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饭盒、十元钞:谁懂买买买的快乐

铝饭盒、十元钞:谁懂买买买的快乐
2024年10月11日 12:09 金融时报
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网络公开图片)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网络公开图片)

“1972年,我用铝饭盒装着零存整取了一年的120块钱积蓄,又添了几十块钱,凭单位工会发的一张自行车票,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凤凰牌自行车,每天擦得贼亮,下雨天还舍不得骑。”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72岁“活力老人”柴玉芬(化名)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父辈沿袭下来的节俭习惯,就是“愣撇了,别缺了”。1970年,17岁的她参加工作,每月挣17元,固定存入10元,日常开销7元,靠着零存整取的方式,置办了自行车、收音机等,一点一点改善着生活。

1972年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售价160元人民币左右(图片来自北京汽车博物馆百度账号)1972年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售价160元人民币左右(图片来自北京汽车博物馆百度账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事关千家万户乃至各行各业的新中国储蓄事业重新起步,不仅对此前的存款遗留问题进行及时全面的清理,更踏上了恢复秩序、建章立制的新征途。

“大米1斤、生油1两、煤球1斤、龙头细布一尺……”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和中国银行在上海开办了折实储蓄业务,将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生活物资,作为一个个折实单位,每日挂牌交易,储户存的是货币,被折算成了实物,根据物资的折实牌价进行存取。

(左)折实储蓄海报;(右)折实储蓄存折(现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左)折实储蓄海报;(右)折实储蓄存折(现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折实储蓄业务,源自解放区举办的以‘饻’为单位、按实物保本储蓄的经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保本储蓄原则意味着钱存在银行里更安全,有效保障了储户的购买力。”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告诉记者,这一做法吸引来大量存款,成为过渡时期稳定市场、平衡现金收支的有力举措。

1950年1月到1952年7月,作为折实储蓄向货币储蓄转化的一种过渡手段,保本保值储蓄业务出现,兼具折实储蓄、货币储蓄的双重性质。随着我国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保值性业务取消,全部改为货币储蓄。改革开放以后,兼具定期、活期储蓄长处的定活两便储蓄、零存整取形式的小额贴花储蓄,以及顺应消费者多元化、灵活性需求而推出的有奖储蓄、外币储蓄、礼仪储蓄等新储种相继出现。

爱国储蓄海报(现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爱国储蓄海报(现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5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5.8倍,年均实际增长6%。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水平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679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56年实际增长35.5倍,1957年至2023年年均实际增长5.5%。

其中,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2114元,比2013年的5246元名义增长130.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2%,比2013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显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已由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生活状况在持续改善,衣食住行等消费构成以及随之而来的支付方式,都在发生着诸多变化。

同时具备储蓄、支付两大功能的银行卡,刷开了电子支付的大门。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中国第一张银行卡,引领国内银行进入了“卡时代”。1987年10月,位于上海外滩的工商银行计算机房建成运行,团队研发ATM应用系统和与之配套的银行卡——“浦江卡”问世,成为上海人的第一张工资卡。

浦江卡(现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浦江卡(现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研发的ATM系统,使中国第一次有了与计算机大机联网的自助取款业务,同时通过银行卡将另一端与活期账户联系了起来。”黄沂海介绍说,上海人正是从“浦江卡”开始认识了银行卡,并在ATM机上学会了银行自助服务的基本操作。随后,牡丹卡、长城卡、龙卡、金穗卡、太平洋卡等“信用卡家族”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卡在手,走遍神州”的广告语犹在耳畔,日新月异地变换着中国百姓的支付体验与理财生活。

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1999年,中国电商真正进入实质化的商业阶段,对零售支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批专业化的支付服务机构诞生,通过整合不同银行的网关接口,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的网上支付信息交换服务,成为银行机构之外最早提供专业化支付服务的“新面孔”。

对于零售支付市场出现的新兴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相结合”原则,鼓励和支持其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如今,支付机构已成为零售支付市场的重要力量,与银行机构一起,提供丰富多样的零售支付产品,尤其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支付服务流程,提升支付服务便捷度,增强支付服务可及性,有效满足了公众的个性化支付需求。

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成为我国主流的支付方式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成为我国主流的支付方式

“我国已是全球最大、最发达的移动支付市场。”来自中国银联的统计数据显示,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我国主流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5%左右。同时,数字货币、手机非接支付、刷脸付甚至掌纹付等新兴支付方式仍在涌现。

“到了中国才发现,如果不能熟悉操作手机上网功能,你几乎什么也干不了!” 今年9月初来华考察旅游市场的德国兆歌文化公司相关负责人梅勒妮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她来过中国,此次调研的最大感受,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程度已然今非昔比,手机客户端的功能几乎涵盖到了方方面面,既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也对众多习惯于传统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的德国旅行者提出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超过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同比增长4倍;交易9000多万笔,金额140多亿元,均同比增长7倍。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支付便利化的多项部署下,扩大“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业务范围、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交易限额、试点用户分层认证等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

另据银联统计,2024年上半年银联外卡内用交易金额中,线下实体卡占45%,ATM取款占43.5%。这表明,新支付方式的出现,并不会彻底消灭传统的支付习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各类支付方式将长期共存。“这也正是支付便利化所主张的包容性宗旨。”中国银联党委书记董俊峰日前指出,在多元格局下,兼容共生、协同发展是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75年来,从塞满大大小小硬币的储蓄罐,到零存整取、量入为出的存单,再到打开电子支付便利化大门的银行卡,到今天几乎满足各类消费的“一掌通”移动支付,中国人在解决衣食住行各项花销的支付环节,走出了一波后来居上的“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体验感,真真切切触摸到了这个“信息化时代的脉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银行卡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
  • 10-15 苏州天脉 301626 --
  • 10-11 六九一二 301592 29.49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14.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