,像一些县级城市、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开发还远远不饱和。

二是在一线城市做非标商业体,这是商业地产发展到今天想出来的一条突破的道路。

镜相工作室:怎么理解非标商业体?

蒋昱松:行业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一种理解维度是,商业的特征是什么?我打破这些特征,就是非标商业。还有一种是,这个项目里的牌子你都不认识,也有人说这是非标商业。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所谓的业态组合,全部打乱,宠物店旁边卖奶茶,奶茶旁边洗头发,不像过去商场每一楼都有固定卖的东西。

其实现在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还是用传统的商业思维在做非标商业,运营逻辑还是标准的运营逻辑。

像最早淮海中路的TX淮海这个项目,当时我们很多从业者去看,甚至有点看不懂。它从运营思维上打破了我脑子里的固有思维,这可能是真正的非标商业。后来它在北京又复刻了另外一个升级版。

镜相工作室:做某种单一业态,或者就精准服务某一类客群,这几年这样的商业体也不少。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

蒋昱松:我之前提过一个方案,想打造一个以女性消费为主的商业体,这种其实也不新鲜,在上海已经很多了。

当时想的比较简单,因为那条街上有60%都是配套业态,有理发、医美、宠物,还有一些买手店,这些业态是以女性消费为主。而且这些店铺有自己的独有客群,不需要流量来转换。所以我就构思围绕这部分已有的客群,去服务好她们。有哪些业态是缺的、可以补的、能够联动的?比如说女性消费者在这里做医疗美容的时候,旁边配什么东西,是做完之后可以去消费的。

但从公司管理层的角度,他们可能不想做这种一根筋、一条线的,他们最终是决定要做社区型的项目。

社区型的项目其实本身也没错。这几年也很多,尤其是上海、深圳、杭州……像万科,他们的社区项目做的都很精致,体量都很小,可能也就1.5万方到3万方之间,社区项目也不需要吸引多少外面的人过来,真正把一公里范围内的客群服务好就行。

镜相工作室:商场未来的方向可能是什么?

蒋昱松:商业是一个常常需要更新的行业,我只能说有一个观点是对的,这个观点一直影响到我现在。如果只把商场当成一个购物的场所的话,这不会是未来的趋势。在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加入的百货公司,里面没有茶饮,也没有咖啡,也没有那么多餐饮,只卖衣服、卖箱包、卖化妆品。黄金珠宝占一层,箱包占一层,家具家电占一层,它是一个纯粹的购物场所。这种百货几乎被淘汰了,经过这些年不断迭代,出现了现在的购物中心。

再延伸,我觉得未来的趋势可能会是,商场会慢慢地把边界打开,融入到一个人24小时的生活中。

比如时间上,以往商场给人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它有明确开业闭业的时间,早10点晚10点。现在我已经看到有些项目没有这个时间限制了,你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去,把时间的边界打通了。它里面有很多的业态,像酒吧,就不会有一个明确的闭业时间。

空间上,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公园式的购物中心,这个地方不购物,也有一些场景,可以来散步、休闲、遛狗,跟你的生活、社交、商务行为全部融合到一起。我觉得这是比较符合未来,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场景需求的。

(应受访者要求,蒋昱松为化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商场 品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12-23 黄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