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总书记回信,8位盟誓代表后代由衷地说……

收到总书记回信,8位盟誓代表后代由衷地说……
2024年09月26日 12:04 云南网

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书写的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给予肯定;勉励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全省引发热烈反响,8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盟誓代表后代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向总书记写信的8位代表后代在誓词碑前留下历史瞬间。向总书记写信的8位代表后代在誓词碑前留下历史瞬间。

方财兵 讲好誓词碑故事

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建起了安居房,这是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谦岗村的蚂蟥田村民小组,也是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下名字的哈尼族代表方有富的家乡。

70多年前,方有富走出谦岗村,成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见证者。回到家乡,方有富经常走进村寨,坐在火塘边给各族群众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带头践行民族团结誓言,带领群众团结致富。他既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的见证者,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的坚定践行者。

“父亲在世时经常和我说,在誓词碑上庄严地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这辈子最骄傲、最光荣的事。”方有富的儿子方财兵深情地说道。

“今天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的心怦怦跳,是种说不出来的温暖,万分自豪。”收到回信时,方财兵激动得热泪盈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们的回信里说,希望我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团结温暖的大家庭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齐心协力抓产业,同心同德谋发展。只要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大家日子会越过越好。”如今,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义务讲解员。他表示,“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苏国文 党的恩情永不忘

双手捧着回信,今年82岁的苏国文老人感觉沉甸甸的。他看了又看,半晌才意识到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传看、学习。“收到回信是我一生最光荣的大事。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也共同繁荣发展。”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苏国文和写信的其他几位盟誓代表后代聚在一起,激动不已。

身穿布朗族盛装的苏国文精神矍铄。在女儿苏陈的陪伴下,他来到普洱民族团结纪念馆,在一张老照片前注目良久,随后伸手指向了一个人。“这张合影里面穿白衣服这位就是我的父亲苏里亚,这是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的样子,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苏国文说,父亲向毛主席郑重立下誓言,一定要带领布朗族人民永远跟党走。

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苏国文所生活的景迈山摆脱了贫困,去年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处欣欣向荣。“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各族人民关怀的结果,这个恩情边疆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国文说,“布朗族有句古话:单翅不会飞、独脚不会跑、手足要团结。新时代,我们各族群众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赵珍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赵珍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在普洱民族团结剽牛盟誓大会上,我的祖父第一个在誓词碑上签名,立誓团结各族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召存信外孙女赵珍回忆说。

1950年9月,召存信作为西南各族国庆观礼代表团的一员赴京,受到毛主席接见。他和末代召片领(傣王)刀世勋一道,代表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将象征封建领主世袭权力的金伞献给毛主席,并向毛主席表示:“我们一定遵照您的教导,把西双版纳建设好!”召存信在西双版纳州任州长近40年,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建设者、见证者。

“我们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傣族群众过得非常幸福,住上了新楼,不少家庭有了轿车、摩托车,出行很方便,感恩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起写信的初衷,赵珍的脸上写满幸福。

现在,赵珍担任整董镇整董村曼贺井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还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召存信民族团结楷模展示馆的解说员。

“收到回信,我回去后马上就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告诉大家。”赵珍说,“我们要牢记嘱托,学习贯彻好回信精神,依托我们这里的热区资源优势,引导各族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橡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牛油果等高原特色种植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产业,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参观誓词碑。参观誓词碑。

岩克姆 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奋斗终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和全国各族人民同步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8个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人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就是要表达对党中央的感激之情,也想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过上的美好生活。今天收到总书记回信,大家非常激动。”拉勐的外孙岩克姆说。

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人,岩克姆自小就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950年,时任西盟班箐(今中课镇班等村)佤族部落头人的拉勐应邀参加西南区民族观礼团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母亲告诉我,父亲从北京回来以后非常激动,和部落里的其他人讲述了在北京的经历,并说:‘我们想吃得好、穿得好,就必须跟着共产党走。从今以后,我们就是共产党的孩子。’”岩克姆表示,先辈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后辈要更加认真地去践行。他说:“我们修建了拉勐纪念碑和民族团结盟誓塔,希望能把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我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去奋斗。”

刀金玉 民族团结佳话代代传

一字一句认真聆听回信后,刀金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她提议给总书记写信的8名盟誓代表后代一起合影,让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成为永恒。“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也有一份共同的责任,我们要一同把民族团结佳话代代相传。”刀金玉说,我们身上流淌着红色血脉,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殷殷嘱托,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

“我父亲麻哈喃给毛主席写过信,也收到了中央回信。”刀金玉说起写信的初衷——边疆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希望通过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讲述生活变化,表达感激之情。“和父亲一样,我们也收到了回信,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回信,我会将这个喜讯带回家乡。”她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未来有了新的使命和责任。

刀金玉的父亲麻哈喃1950年作为傣族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参与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盟誓。回到家乡后,他一直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直到2022年4月,以101岁高龄离世。“父亲从北京带回了毛主席送的礼物毛呢大衣,他一直舍不得穿,珍藏至今还和新的一样。他去世以后,我将这件毛呢大衣和其他史料等13件遗物捐赠给了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先辈们的故事。”她说,今后我会用实际行动践行回信精神,弘扬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

李扎丕 带领村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心里非常激动,马上想把这个好消息带回村里和乡亲们一起分享。”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勐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扎丕难掩激动之情。

李扎丕的曾祖父李光保曾作为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也是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字的拉祜族代表。担任村干部24年,李扎丕深切感受到在共产党的关怀下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的巨变。

“原来的草房现在变成了楼房,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家家户户有了摩托车、小轿车,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李扎丕说,最重要的是村民们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激发,通过发展甘蔗、茶叶、坚果等产业,2023年村里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7万元,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我要将回信的内容和精神宣传到寨子里的家家户户,让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和群众一起发展好产业,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李扎丕说。

张兴业 握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接力棒”

“习近平总书记百忙之中给我们回信,体现出对我们边疆百姓的关怀和爱护,让我们备受鼓舞。”一字一句听完回信,88岁的张兴业动情地说。

张兴业是普洱学院退休教师,他的父亲是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字的汉族代表张石庵。张兴业说,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至今已有70多年,在这期间,边疆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富足美满,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写这封信,就是希望表达对共产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感谢。”

张兴业表示:“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人,我们一定会继承前辈们的遗志,握紧‘接力棒’,拥护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为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家乡作贡献。”

罗宗成 誓词碑下也要讲好新一代的故事

“我与爷爷一同生活了近40年,他所讲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在家族里代代相传。”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彝族代表罗恒富的孙子,罗宗成早已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牢记于心。

当年,罗恒富作为景谷县的代表出席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下了名字。“当时没有汽车,爷爷走了整整两天的路。如今,我们将普洱70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写在信中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并收到了总书记的亲切回信,无比激动和自豪。”罗宗成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自己深切体会到,普洱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离不开党中央的关怀,也是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

“现在景谷县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论是泼水节、火把节还是其他民族节日,各民族同胞都会共同庆祝。在民族交融中,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回去以后,我会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向广大群众宣传好,继续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各族群众载歌载舞。

誓言不朽 同心永结

——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为共同庆祝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让全国各族人民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民族大家庭的温暖,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分散居住在祖国各地的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组成参观团赴北京参加国庆1周年观礼盛典活动。当时全国组织了7个参观团,由43个民族(含支系)的158位代表组成。西南各民族国庆参观团经各级政府积极动员做工作,最终推选出64位代表,其中包含云南代表53人,占全国代表总数的29%,而宁洱区的代表又最多,达35人。云南代表共涉及17个民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共中央对全国各民族国庆参观团高度重视。云南参观团成员、佤族头人拉勐等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通过参观学习,少数民族代表开阔了眼界,看到了新中国的强大,受到了深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教育。参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各族代表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真诚爱戴,增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

1950年12月27日,中共宁洱地委召开的宁洱区第一次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让观礼代表介绍国庆盛况。观礼代表李保建议,要用佤族习俗“喝咒水”和“剽牛”的祭典仪式来表示宁洱专区各民族的大团结。云南参观团成员、佤族头人拉勐说还要用大石头把“咒语”刻在上面,代表们一致赞同。

1951年1月1日,3000多名群众参加了在宁洱红场上举行的民族团结盟誓大会。按照佤族重大祭典的习俗,喝鸡血、剽牛,各族代表共48人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用汉文、傣文、拉祜文签上自己的名字。碑文写道:“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块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1986年3月,民族团结誓词碑被普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称号;2010年8月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3年入选教育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

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多年来,歃血为盟、立碑为誓和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成为边疆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优秀教材,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云报全媒体记者:胡梅君 沈浩 期俊军 高玥 龙敏飞

编辑:马正麟 王茜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总书记 习近平 普洱市 毛泽东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