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江:茅台“老友记”

周之江:茅台“老友记”
2024年10月20日 18:30 茅台时空

10月13日,2024年贵州茅友嘉年华在毕节织金平远古镇内举办。知名文化学者、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受邀参加活动,并以茅友代表作《茅台老友记》的主题发言。

发言中,周之江以独有的视角,诠释了“茅友”一词的精神内涵,并与现场“茅友”们分享了他心目中不该被忽略的几位名人“茅友”的逸闻趣事,为丰富茅台文化的多元表达提供了新的维度与题材。

英国人马克•福赛思《醉酒简史》说,身为高等动物的人,据说是在进化中逐渐获得了饮酒的能力。福赛思说,1000万年之前,人类的祖先从树上来到地面,很可能是为了找寻掉在地上烂熟的果子,这样一来,人类鼻子的嗅觉就慢慢敏锐起来,可以通过酒精气味的引导,发现含有糖分的果子。而与此几乎同时,人类还出现了基因突变,获得了有效分解酒精的能力。

周之江坦言:“很惭愧,作为茅友的代表,我其实不善饮酒,根据属于是进化得不够完全。”跟酒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

故事一

历史小说家高阳

高阳是个笔名,本名叫许晏骈,1922年生人,他的家族是杭州横河桥的许氏,从清代的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许家七个兄弟先后乡试中举,其中有三个是两榜出身。

说到高阳的笔名,很容易联想起“高阳酒徒”的典故,这是《史记》所记载的,说是刘邦路过陈留,郦食其登门求见被把门的拒绝,他呵斥通报的使者说,进去被沛公刘邦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高阳对贵州的茅台,情有独钟,他说,茅台酒喝得再多也不烦躁,就算是醉了也跟平时一样,只会催人一觉好睡,绝不会头昏口干,如火烧心。这就是真纯茅台酒的优异之处,尤其老窖出品的陈年产品,更是不可思议。

字里行间,读出爱酒人的真情实感,高阳以酒徒自居,绝非说说而已。

故事二

台湾作家林藜

无独有偶,另一位台湾作家林藜,写过一本游记叫做《萍踪识小》,里面也讲到茅台的妙处。

说是茅台酒以甘泉秘方,再加上百年以上的老曲,陈陈相因,所以芳冽异常。一瓶酒刚刚打开盖,满屋子都是酒香。《逍遥集》里说酒分成两大派,一派有色,一派无色,而以无色者为正宗;一派有味,一派无味,而以无味者为正宗。

茅台无色无味,所以出身最为名门正派,但又具有浓香芳醇的好处。善饮者可以豪饮,不善饮者也可以豪饮,哪怕喝得酩酊大醉、沉沉睡去,也绝对不会有头痛、口渴、呕吐、腹泻这些副作用,醒来之后甚至感觉非常舒畅,难怪称之为酒中之圣。

故事三

画家傅抱石

大画家傅抱石一生离不开烈酒,尤其是茅台,这是他文房之外的第五宝。

他作画的情形也很独特,往往是一手持杯,一手握笔,在酒的激发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多会画出传世之作,画毕会盖上“往往醉后”的印章。在他留下的三千来幅作品中,盖这个章的都极受收藏家们的追捧。

故事四

翻译家杨宪益

大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最厉害的是向外输出,也就是汉译英,把中国的文学经典翻译到国外去,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他跟自己夫人戴乃迭合译的全本《红楼梦》、《儒林外史》。

1941年,杨宪益曾在贵阳师范学院任教,短暂的逗留,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贵州出产的茅台酒也居功至伟。

他在自传里写到过,某一次,跟妻子和两个朋友一道,在贵阳城郊的花溪一个朋友家,喝掉了差不多六斤茅台酒,大为尽兴。

吴祖光曾赠联:“毕竟百年都是梦,何如一醉便成仙。”

故事五

美食作家唐鲁孙

当代著名的美食作家唐鲁孙先生,写过一篇《谈酒》,“以我喝过的白酒,山西汾酒、陕西凤翔酒、江苏宿迁酒、北平海淀莲花白、四川泸州绵竹大曲,可以说各有所长,让瘾君子随时都能回味迥然不同的曲香。不过以笔者个人所喝过的白酒来说,仍然要算贵州的茅台酒占第一位”。

“直到川滇黔各省军阀割据,互争地盘,茅台地区被军阀你来我往,打了多少年烂仗,一般老百姓想喝好酒,那真是戛戛乎其难。民国二十三年武汉绥靖主任何雪竹先生,奉命入川说降刘湘,刘送了何雪公一批上选回沙茅台酒。酒用粗陶瓦罐包装,罐口一律用桑皮纸固封。带回汉口,因为酒质醇洌,封口不够严密,一罐酒差不多都挥发得剩了半瓶。当时武汉党政大员都是喝惯花雕的,对于白酒毫无兴趣,对于这种土头土脑的酒罐子,看着更不顺眼,谁都不要。所剩十多罐酒,何雪公一股脑儿都给了我啦。到此闻名已久的真正回沙茅台酒,这才痛痛快快地喝足一顿。从此凡是遇到喝好白酒的场合,茅台酒醰醰之味仿佛立刻涌上舌本,多么好的白酒,也没法跟回沙茅台相比的。”

周之江老师(右二)在2024茅友嘉年华上体验陶艺制作工艺周之江老师(右二)在2024茅友嘉年华上体验陶艺制作工艺

故事六

翻译家冯亦代

大翻译家冯亦代先生,在《喝酒的故事》一文里说,上世纪四十年代,自己在重庆碰到一个老同学,约他吃饭,“除了喝大曲,还第一次喝了茅台。茅台的香味与大曲的不同。茅台的香是幽香,而大曲的香则是浓香;幽香沁人,浓香腻人。所以从酒质而言,茅台与大曲虽各有千秋,但在我心目中,却宗茅台。那时在重庆,茅台也是珍品,大凡请客,很少有摆上席面的;少数人小酌,则又当别论”。

故事七

“谁来喝”“在哪里喝”“什么时候喝” 

女作家陈若曦,《酒和酒的往事》说,自己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北京待了几年,“无师自通”,学会了喝酒,“起先,我只浅尝啤酒和葡萄酒,后来就转入竹叶青和汾酒。后两种不是一般酒铺都有的,于是,为了喝某种酒,有时还得专程上某个馆子叫点菜才行。后来,利用人际关系,也弄来了莲花白和金奖白兰地之类的酒。当然,渴望最殷的是茅台,可就是七年如一日,不见芳踪。我直到快离开内地了,才在人民大会堂吃了一顿大餐,尝到了茅台。那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当时还即席作了有关华侨政策的演说。当时会堂人多,可惜只闻其声,不见人影”。

周之江作主题演讲时表示,人类爱上酒,一方面固然是陶醉于酒带给人的陶醉之感,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跟社交相关。无论在古今中外,人类饮酒,都是一种重要的、快乐的社会交往活动,苏美尔人喜欢在酒馆举行喝酒比赛,跟邻桌交上朋友,然后再讲上些段子。看起来,两千多年前的古老酒馆,早就为今天的酒吧社交定下了基调。

周之江认为,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通常对刚刚进入酒馆的陌生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吗”。在报纸问世之前,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来往的旅行者是了解世事的主要途径。

不过,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还是更乐意跟亲人朋友在一起喝酒,就像福赛思断言的那样,人类喝酒是为了社交。我们请自己圈子里的人喝酒,在觥筹交错中互诉衷肠,告诉人们,他们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深爱着他们诸如此类的事情。

周之江表示,自己很欣赏孔子关于喝酒的那个说法,叫做“唯酒无量,不及乱”。翻译一下,宴席之上,酒可以不限量,但不能醉到一塌糊涂。

前几年,有个朋友自己做了一款酒,让我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喜欢孔子这句话,于是就改了一个字,命名为“不及醉”。也就是说,尽管喝,但别喝到烂醉。总而言之,还是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醉,但别醉到乱来,嗨,也别嗨到烦人。

我虽然基本不喝酒,但对酒却充满感激之情。

因为,酒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贡献巨大。

来源:CMCA酒文化体验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高阳 茅台老友记 贵州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5 健尔康 603205 --
  • 10-22 科拜尔 920066 13.31
  • 10-21 强达电路 301628 28.18
  • 10-18 科力股份 920088 7.32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17.5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