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合肥累计发生了五次3.0级以上地震。
9月25日19时29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2.00度,东经117.61度)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就在上周,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18日20时08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8度,东经117.60度)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此次震中,距肥东县16公里、距瑶海区31公里、距包河区34公里、距庐阳区34公里、距蜀山区35公里,距合肥市37公里。
地震发生时,不只合肥有震感,南京、芜湖、扬州、杭州等地也都有震感反馈。
事实上,这距离9月14日合肥市肥东县发生3.9级地震仅仅只过去了10多天。上一次地震,震中位于肥东梁园镇,震源深度10千米。
算上这次,合肥今年已连续5次发生3级以上地震,而最近半个月就发生了3次。
虽然这几次地震威力不大,但合肥大部分市民都十分惊恐,因为不约而同想起了一个恐怖的“预言”。
网上传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66年的邢台7.2级大地震后,曾预测国内还有四个可能发生强震的城市,随后包括唐山在内的三个城市都果然发生地震了,只有郯庐断裂带的XX还没有发震。
合肥人都知道,这个“XX”就是说的合肥。
先说下李四光这个人。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曾任地质部部长,也是国内地质力学学派的开拓者。
因为邢台大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随后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
邢台地震之后,李四光就提出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
果然,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1969年年底,李四光又指出云南通海具有发生地震的危险性。
话音刚落,1970年1月5日,通海爆发了7.7级地震。
最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李四光亲自带领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在唐山、滦县一带进行地质勘查,那时就提出,华北地区的地震依然存在,必须密切防范。
随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人将他的话放在心上,地震地质大队活动也基本陷入瘫痪。
直到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24.2万同胞不幸遇难……
以上内容引自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作者是黄相宁,也是国内著名的地震研究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李四光预测地震并非“掐指一算”,而是在邢台地震后便在河北省隆尧县尧山建立第一个地应力监测台站,随后又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都设置了压磁地应力站,用来连续监测地应力相对变化与地震关系。
可以说,李四光几次预测成功,都是由于发现了各地压磁地应力站某阶段不同寻常数据后,结合经验作出的判断。
但是,这个压磁地应力站也并非万无一失,由于设备老旧,加上各地数据采集手段不同,经常会误报,极易造成地方恐慌和不安。
1971年,82岁的李四光因病去世,地震预报成为他未了的遗憾,他创立的压磁地应力站也相继停止了工作。
不过,所谓“李四光地震预言”倒并非空穴来风。
晚年,李四光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特点等,指出我国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震带,即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并对这些地区的地震大趋势作出了较为准确的判断。
这些内容也都如实记录在《李四光全集》中,难得的地震预报与研究资料。
所以,如果说李四光成功预测了很多地震,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李四光成功做了很多地震的中长期预测。
但从此之后,只要国内发生地震,总会有人提到 “李四光地震预言”,也都是将所谓“XX”城市改成发生地震的城市。
由于地震实在太恐怖,官方又尚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预报,民间才一直流传着地质学家李四光那个令人不安的“第四座强震城市”预言。
那么,合肥有没有可能发生地震,或者说大地震呢?
网上曾有个参考国际地震灾害危险度UERDI值评估,对我国所有省会和直辖市进行评估的表格。
很遗憾,合肥发生地震的概率确实比较高。
国际上,UERDI值代表地震风险度指数受三个指标的影响: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和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
通常来说,地震风险度指数(UERDI)大于0.25,具有较大的风险,需要格外注意对地震的防范。
因此,从这个表格来看,石家庄、合肥、西宁的地震灾害危险度相对最高,而上海和重庆的地震灾害危险度相对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地震风险度指数(UERDI)只是学界结合地质构造与历史地震数据进行的理论评估。
事实上,这份表格其实是参考了中国若干次编制的全国性的地震烈度区划图。
和很多人想象不同,中国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地震区划工作,但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分别于1956年、1977年和1990年编制修订完成。
现行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的编制采用当前国际上通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综合概率法,并作了重要的改进。
制定这份表格主要目的是作为基建参考,既是国家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也是相关建筑抗震设防基础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震成因复杂,全世界至今无法真正实现早期地震预报,相关数据也只是理论上的参考。
那么,合肥为何会发生地震呢?
因为合肥正处于著名的郯庐地震带上。
所有城市地震,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而是与城市所处的地质板块有着密切联系,或者说与地震区分布有关。
中国地震带又主要划分为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华南地震区。
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区域。
华北地震区又分为四个地震带,其中就包括郯庐地震带。
郯庐地震带,也称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断裂。
不过郯庐地震带真正的危险区域正是其全称“郯城——庐江地震带”,也就是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这个区域。
郯城是山东临沂市下面的一个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也是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挤压处;庐江县原本是合肥市南部的一个县,也是整个断裂带的尾部。
从有史料记载开始,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就曾发生过数百起大大小小的地震。
如清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山东郯城,就发生过8.5级大地震;2006年7月的时候,安徽省定远县程桥乡,发生了4.2级地震;2020年2月的时候,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93度,东经117.64度),就发生过2.9级地震。
1688年的郯城地震虽然不是发生在合肥,但合肥当时也有震感,当时合肥县志都有记载。
根据地震部门监测,合肥9月18日的地震与9月14日的地震震中位置相距2.1千米。
几乎同一地点,5天内发生2次3级以上地震,确实很吓人。
合肥人也肯定想知道,未来究竟会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目前,从官方到地震研究机构都表示,合肥肥东县位于郯庐地震带,发生局部地震是正常现象,但近期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经中国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两次会商研判认为,原震区近几日发生破坏性地震可能性不大。而且肥东梁园镇今年发生地震频次不算特别突出,历史上也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居民可不用过分担忧。
不过,李四光的“地震预言”之所以始终在民间流传,其实就是人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那么,提前监测到地震,能否通过电视和手机等方式,提前1个小时,哪怕10分钟预警么?
现实情况是,提前3分钟,都已经是极限了,大部分可能只有30秒的预警时间。
没办法,地震主要以横波(S波)与纵波(P波)效应对地面产生破坏力。
其中横波(剪切力造成地表破坏)的传播速度是3.2千米~4千米/秒,纵波的速度是5.5千米~7千米/秒,人们现有的地震监测根本反应不过来。
换句话说,一场震源深度20千米的地震,从震中传播30公里范围都不到10秒时间,别说人反应不过来,现有的监测设备能捕捉并立即发出预警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也使得目前人类地震预测时间,不到1分钟。
这点时间,只能说聊胜于无。
精准预测地震并给出较长的避险时间,在全世界范围至今都是难题。
虽然地震前兆包括地震波、地表变形、地磁场变化,甚至还有很多动物的异常反应,可这些前兆也不代表一定会发生地震,也可能是其他地质变化所致。
何况地震预警不像火灾或台风,一旦出现误判和误报,必定会给所在城市带来更为巨大的恐慌和经济损失。
国际地震学者有个观点:地震是微小效应的复杂级联的结果,犹如地层深处未知的蝴蝶效应,这也使得地震本质上是难以预测的。
值得宽慰的是,由于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大地震是有免疫作用的,大型破坏性地震积累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
或许熬过这段令人不安的时光,我们不仅会懂得敬畏自然,也更会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