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成为下一个Taylor Swift?

谁会成为下一个Taylor Swift?
2024年07月29日 09:49 蓝鲸TMT

文:音乐先声 丁茜雯

编辑:范志辉

Taylor Swift还在固守着“世女一”的位置吗?

7月24日,本周Billboard Hot 100榜单公开,出生于1999年的美国女歌手Sabrina Carpenter继续凭借《Espresso》《Please Please Please》两首热单稳占两席,同时也是排行榜前十唯一在榜女艺人。

此前,“匠妹”便已创下连续四周包揽英国UK单曲榜冠亚军的新纪录,这也是自2021年Ed Sheeran、Elton John后第一位取代自己达成一位的音乐人,更是史上第一位达成英国单曲榜连续4周占据前二纪录的女歌手。

随着Sabrina Carpenter于今年跃居全球热门女歌手,关于其是否会成为“下一个Taylor Swift”的舆论争议也愈加火热。而在双方粉丝掀起“骂战”的同时,Sabrina Carpenter也在7月23日被爆出将要与同被称为“下一个Taylor Swift”的Olivia Rodrigo洽谈合作事宜。

有趣的是,在7月5日,Taylor Swift更是在Sabrina Carpenter庆祝歌曲成功、巡演大卖的帖子下留言称,“这是Sabrina的夏天,愿它永远持续下去”。不出所料,这一留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也不禁好奇,谁会是下一个Taylor Swift?或者,还会不会有下一个Taylor Swift?

Taylor Swift的“继承者们”

今年6月底,美国女歌手Azealia Banks发文表示,业界或许正在努力培养Sabrina Carpenter来取代Taylor Swift,“我还没听过Sabrina Carpenter的任何东西,但看起来这个行业正在试图为最终和即将到来的Taylor Swift的没落做准备”,更炮轰Scooter Braun和业界人士都是邪恶的,“他们厌恶她(Taylor Swift)通过重新发布唱片来危及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上,不管是民间还是业内,关于下一个Taylor Swift的提名,并非仅有Sabrina Carpenter,这一标签更是成为不少音乐人迅速被大众知晓的标签。

比如此前,与Sabrina Carpenter同为“霉粉”的Olivia Rodrigo,也曾陷入到底是不是下一个Taylor Swift的舆论争议。在《SOUR》发行后不久,18岁的她也被冠以“下一个Taylor Swift”、“Z世代的Taylor”等称号。如Olivia Rodrigo所言,Taylor Swift的音乐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诸如《Deja Vu》的出现便是《Cruel Summer》带来的灵感迸发。

不过,与Taylor Swift的并提,也为Olivia Rodrigo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争议。

自2021年起,不管是媒体还是粉丝,对于二人由偶像与粉丝发展出来的“Diva友情”均抱有相应的唱衰意味。比如Olivia Rodrigo发行的《Vampire》就被粉丝猜测为影射与Taylor Swift的不和;而在Taylor Swift今年发行的《Clara Bow》中,最后一节也同样被粉丝猜测为在影射Olivia Rodrigo,“你看起来像Taylor Swift,在这灯光之下我们如此倾慕于你”。

可以看到,不管是匠妹还是娅娅,受到霉霉影响及其超级粉丝的身份,都令其在被大众认可为Taylor Swift的下一接班人时增添了几分信任感。

有意思的是,近些年来,“下一个Taylor Swift”的标签也因年轻一代歌手普遍公开的霉粉身份,成为扩充大众认知的个人标签。与Taylor Swift进行比较,也成为诸多媒体、乐迷衡量年轻一代歌手、创作人的杠杆维度。

早在2016年,获得《美国达人秀》11季冠军而被熟知的12岁少女Grace VanderWaal,也曾因自创曲给观众、评委留下深刻印象,而被评委之一Simon Cowell称为“下一个Taylor Swift”;2022年,年仅16岁的Delaney Faulds便因其音乐创作水平远超其年龄,而被看作与Taylor Swift有所相似之处,其音乐启蒙也受到她的影响;2024年,15岁的青少年歌手Jillian Nordberg也同样通过媒体采访表示,“不介意成为下一个Taylor Swift”,即便其被称之为”小Taylor“的音乐联系,更多是出自于外形与“前任歌曲”。

不仅如此,包括在K-Pop、拉美音乐圈等,均有被看作是被寄予厚望接棒Taylor Swift庞大全球受众市场的新一代全球巨星。

比如随着BTS、BLACKPINK带领成功K-Pop闯入欧美市场后,也曾一度被看作能够拉下Taylor Swift的存在,尤其在BTS、Taylor Swift均创下连续两年拿下IFPI全球最畅销艺人年冠纪录后,关于下一个Taylor Swift是否来自于非欧美市场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本质上来讲,关于“下一个Taylor Swift”的说法,所衡量的标准更像是来自于对音乐人的影响力或是职业潜力的解析,而并非是其音乐或形象的比拟。这也是为何,所谓的下一个Taylor Swift十分“多样性”,且下一个Taylor Swift可能不在欧美。

有趣的是,上述“取代论”,也被不少欧美媒体看作是揭露了音乐行业的某些残酷面,即这一行业试图让歌手们相互对立。

毕竟,在Taylor Swift出道之初,其也曾被看作是下一个Joni Mitchell,尤其在《RED》这张专辑发行后,这种说法更为常见。

而在当下,Taylor Swift接班人能够被从多个视角进行押注,实际上也是全球乐坛在试图押注下一个全球流行巨星的诞生。在全球化视角下,流行音乐已经不仅是英语系歌手的“霸权”,换言之,全球流行巨星的”美式“刻板印象也在被尝试打破。

还会有下一个Taylor Swift吗?

好莱坞喜欢拍摄热门IP的续集,即便是狗尾续貂也能“蹭”出热度。

这种惯常见到的复制成功故事的手法,对于全球音乐行业来说也并不新鲜。正如眼下,来自K-Pop领域的BTS也曾被看作是接棒Taylor Swift的又一全球流行巨星,而K-Pop文化也逐渐侵入全球乐坛,韩语音乐在美国市场已成为收听音乐语言第三多的类型。而韩国政府更是以复刻BTS、Taylor Swift案例企图令K-Pop文化来拉动经济增长。

更为明显的,则是在以替代品经济来完成吸引力的转移,最终试图打破Taylor Swift的垄断局面,瓜分市场份额。比如在当下,Taylor Swift世界巡演一票难求,而“接班人们”却是面临着票房不佳、巡演取消等弱势状态,也在绞尽脑汁以暖场、炒作等方式不断刷新大众认知度,像是Olivia Rodrigo、Sabrina Carpenter均与当红网红卡戴珊家族合作曝光唱片、演出等来提高热度。

这也意味着,音乐人是否在市场中占据主流,十分重要。

不过在MIDiA数据研究创始人Mark Mulligan看来,Taylor Swift还尚未达到“主流”。按照其说法,Taylor Swift破纪录的“时代”巡演在美国门票销量为4500万张门票,仅占美国人口1%以上;且在去年,Taylor Swift在的Spotify达成的10亿流媒播放纪录,也仅是全球Spotify播放量的1.4%。

换言之,相较传统唱片时代,当下顶流歌手所具备的大众影响力也圈层化了。即便是Taylor Swift这般当下的全球巨星,也难以幸免。一定意义上来说,全球巨星越来越“小众”了,或者说所谓的“下一个Taylor Swift”也变得更多了。

毕竟Taylor Swift的爆红,离不开千禧年时期实体唱片时代的推动,以及互联网兴起后社交流媒体的时代红利所带来的庞大流量。而复刻第二个Taylor Swift,除了天时地利的缺失,人和也难以更替。

《DAZED》就曾在采访“霉粉”时提到,粉丝形容其天才之处在于能够在音乐中“以几乎很普遍的方式提供关于自己生活的个人化细节”。

不可否认的是,音乐行业乃至大众对于下一个Taylor Swift的“执着”,实际上对音乐创作和艺术性带来了某些限制性。这种混为一谈的现象,也定义并限制了音乐人潜力和未来。

比如Olivia Rodrigo的《SOUR》普遍被认为充满了Taylor Swift的影子,而来到《GUTS》即便逐渐显露出Olivia Rodrigo本身的音乐风格。但“Next Taylor”的称号却也令其继续深陷偶像的影子中,有欧美媒体提到,“因为Taylor Swift的称号,Olivia作为音乐人的发展而被掩盖和低估了”。

说白了,行业需要的是变革和创新,而不是在新鲜的人才血液中找寻复刻品。

归根结底,流行歌手的受众群体、市场吸引力有所不同,这些变量也影响着Diva们的走向。

Taylor Swift这股潮水,能把所有的船抬起来吗?

尽管下一个Taylor Swift的备选众说纷纭,但目前来看,Taylor Swift却仍然在保持着长红的生命力,“Taylor Swift经济学”也在影响着全球音乐市场。

比如随着霉霉世界巡演的陆续开唱,欧洲各地也被指因此造成通货膨胀急速上升,甚至是正处于演出市场低迷期的英国、澳大利亚等地也将迎来回温。而在Luminate、Billboard所发布的《2024年中音乐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区年度实销专辑榜第一为Taylor Swift的《苦难诗社》,远高于第二名Billie Eilish《Hit Me Hard and Soft》200多万张,且《苦难诗社》也以折合466万张的销量登顶美国年中十大专辑榜单首位。

可以说,哪怕大众好奇着Taylor Swift的退位何时到来,但霉霉效应却依然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如今的音乐市场。不过,正如Spotify与PRS For Music前首席经济学家Will Page曾所言,“Taylor Swift这股潮水能把所有的船抬起来吗”?

今年5月,Billie Eilish经纪人更是在社交平台公开转载推文指责Taylor Swift“打压其他女歌手”、“总是在其他歌手发布新专辑或可以达成榜单纪录时突然发布新改版专辑”,不少音乐人粉丝也纷纷加入指责行列,认为Taylor Swift在今年发布的《苦难诗社》多个版本是恶意打压同行的举措。

不难发现,也许对于如今的全球乐坛来说,或许并不需要在主流乐坛找到下一个Taylor Swift,而是需要符合时代主流取向的Diva。

行业里也有类似的案例。比如今年3月,韩国政府曾因BTS全员休团入伍而推出寻找下一个BTS的帮扶政策,试图通过到2027年投入5万亿韩元来发现“新BTS”,诸如SEVENTEEN、Stray Kids、TXT等都曾一度被看作是“Next BTS”。

然而,直到BTS陆续迎来退伍潮重新开启活动,所谓的第二个BTS仍未出现。不仅如此,部分K-Pop粉丝也向韩国政府抗议“第二个BTS”的说法为“侮辱”其他K-Pop艺人——即建立“BTS Pop标准”,K-Pop其他艺人被打上了“劣等”标签。

本质上来讲,这种对立矛盾也是由于音乐市场的全球化维度在不断更迭,正如大众越来越关注本土化音乐人的存在,“下一个Taylor Swift”的塑造也不过是成为本土化的一个符号,而非替代品。

而在音乐行业中,遵循复制已有成功模式也并非易事。说到底,不管是创作还是演唱,音乐都具有一定的私人化属性,这也就导致难以成功制造“副本”。

毕竟,Taylor Swift也只有一个。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