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设计是对无聊的反击|硬哲学

透明设计是对无聊的反击|硬哲学
2024年09月03日 11:10 爱范儿

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深泽直人整整十年:

过去,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产品销量达到数百万台就算成功。但随着 iOS 和安卓两个系统的出现,我们进入了「亿万用户使用同一种产品」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谈个性化是不现实的。

在他看来,所谓消费电子产品,是根据用户不同想法而创造的东西。它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无聊庸常的。

无聊,是当代消费电子产品的共同困境。

▲ 深泽直人

▲ 深泽直人

透明设计拯救无聊的苹果

20 多年前,类似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乔布斯。

1997 年,苹果公司的品牌已经透支,产品一无是处,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乔布斯在砍掉绝大多数产品线之后,急需一款可以帮助他扭转局面的新产品。

那时,电子产品总是被包裹在封闭的外壳之中,人们对它的内部构造一无所知,看上去专业又无聊。看着眼前一堆长相雷同的米白色电脑,乔布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它变成透明的。

他把电脑主机、显示器、光驱通通塞进一个半透明的盒子里——这就是 iMac G3。作为苹果经典广告片「Think Different.」后推出的首款产品, 你一眼就能看到它的与众不同。

1998 年 8 月 15 日发布的 iMac G3 采用半透明塑料外壳、圆润的球形外观,灵感来源于六十年代的科幻动画。最先推出的海蓝色版本,被命名为邦迪蓝 (Bondi Blue),是澳大利亚邦迪海滩的颜色。

对透明设计的执着,源于乔布斯对「产品工艺在隐藏之处,也必须尽善尽美」的思考,早在苹果公司创业初期,乔布斯就在内部多次强调:

我想要它尽可能好看一点,就算它是在机箱里面。优秀的木匠不会用劣质木板去做柜子的背板,即便没人会看到。

这也是 iMac G3 最有意思的地方——产品的背面甚至比它的正面更好看。透过半透明外壳,用户得以窥探内部的工程学结构,所有的芯片是如何整齐地排列在电路板上的。启动后,灯光经过蓝色外壳,呈现出通透的光感,好看得不像这个星球上的产品。

乔布斯认为,产品的背面同样重要,它希望用户在每个角度看去,iMac G3 都是一件艺术品。他甚至给产品设计了一个非功能性提手,只为了方便用户能随时欣赏和把玩这件作品——毕竟没有人会提着自己的台式机到处跑。这些透明外壳成本超过 60 美元,是普通计算机外壳的 3 倍。尽管没有经过市场验证,这样的设计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乔布斯对此毫不怀疑。

Jony Ive 显然也对自己的杰作很满意,为了让产品呈现出最完美的半透明、多彩的视觉效果,他甚至带队去糖果工厂去研究了半天水果软糖:

这就是我们喜欢半透明的原因。虽然有固定的颜色,却又不呆板,可以一眼看到里面,有种调皮的感觉。

iMac G3 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卖出了超过 600 万台,成为苹果起死回生的第一步。随后多年里,苹果推出过十多款透明设计的产品,而透明设计的精彩点子,正是苹果从无聊变酷的标志。

时至今日,透明设计依旧是对无聊产品的绝妙反击。

揭秘透明设计:从「少即是多」到「更少,但更好」

透明设计并非苹果首创,人类对透明性的追求由来已久,它的形成与 20 世纪初的艺术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

1907 年,毕加索创作了《亚威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通过打破传统透视法、采用平面化和几何化的构图,呈现出多视角效果,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端。

▲ 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 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这种多视角构图的艺术手法虽然主要在绘画领域产生影响,但它对当时的设计师们提出了关于空间和视角的新思考。这一理念逐渐渗透到建筑设计中,推动了设计师们探索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实现不同视角的融合,这为透明性概念在建筑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四年后,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完成了他的首个建筑项目——德国法古斯工厂(Fagus Factory)。这一建筑采用了功能美学原理,通过玻璃幕墙提升现代感,同时增加了对日光的利用,改善了工厂的工作环境。

全玻璃转角的外墙设计,在黄色底砖的衬托下,创造出漂浮幕墙的错觉。设计师放弃传统承重墙,采用透明玻璃和钢材,开创了全新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1921 年,格罗皮乌斯在弗雷德里希街大楼(Friedrichstrasse Skyscraper)的设计方案中,清晰地表达了对「钢架结构为骨、玻璃为皮」的渴望。这种对透明性的迷恋不仅源自建筑功能的需求,也受到当时肆虐欧洲的肺结核疫情和 X 射线成像技术的影响。X 射线技术能够穿透物体,呈现不可见的内在结构,这种「透视」的能力引发了设计师们对透明材质的兴趣。

▲ 格罗皮乌斯的弗雷德里希街大楼设计草图

▲ 格罗皮乌斯的弗雷德里希街大楼设计草图

1926 年,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Bauhaus Building)落成,它可以说是包豪斯现代主义思潮一张闪亮的名片。其外墙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设计,不仅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和光线,还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实现了视觉上的统一。著名建筑评论家西格弗雷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曾评价包豪斯校舍玻璃幕墙,说它提供了「无限宽广的透明区域」。

▲ 包豪斯校舍

▲ 包豪斯校舍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透明设计确实能带来诸多好处。人是视觉性动物,善于将视觉信息组合成逻辑。透明设计通过揭示产品的内部结构,简化了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减少了用户的认知负担,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设计。而这种公开性的视觉表达,又传达出开放与前卫的感觉。

包豪斯对透明设计的运用,可以说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理念的极致体现。而作为包豪斯的学徒、苹果的导师,来自德国的博朗(Braun)深受这种设计理念影响。

1930 年代,得益于亚克力材料的发明,透明设计不再局限于玻璃,不再局限于建筑,而是逐步深入到各式各样的产品设计当中。

博朗很早就开始了在透明材料上的探索,但更多是功能性的,许多产品原型机都会先开发设计一个透明版本。工程师的目的很纯粹,是为了让同事更便于理解自家的产品。

▲ 博朗的闪光灯透明原型,图片来源:sgustokdesign

▲ 博朗的闪光灯透明原型,图片来源:sgustokdesign

还有一些透明外壳的产品,是特供给某些场所使用的功能性产品——比如美国监狱就曾大批采购透明的电子设备,防止犯人在电子产品里藏匿违禁物品。

▲ 曾经在美国监狱流行的透明产品

▲ 曾经在美国监狱流行的透明产品

但事情很快有了变化。

1960 年,博朗推出了 SK4 唱片机。最初设计中,上盖采用的是钢板材料,但在唱机运作时,钢板的振动会对音质有所影响。设计师们在寻找一种既能减少振动、又能保持美观的解决方案时,最终选择了透明的亚克力材质。

这一决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用户不仅能直接看到唱机的内部运作,产品的视觉吸引力也因此大增,与品牌的设计理念完美契合。SK4 以「白雪公主的棺材」之名享誉业界。今时今日,这一设计仍被工业设计师奉为圭臬。

正如 SK4 的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所言:更少,但更好(Weniger, aber besser)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用透明设计来对抗无聊,这股透明科技(Clear Tech)的时代风潮在九十年代达到顶峰,你能在各种产品上看到透明设计——无论是电话、电脑还是游戏机。

1982 年,AT&T 被美国司法部判定垄断被迫分拆,从此电话制造从一个垄断行业,迅速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短短两年间,美国就诞生了 300 多家电话制造商,只要你有生产线,就能造出电话拿到市场销售——当时市面上的电话造型千奇百怪,谁都想分一杯羹,你可能会看到汉堡、足球甚至香蕉造型的电话,但其中卖得最好的,是透明电话。

▲ Conair 透明电话

▲ Conair 透明电话

短短五年内,Conair 卖出了快 300 万台透明电话,这些产品和别家的电话如无二致,只不过采用了透明外壳,当电话铃响时,廉价的霓虹灯会闪瞎所有人的眼。连 Conair 的 CEO Barry Haber 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只要我们把它放到货架上,就能卖光,这可能是我们销路最广的电话。

和苹果的 iMac G3 齐名的另一个透明产品,是任天堂的半透明游戏机 GBC(GameBoy Color)。

▲ 任天堂透明 GBC

▲ 任天堂透明 GBC

1996 年,当时任天堂与世嘉的主机大战正打得火热。为了摆脱 GameBoy「妇孺机」的印象,任天堂用上了科技为本的换壳战术,其中就有一款鬼斧神工的透明 GameBoy——虽然简单粗暴,但依然成功引起了玩家的关注。

两年后,后续机型 GameBoy Color(简称 GBC)推出,任天堂重新调整了机器的内部结构,让半透明设计的原子紫(Atomic Purple)成为其中最经典的款式。

除此之外,像索尼的 WM-EX5 Walkman、哈曼·卡顿跟苹果联合设计的 SoundSticks 以及后来苹果 iBook G3、iMac G4 等一系列产品,也都是透明科技风潮的代表作。

这些个性化的透明设计无不彰显着对千禧年的憧憬,为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透明设计的消亡与复兴

透明设计乍看之下是一种神奇的魔法,能让产品焕发独特的魅力,但实际上,它对产品设计和工艺的要求极高,一不小心就会翻车。

强如苹果,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例如 2000 年推出的「冰球」鼠标(Apple USB Mouse)。

▲ Apple 的冰球鼠标

▲ Apple 的冰球鼠标

这款鼠标的透明外壳虽然在视觉上与 iMac 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但却带来了不少实际问题。

外壳容易出现划痕,使用一段时间后,灰尘在透明外壳内积聚,变得清晰可见,裸露的电路板也显得不够美观。再加上严重的人体工学设计缺陷,这款鼠标被广泛认为是苹果最失败的产品之一,甚至被收录进当年的「失败博物馆」——同样发源于一套设计语言,苹果史上最出色的设计和最失败的设计,却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透明是一种知易行难的设计,既要考虑美观,又要讲究工艺,还要控制成本,这也是为什么透明设计无法普及的原因。

在千禧年之后,以极简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设计崛起,极简主义的漂亮外壳又一次包裹了繁冗的电子元器件,而透明设计很快就式微了。

即便如此,透明设计仍根植于一代工业设计师的心中,透明设计风潮的起起伏伏,便是最好的证明。

雷军就将「透明设计」视为对「探索」的追寻。

▲ 小米手机 8 透明探索版

▲ 小米手机 8 透明探索版

2018 年,小米曾推出一款透明探索版的手机,「露背」设计的透明后盖之下,放入一块排列着整齐元件的装饰性主板,作为品牌探索性精神的体现。

而在透明复兴的浪潮之中,最积极的参与者还是 Nothing。作为一家以设计为主导的公司,他们擅长利用透明设计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先后推出了 Nothing Phone (1)、Nothing Ear (1)、Nothing Ear (2) 等多款产品,不仅包括手机和耳机,还涉及充电线等配件。

▲ 透明设计的 Nothing Phone

▲ 透明设计的 Nothing Phone

Nothing 的设计团队认为「设计要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没有继续开发的必要。而品牌创立的初衷,正是因为觉得「现在的电子产品设计实在是太无聊了」。

正如「Nothing」品牌名称所传达的,当技术足够先进时,它应当隐形如无物,好的科技可以让人看透一切。

去年,苹果旗下的 Beats 给自己最畅销的产品 Beats Studio Buds+ 增加了一个透明版本。雾面磨砂设计的外壳下,耳机的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在趋于雷同的白色耳机当中,显得格外出众——什么时候,AirPods 也出一个透明探索版呢?

最近几个月,你甚至还能在戴森吹风机、XBOX 手柄甚至充电宝上看见透明设计——用设计表达个性这件事,其实从未停止。

在亿万用户都使用同一种产品的时代,透明产品的「酷」不仅仅在于视觉或工艺,它是对于无趣设计的一种反叛——为什么产品设计非得是那样,而不能是这样。

正如苹果那句经典广告语: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我们喜欢透明设计,我们喜欢 Clear Tech,因为无聊不该是电子产品的归宿。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