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活遇上灾情,如何看待这道新考题 | 人民锐见

数字生活遇上灾情,如何看待这道新考题 | 人民锐见
2021年07月23日 20:33 人民日报

连日来,河南连降暴雨,导致一些地方通信中断,专为应急救灾打造的翼龙无人机紧急出动,航行约16小时,往返上千公里,成功让受灾村镇恢复5小时的通信信号,令网友直呼“硬核”。

信号短暂连通有多让人振奋,信号缺失就有多让人无所适从。网友的断网经历可以让我们略窥一二:没有了移动支付,无异于“身无分文”;用不了共享工具,几近“寸步难行”;网约平台、在线预定系统等陷入瘫痪,原本的便利消失。网络不仅重塑着秩序,也建构着连接,是我们通向他人和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接口。当收不到也发不出信息,当与他人的联系被切断,不便、不适之后更会有不安。互联网上有一个问题:现代人什么时候最没安全感?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投给了“手机没电”,大概也在于此。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总是一些特殊时刻,使我们对很多日用不觉的事物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如今,互联网的功能已不止于赋能,而是成为如水电气一般的基础设施,共同构建着城市、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但只有在断电断网的慌乱中,人们才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技术对社会的重构已经如此广泛、深刻。

数字生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性,却着实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当电路、网络中断,重大应急和灾情信息如何传播?医院医疗设备供电如何快速保障?社会的各构成部门有没有做好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准备?这场考验也提醒着,所有城市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不能只“瞻前”不“顾后”。反思总在教训后。当移动支付受限,有人提出在流通环节保留纸币的重要性,有人对无需网络就可使用的数字货币充满期待;当没有了快捷的送货上门,有人科普应急包的用处……诸如此类的建议、讨论也启发着我们,每个人都当葆有一分应急意识、底线思维。

科技总是会面临新挑战,但也可能带来新的答案。曾经,地震摧毁路面交通、通信基站、光缆,我们只能肩背手扛光缆线,靠着双脚去抢修通信设施。此次,我们调动应急无人机,搭建空中基站,为受灾村镇临时恢复通信信号。一次可拖拽三个成年人的水上救生机器人,每小时抽水量可达5000立方的“龙吸水”排水车,可对灾区进行实时观测的高分卫星……河南暴雨中次第出场的高科技救援设备,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手段的升级,提高着我们应对灾难的能力、效率和信心。向科技要答案,也是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网络上有一个“郑州暴雨后人间百态”的话题,让人们看到,面对灾难,即便数字世界关上大门,亦有大爱为之开启。有人用可以反向放电的电动车给陌生人手机充电,有人建立“救命文档”收集整理求助救助信息,人们的善意被科技放大;有人没有看到手机里险情提示,就有居民执着地挡在大水坑前,将一个个路人劝返,人与人的连接和羁绊始终存在,并常常在最危机关头、紧要时刻凸显。当城市机器运转不畅,这份朴素的善意、守望相助的情感,让我们相信一定能成功战胜风雨、战胜灾难。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每一次较量,都是一次反思、修正的契机。认真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经历这场磨难之后,我们的社会一定能更加完善、更有韧劲。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灾情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7 绿岛风 301043 26.75
  • 07-27 本川智能 300964 32.12
  • 07-26 安联锐视 301042 41.91
  • 07-26 双枪科技 001211 26.4
  • 07-23 复旦微电 688385 6.2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