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科普中国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试问一下已经结了婚的读者:“你有多久没有和对象单独约会了?”
很多人都会发现,结了婚两三年以后,夫妻之间就已经不再像谈恋爱时期那样如胶似漆,生活逐渐变得平淡,每天忙于家务和带娃等日常琐事,似乎结婚已经从爱情变为了“搭伙过日子”。
有心理学家追踪了 168 对夫妻在 14 年间的婚姻生活适应情况,结果却发现,38% 的夫妻最终选择了离婚,原因是婚姻中出现了较多的不满意和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伴侣的落差感和失望感也越来越大,而且,即使是在保持婚姻关系的夫妻中,也有超过一半(60%)的夫妻认为他们的婚姻远不如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幸福。
还有另一项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在结婚的前 2 年往往会迎来婚姻关系质量的快速下降,然后在未来的几年中保持相对稳定,并在 8 年后再次迎来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也很符合我们对很多婚姻关系的直观感受,结婚以后,双方都会逐渐觉得对方已经不如谈恋爱的时候那般完美和用心了,婚姻关系中的这种落差感变得越来越大,在不知不觉中就“杀死”了爱情。
那么,婚姻中的这种落差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落差感呢?
落差感往往在比较中诞生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个著名的相互依赖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该理论认为婚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投资,无论是谈恋爱还是结婚,我们都会付出某种“成本”,比如时间、精力、情感和金钱等,同时也希望从关系中获得相应的“收益”,比如关怀、陪伴、安全感等。所以,只有在双方的付出和回报之间是达到平衡的,才会对关系感到满意。相反,如果这两者之间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落差感。
但是,怎样的付出回报比才算“失衡”呢?
答案是“比较”,这意味着它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一个绝对值。
因为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自己的“期望”,而幸福的程度就取决于你获得的结果超过期望的程度。
举个例子来说,对方以前每天都会嘘寒问暖,经常送个小礼物,这就会提升自己的比较水平,我们自然就会期望以后也会一直得到这样的关系和体贴。而在结婚以后,对方的重心更多地放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展现出来的体贴和关心自然而然就会变少了,那么当下关系的“收益”就可能会低于自己习惯的比较水平,从而产生落差感。
比较水平还会受到情感经历、个人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前任很会提供情绪价值、看到周围人都过得很幸福、父母提出的严格要求和标准等等,都可能会提高我们的期望值。所以,即使从现实情况来说,与对方交往的结果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仍然低于期望值,我们还是会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落差感。
“爱情激素”也会催生落差感
落差感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生理激素的变化。
实际上,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任何情感和行为都会受到体内相关激素的影响,例如当我们肾上腺素飙升的时候,就会变得很激动。
爱情,其实也是激素的“产物”,在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多巴胺(Dopamine)和催产素(Oxytocin)。
多巴胺是大脑中负责“奖励”机制的激素,通常在体验到新鲜事物、成就感或快乐时分泌,因为有了多巴胺的存在,我们才会在谈恋爱的时候感到激情和兴奋。
相对来说,催产素可能更不为人所知,但它在亲密关系中的角色比多巴胺更加重要。催产素是一种在亲密互动中分泌的神经激素,它在母婴连接和情侣之间的情感维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人们亲吻、拥抱或与伴侣进行亲密接触时,催产素水平就会增加,从而增强彼此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种激素的存在会让我们在关系中感到温暖和安全,是稳定长期关系的生理基础之一。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两种激素:多巴胺让我们“一见钟情”,而催产素则让我们想要“长相厮守”。
但是,随着恋爱或婚姻关系逐渐稳定后,这两种激素的分泌都会随之下降。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存在一种“习惯化”的机制,即当人们在重复的情境中不断接触相同的事物时,大脑对此的新鲜感降低,对该事物的刺激反应也就随之减弱。
在恋爱或婚姻的初期,对方的任何关心和呵护都会促使我们体内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和催产素,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但是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以后,相同的关爱行为可能就不再能促使体内分泌出等量的激素,而且现实来说,尤其是结婚了以后,双方之间的亲密互动频率也会明显下降,所以,这些“爱情激素”的水平只会越来越低,让我们从生理层面产生明显的落差感。
4 个方法减少落差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随着情侣或夫妻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多,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活习惯的摩擦等,亲密关系的动荡和混乱也会增加,而落差感往往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之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谁是“完美爱人”,在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亲密相处中,势必会发现对方的缺点,观念和习惯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冲突。
但是当双方逐渐调整适应了新的相处模式,关系动荡就会转入下降的趋势,直到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成就一段美好而长久的婚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减少关系动荡前期的巨大落差感呢?不妨可以试试以下 4 种心理学方法。
1
合理调整期望值
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恋爱或婚姻中的落差感与我们心目中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关系。有期望很正常,但问题就出在很多人的期望值是固定的,而不会随着关系的深入而动态变化。由于生活重心的转移和生理激素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所得到的实际结果值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期望值仍然保持固定,那么无论期望值是多少,其实际结果值早晚会有低于期望值的一天,从而引起内心的落差感。
所以,建议当我们发现自己内心有落差感时,应该坦诚地与对方进行沟通,讨论在关系当中彼此对对方的期望,明确哪些期望是现实的,哪些是过高或不切实际的,根据双方目前的关系阶段调整期望值,从而有效减少内心的落差感。
2
减少向外比较
在如今社交媒体极为普遍的社会,我们经常能够刷到别人“秀恩爱”的视频或文章,这就会让“别人家的老公/老婆”成为了一种可能不太现实的比较标准,但是每段关系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别人秀出来的“恩爱”并不一定适合照搬到自己的关系中。
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与爱人的现实相处和感情上,时不时聊聊曾经共同创造的美好回忆,经常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在日常的相处中更清楚地看到彼此的优点,培养一种内在的满足感。
3
保持积极反馈
很多时候,两个人相处久了,就会认为对方应该理所当然地做某些事情,例如准备晚餐、整理家务等,自然也就不会表达任何欣赏和肯定,但这正是很多不满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减少或避免落差感,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就是经常表达欣赏和肯定,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也应该直接地感谢对方的付出、陪伴和支持,同时用拥抱、亲吻、微笑和眼神交流等非语言反馈,增强双方的情感连接,培养一个相互欣赏和肯定的良性关系。
4
共同体验新鲜事物
减少落差感还有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就是共同体验新的事物,例如一起学习陶艺、手工等新的技能,一起参加攀岩、徒步旅行等有挑战性的活动。通过创造新的共同经历,就能够打破日常单调重复的局限,为双方的关系重新带来新鲜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Kurdek, L. A. (1999). The nature and predictors of the trajectory of change in marital quality for husbands and wives over the first 10 years of marri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5), 1283.
[2] Rusbult, C. E., Olsen, N., Davis, J. L., & Hannon, P. A. (2001). Commitment and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mechanisms. In Clos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p. 95-122). Psychology Press.
[3]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Finkenauer, C., & Vohs, K. D. (2001).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4), 323-370.
[4] 罗兰·米勒. (2015). 《亲密关系》(第6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