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四书五经,袜子上的优秀作文选......古代科举作弊花样多

指尖上的四书五经,袜子上的优秀作文选......古代科举作弊花样多
2020年07月08日 19:30 瞭望东方周刊 公众号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ID:atmuseum)原文首发于2020年7月8日,原标题为《科举作弊极简史》,不代表瞭望东方观点。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一次吸引了全国的注目。

古人也有相似的考试,那就是科举。

文人士子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金榜题名。

然而,在科举存在的一千三百年间,作弊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不断发展。

唐朝政府为了能够更广泛地搜罗人才、防止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允许“行卷”和“公荐”,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考生作弊更加光明正大了。

所谓“行卷”,是指考生在考试之前,挑选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呈送给当时的达官贵人或者大家名流,从而为自己营造声誉或者向主考官推荐而扩大机会。

这种考前勾搭贵人的做法在今天来讲不可思议,在当时却很普遍。

比如,白居易原本籍籍无名,而将自己的诗文呈给顾况之后,很快就在文坛有了姓名,也因此为之后及第打下基础。

“公荐”的存在原本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但在推行过程中,却被一些贪官利用,成了徇私舞弊的手段。

比如杨国忠的儿子明明是个学渣,考明经都不合格,却因为当时礼部侍郎畏惧杨国忠的权势,最终“置暄上第”。

此外,泄题也是唐朝科举考试中常常出现的现象。

泄题的后果就比较严重了,一旦被发现,便会受到处罚。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十四》记载:“董思恭者,苏州吴人。所著篇咏,甚为时人所重。初为右史,知考功举事,坐预泄问目,配流岭表而死。”

宋朝,传递答案是作弊的基操,这种舞弊手段也被叫做传义

《宋史·选举志》所列举人五弊,排第一的就是传义。

对于传义现象,宋代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经发现立刻取消考试资格。

尽管如此,传义依旧屡禁不止,不仅考生之间互相传递答案,甚至还有考官与考生之间传题的现象。

和传义相似的,还有挟带,也就是打小抄,也是科举考试中非常常见的作弊手段。

宋代科举规定,考生参加考试时,除了韵书(由于各地方言不同,考诗赋时,供统一韵律之用)之外,其他书籍或与考试相关的纸张,一律不能带入考场。

如果挟带被抓到,会被请出考场,遭到殿二举的处罚。

虽然查的严,还是有不少考生会铤而走险,他们常用的方法则是把小抄藏在衣服、鞋帽中,为了藏东西,有些人还会在衣物内缝缝上夹层。

此风太过盛行,后来宋政府又规定考生的衣物必须用单层的。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考生干脆在衣服上打小抄,写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抢替,则是性质更恶劣的作弊手段。

这种行为大多发生在解试中,由抢手与应试者一同程文,再由抢手将自己的程文传给应试者。

更嚣张的作弊者,甚至连考试都不亲自参加,全程由抢手一人完成考试。

明朝,暗通关节之风日益盛行。

万历十六年,宰相黄洪宪担任考官,这位考官大人在入场之前接受了大把的贿赂条子,录取时看“字眼关节”是否相符,考个试跟对暗号似的。

当时有位叫李鸿的考生,在考前重金买通主考官,定下关节,并在答卷时用上与答案完全无关的“囡”字,结果取为第十一名举人。

黄考官手下靠着作弊被录取的卷子,文章狗屁不通,因此引发了众怒。

刑部的主事向皇帝告状,说“未有大通关节肆无忌惮如黄洪宪之为者”。

清朝为了打击作弊,有着非常严格的惩处手段,作弊一旦被抓到,不再是取消考试资格这么简单,而是直接处死。

《大清律》规定:“考试官同考官,及应试举子,有交通、嘱托、贿买、关节等弊,问实斩决。”

尽管如此,不怕死的还是很多。

甚至,经过历代发展,清朝考生的作弊手段愈发丰富,比前人更胜一筹。

清代科举考试中,挟带问题十分严重。

考生偷偷带进考场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四书五经、历代的优秀考卷、考生的猜题之作。

当时的书店还卖四书五经的石印袖珍本,就是专供考生挟带用的。

考生挟带的方式多种多样,各显神通,有的直接藏身上,有的藏在衣服内缝了,有的在笔管上做机关,藏在笔管中。

有些考生为了躲过检查,会在参加考试时故意排在队伍最后,这样,由于人数众多,士兵累了以后搜查就不会那么仔细。

贿藏,是挟带的升级版手段,也就是买通考场人员,将作弊工具提前放到考场,以此避免进场时的检查。

乾隆九年(1744),有位巡抚的奏折中就记录了贿藏的情况:“不肖士子,每于修理贡院时,一将细书怀挟文字,或用油纸包裹,或用竹筒盛贮,贿通各项工匠,于修理号舍时,或藏入屋瓦,或埋置墙土,暗志标记,于入场后收取。”

有些考生会在修考场时,买通工人,将要藏的文字藏进瓦片或墙土中,做好标记。

清朝作弊之风相当猖獗,顺治年间,有一场特大作弊案,在当时影响极大。

顺治十四年,江南乡试,主副考官在考试中徇私舞弊,广纳贿赂,替富二代官二代考生拉关节。

发榜后,不少富豪学渣上榜,而贫穷学霸却名落孙山。

因此不少人作诗嘲讽考官,还有人讽刺中举的学渣是“程不识”“魏无知”,甚至有人还写了《万金记传奇》一书讽刺考官受贿万金。

这件事被报告给朝廷之后,皇帝大怒,将主副考官斩首,并将作弊的考生按情节轻重处死或流放。

这件事轰动一时,此后五十年,再没有发生过如此规模的舞弊案了。

公平的考试,来之不易。

希望人人都能够遵守规则,也祝考生们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资料:

李国荣.古代科场上的作弊关节全揭密[J].中州今古,2004,102-103.

贾雨.浅析唐朝科举制执行中的不完善[J].文教资料,2016,No.718,81-83+102.

姚硕.论两宋科举取士中的舞弊手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v.34;No.183,18-20.

总监制:陈良杰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作文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3 申昊科技 300853 --
  • 07-13 德林海 688069 --
  • 07-08 美瑞新材 300848 28.18
  • 07-08 寒武纪 688256 64.39
  • 07-08 伟思医疗 688580 67.5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