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Q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要点: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压力仍在,稳经济仍存挑战
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GDP同比增长4.5%,CPI同比增长1.3%。但是从内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仍面临挑战。
从国际看,当前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等因素仍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造成冲击;
从国内看,疫情“伤痕效应”仍未消退,居民信心仍不足,收入预期仍偏负向,青年人就业压力大,一季度,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均值为18.3%,比上年四季度高1.1个百分点,各因素或仍将影响消费和投资修复的持续性,进而制约经济增长动能的持续性,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三重压力”仍在,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3月5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2023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较2022年实际3%的增长率提升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目标并非追求速度第一,而经济增长的背后更关乎发展质量、就业稳定、社会保障等多重目标的实现。虽然我国经济韧性强,加之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但是经济恢复的基础并不牢固,强化落实各项稳投资、促消费等政策的持续跟进落实仍是必要之举。

“房住不炒”的牢固性不容置疑
继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度强调“房住不炒”定位,而时至今日,“房住不炒”已经深入人心,提或不提及都不影响这一基调的牢固性,各方都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预期,三年疫情期间“房住不炒”都不曾动摇,此时此刻也不太可能会动摇,以后更不可能再有松动和放开。
“房住不炒”的本质就是“去杠杆、降杠杆、稳杠杆”,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杠杆就意味着风险”,所以企业都有降杠杆的诉求,现在多数企业的主流操作就是减少拿地,甚至不拿地,虽然说不拿地可以实现降杠杆的目的,但是或不能称之为理想的降杠杆之法,对于仍有发展需求的企业而言,这一方式必定是不可持续的,倘若能够通过资产变现,特别是通过如REITs等金融化手段退出倒也不失为一个可选的方式,建议有能力,有资产者努力尝试。

市场远未修复,更谈不上火热,不过是强烈分化行情下的主观感知
2023年前四个月,大家观察到房地产行业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企业业绩端也出现向好的迹象,销售业绩同比转正,部分热点城市土拍热度修复,所以就可能出现一种担忧:市场热起来了?炒房是不是又要再掀起?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数据端来看,数据确实出现了好转迹象,但是现在来谈市场已经回暖了,或者市场已经热起来了,还为时过早,市场的修复有特定原因主导。大家目前所观察到的“火热”不过是城市、企业分化的现象呈现,因为过高的差异性存在,城市间的冷热不均更明显,也因前期市场过于冷清,所以会形成一种主观判断,觉得市场很热,就当前的市场而言,可以称之为“弱复苏”,但绝对还谈不上火热,当前居民的预期、企业的预期、金融机构的预期等都没有完全修复,信心仍不足,未来市场走势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正视并合理化房地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但绝不是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2022年年末开始,高层多次重申房地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房地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视并合理化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要改变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固有逻辑,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其良性竞争、合理发展。

优胜劣汰,着力化解头部房企风险
从政策导向看,对于出险企业都是秉持一种“要自救”的态度,已发的风险不能蔓延到更大范围,头部企业在行业内具有示范效应,更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或化解。所以即使企业频繁暴雷,政策也并未出现救助的迹象,即使是政策的倾斜,更多也是在项目层面,鼓励优质项目的并购,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向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支持房地产纾困的通知》,设立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额度为800亿元,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于2023年底前并购受困房地产企业存量房地产项目,对于符合要求的并购项目,人民银行按实际投入资金的50%予以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政策的关注点侧重在稳住稳健型企业的经营,包括“金融十六条”、“三支箭”等都是致力于稳定稳健型企业经营,但实际执行却仍显乏力,企业出险仍在继续,前期债务展期的企业因资金压力进入到正式违约企业行列,而要有效防范化解企业风险和行业风险,强化政策的执行和落地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居民利益第一位,要保障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为了保障消费者合理住房需求,各类支持性的政策从未缺席过,从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的持续放松,按揭贷款支持(3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53.9万亿,同比+1.3%。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万亿,同比+0.3%;住房开发贷款余额10万亿,同比+4.5%)、住房贷款利率下调(截至3月末,83个城市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较全国下限低10-40个基点,12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
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调整优化,带动房贷利率有所降低,3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人才购房、多子女购房、租赁住房建设支持(2023行印发《关于开展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额度为1000亿元,支持相关金融机构于2023年底前向重庆、济南、郑州、长春、成都、福州、青岛、天津等8个试点城市发放租赁住房购房贷款)、保障性住房、二手房“带押过户”等都在迎合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住房需求,对于消费者合理住房需求的保障的政策持续性值得期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