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别在情绪迷宫里打转|天府新视界

“525”,别在情绪迷宫里打转|天府新视界
2024年05月26日 09:52 封面新闻

都知道“520”的谐音梗,你知道“525”是什么日子吗?

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

在敢于大声说“我爱你”的时代,大声喊出“我爱我自己”也无需有羞耻感。

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的前身是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起的“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2004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20年后,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意思很明确: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绝不止于“525”。

昨天是5月25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而我们选择在今天探讨这一话题,就是想有意识地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到底怎么样?亲爱的朋友们,做得到“我爱我”吗?

前不久,年仅21岁的电竞高手“胖猫”在重庆跳江了断一生,警方通报显示,原因是一起情伤。

尽管“胖猫”不同于普通的大学生,但从年龄来说,他和大学生别无二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迈进广阔天地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危机四伏的时期。有多热烈,就可能有多固执;有多少理想主义,可能就有多少现实落差。

研究数据也印证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一篇发表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的研究显示,2010年到2021年间,随着中国GDP的不断提升,中国总体自杀死亡率显著下降,然而,儿童青少年组数据则有上升。

在某个隐秘的角落,心理危机,需要被看见。

社会上普遍认为,成长时期,理应最快乐。甚至,想当年辛弃疾回望逝去年华时,也要作词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什么如今,好像“变脆弱了”?

“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见面了。” 2021年,上海一名14岁的女生给父母写了一封遗书后离世。“我不会赖在家里把房子变成凶宅的,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吧。别整天去那种地方旅游被人家骗钱。”遗书里,她甚至还那么懂事。

是什么原因,让品学兼优的她丧失人生期待?遗书中,她直言——“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掉一个人的童年”。 

父母不恰当的管教,加上学业压力,是很多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统计,有三类因素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分别是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和师生矛盾。青少年的情绪转化能力不比成年人,当遭遇压力,他们很容易困于情绪的泥潭。“像是不经意闯入了一片沼泽,从此便难以脱身。”

情绪问题不治疗,就变成了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叠加生命教育的缺失和误导,就让成长走上了岔路。

“我爱我”,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防线,但却不是唯一办法。

青少年,相对而言,既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情绪调节也不足够成熟。社会必须共同行动,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比如,创造放松环境。前些年,曾经有个匪夷所思的现象——“中小学的课间静悄悄”。当“打工人”尚且知道“摸鱼”散步的时候,爱动的青少年,竟待在教室一整天。实际上,非不想也,实不敢也。学校出于所谓“保护”的理由,担心孩子课间受伤(被家长追责),做了很多非必要的管制。把课间还给孩子,需要重视对校园基础设施安全配套的投入,也需要提升家校包容度,给孩子一点空间。

比如,摆脱分数焦虑。学生的文化课分数固然重要,但教育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如果轻易受到教育焦虑的鼓动,很容易揠苗助长,形成“只关心考试分数,不关心孩子心灵”的客观事实,让孩子在情绪迷宫里孤立无援。做个有松弛感的家长,孩子的灵气和天赋,才能不在日复一日的内卷中丧失。

比如,强化生命教育。文化课、才艺课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始终是心灵课、生命课。近年来,无论是校园欺凌,还是虐杀小动物,种种事件都体现出生命教育的缺失。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应制定严密制度、家校以身作则,堵、疏结合,让孩子是非分明。

比如,加强网络监管。不能任由流量至上者“群魔乱舞”。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这一代学生,不可能不接触互联网,针对孩子的“魔手”一定要管得住、引导好。像“相约自杀群”之类围猎学生的作恶之地,必须铲除。此外,也应给孩子提供更适合他们的内容,给他们留下能够促进健康成长的“树洞”。

歌德笔下满腹才情的少年维特,结局痛苦。但歌德却在《少年维特之烦恼》扉页,将他“复活”——“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难之前救起他的声名,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耳语,做个堂堂的男子汉,不要步我后尘。”

无论何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勇士”。无论何时,照顾甚至救治自己的“心”,都是最重要的。

勿步少年维特后尘,心灵自救,也许没那么复杂。这方面,把“松弛感”玩明白的四川人,自古就有“精神导师”。

无论是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是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都是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这份坚定的人生信念,也是他们最好的幸福密码。若按照现在的成功学定义,他们坎坷半生,算不上成功,但一样活得快乐洒脱,成就斐然。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这种乐天的能力,其实也可以后天习得。

如何乐天?

沉浸山水,天地自宽。东坡一生,游历山水,与大自然为伴。他曾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现代人而言,当压力袭来,去公园待个20分钟,也有效果。都市车水马龙,人潮汹涌,令人无所适从,但若主动离喧嚣远一点,周围变成山川湖海、风吹草阔,变成远方湖面的水鸭、野行的骆驼,你就会发现天地独大,一人渺小,平静而放松。

读书明智,借巨人肩膀走出自困。苏东坡的人生境界,非一日修来,与人生经历有关,但也离不开他通过读书积攒的自信、获得的眼界。少年时,他就“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而对现代人来说,书籍,更像一块心灵的自留地。不被嘈杂的短视频骚扰,不被流量的情绪绑架,慢读之间,是你与圣贤对话,也是你与自我对话。 

励志笃行,用价值之光照亮行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儿时还不知司马迁写下这句话的生命重量。他的遭遇,岂止委屈、岂止屈辱?但因为“修史”的信念感,足以给他绝对的勇气。活着,向目标日拱一卒,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独一无二的价值。

前几天,一篇名为《川渝父母,原生家庭顶配》的文章,带动#为什么川渝原生家庭如此松弛#的话题上了热搜。有人说,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成就了四川人的松弛感,也有人说,其实是川人的乐观性格,成就了天府之国。松弛感原本就和很多方面可以互促互进。川人松弛,但“玩着玩着”就玩出了文学巨匠、玩成了文创摇篮。就像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张凤侠和女儿李文秀之间那种独特又充满生机的关系,松弛中蕴含人生哲理。

成长,未必非要在暗夜里秉烛夜行。即便你还没有苏东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也愿你能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随性。 

愿你不在情绪的迷宫里打转,快乐成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东坡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