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2024年09月27日 06:50 中国科学报

■本报记者 王兆昱 孙滔

一本“值得尊敬的”国际权威期刊竟充斥着大量“幼儿园水平”的手绘实验数据图:这些数据图充斥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异常交叉、断裂和扭曲。

这些奇葩论文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小鼠神经行为中心主任、学术打假人杨沐发现的。该期刊是爱思唯尔旗下的《分子液体杂志》,影响因子为5.3,排在JCR分区一区。

杨沐顺藤摸瓜,揪出了两名涉嫌造假者,他们分别是印度人S. Muthu和埃及人Ayman M. Atta。

“Atta在材料科学领域30多年,发了300多篇文章,却被我这样一个研究小鼠行为的人揭露造假。”杨沐告诉《中国科学报》,即使不懂材料科学的人,也能看出这些图片是伪造的。

“助理教授”S. Muthu

Muthu自称是印度阿林加尔·安娜政府艺术学院的“物理学助理教授”,但在该校物理系官网教职工名单中,记者并未找到他的名字。谷歌学术显示,这位“助理教授”共发表了428篇论文。

仅2023年,Muthu就在《分子液体杂志》上发表了27篇论文。他何以能一年内在同一本期刊上发表这么多篇论文呢?

在对Muthu的“问题论文”逐一查阅时,杨沐惊奇地发现,这些论文通常在3个星期内通过《分子液体杂志》的同行评审。显然,这些论文压根儿未经认真评审就急匆匆发表了。

光谱图通常附在论文手稿的结尾。杨沐推测,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根本没看过这些图片和数字。还有一种更可能的推测——他们只看论文标题。某些冠以“能治愈某种疾病”的标题,就像给论文罩上了“金钟罩”,可以免受仔细审查。Muthu的一些论文宣布研制出“有效的”癌症药物,虽然文中没有任何与癌症相关的数据,但无人在意。

除了《分子液体杂志》外,Muthu还“污染”了其他期刊。《中国科学报》向Muthu发送了邮件,截至目前未得到回复。

教授Ayman M. Atta

59岁的Atta已在材料科学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发表了300余篇论文。Atta目前是埃及石油研究所教授,第二供职机构为沙特国王大学。

杨沐将他的所有文章查阅了一遍,并在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标出了96篇涉嫌造假的文章,有多达数百张伪造的数据图分布其中。“能看出来,在手绘这些图时,作者的手都在哆嗦。”杨沐哭笑不得。

Atta“笔耕不辍”,涉嫌造假的论文流向多种期刊。

德国“学术侦探”Leonid Schneider与Atta取得了联系,并将Atta的澄清说明公布在网上。

Atta称,在研究中,基于投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分析由阿拉伯地区实验室的专家完成。由于分析的设备比较老旧,专家只能将分析结果以图片形式发回,没有任何原始数据。

“审稿人和出版商要求提高图片分辨率,我们反复重新绘制,但保留了原始的颜色。结果真实,没有任何窜改。”Atta写道。

之后,Atta又愤怒地给Schneider发邮件:“她(杨沐)不是材料科学的专家,却毫无证据地攻击我和我所呈现的内容。”Atta还表示,在质疑他之前,必须先重复他的所有实验。

利益所在,皆为造假所向

“打假速度远赶不上造假速度。”杨沐告诉《中国科学报》,她深感学术打假任重道远。

在发现《分子液体杂志》的实验数据图异常后,杨沐发邮件给该期刊的主编——日本福冈大学名誉教授Toshio Yamaguchi。后者回复说,某些图看起来像是手绘的,如果有必要,可以请作者修改。

杨沐还联系了出版商爱思唯尔的研究诚信办公室。爱思唯尔出版伦理专家Mihail Grecea表示“正在对上述论文的投诉进行评估和调查”。

杨沐获悉,有的高校为了提升在世界上的排名,给予“多发文章”的教职工金钱奖励,但并不核实论文真假和质量,这相当于变相鼓励研究人员造假。

“传统上,论文工厂大多瞄准比较差的、没什么人看的期刊。然而最近,这些‘黑文章’已经批量涌入中等以上水平的期刊,这很值得警惕。”杨沐对《中国科学报》说。

杨沐分析,学术界的惯例是审稿人零报酬,这种无偿性让烦琐的审稿工作成为审稿人的无形压力。于是,很多学者会对审稿要求予以直接拒绝,有些会让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代替审稿。这可能是Muthu和Atta的论文内容没经过仔细审核,就得以发表的原因。

论文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