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制造
编者按: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在“2024年中国制造宣传周”期间,为全面生动展现各地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举措、最新成效和成功经验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特邀请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撰写署名文章,介绍相关情况、畅谈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不断谱写新型工业化新篇章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姜广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是主阵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北京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外部复杂环境下增强发展新动能、抢占竞争制高点、夺取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减量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取得积极成效
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亲自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领航指路,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精尖产业,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高精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新型工业化要求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北京市坚定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结构调整中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286家,2023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4%,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增长2.4倍,工业机器人增长1.6倍,智能手机增长35.3%,集成电路增长22.6%。优势产业形成有力支撑,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亿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产值突破三万亿,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突破五千亿。未来产业加快集聚成势,建立未来产业促进机制,部署一批基础好、特色突出的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具身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北京市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产业创新平台优化升级,在RISC-V、智能网联汽车等占先领域着力建设生态引领型创新平台,研制出国内首款商业应用级高性能RISC-V核,建成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集成电路、人形机器人等跟跑领域着力建设技术追赶型创新平台,研制出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母机、医疗器械等短板领域着力建设强链补链型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全国首个工业母机中试验证中心,首创医疗机器人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模式。产业链自主可控攻关扎实推进,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攻关组织体系,深化产业筑基工程,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
三是数字经济乘数效应有效释放。新型工业化要求做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北京市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抓手,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9%。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5G基站累计达到11.45万个,每万人5G基站数名列全国首位;统筹推进全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超2万P智能算力供给规模,环京算力接近10万P;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北京)接入二级节点124个,接入企业超12万家。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深入实施“新智造100”工程,累计建成103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福田康明斯、三一重工、小米智能工厂等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灯塔工厂,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0.7%、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53.3%,均居全国首位。
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做优做强企业主体。北京市不断完善企业梯队培育和全周期服务体系,精心做好企业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以务实举措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品牌,建立健全“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服务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资源要素保障力度加大,出台实施工业用地专项规划,推广集约高效灵活的产业供地用地模式,为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功能转换提供空间保障;设立人工智能、信息产业、医疗健康、机器人等8支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金持续加大高精尖产业投入。市场主体活力增强,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33.5万户、增长23.6%,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337家、平均不到5分钟就创办一家科技企业;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7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五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要求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合理。北京市将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发力点,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增长极。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扎实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共建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增长1.1倍,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产业协作积极拓展深化,京津冀三地聚焦重点产业,确定“六链(氢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和工业母机、机器人)五群(集成电路、网络和通讯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布局,共同抓好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联合开展“堵点”招商、“卡点”攻关,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获批成为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均占到全国的20%以上。
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以新型工业化发展新突破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面向未来,北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统筹发展和安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构建产业生态为基础,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高端、智能、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着力点,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抢占发展先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基础。
一是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应用牵引、企业出题、机制答题、标准引领、项目落地”的产业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支持企业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动智能制造等领域前瞻性、验证性场景开放,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加快检验、测试等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战略布局和关键突破,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优势,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攻关模式,进一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支持企业更多承担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聚焦国内空白重大整机装备、关键短板装备、基础零部件和材料、基础软件、核心知识产权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高精尖产业集群布局。以世界级集群为目标引领、以国家级集群为骨干、以市级特色优势集群为基础,壮大现有万亿、千亿级集群,培育商业航天、氢能、自动驾驶等一批新千亿级集群。围绕工业设计、科学仪器仪表和传感器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未来产业,形成若干全球“占先”的未来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深入融合。
四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型工业化新动能。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制定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全量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适度超前布局超大集群智算中心、智慧城市专网、卫星互联网、6G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高水平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数据资产评估、定价、交易机制创新,完善数据沙盒监管制度,提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支持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
五是实施绿色制造和重点领域碳减排,擦亮新型工业化绿色本底。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创建绿色工厂,争创一批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扩大优质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体系。健全工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碳普惠机制,加强绿电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统筹衔接。
六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壮大优质企业群体。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提升生态主导力。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大企业创新链供应链。做强掌握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链主。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队培育和服务机制,完善专精特新服务站、特色园区等专业服务体系,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区域集聚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具有独特产业竞争力的外企招引力度,支持北京企业融入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
七是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导作用,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产业疏解提升,优化新增产业准入管理,在制造业领域试点实施从单位效益、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维度设置新增项目准入条件。推动京津冀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动力源和增长极,聚焦“六链五群”和重点廊道,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规划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引领支撑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园区。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昂扬状态,扎实推动首都新型工业化,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首都贡献。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