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娱乐变迁史:时代眼泪与娱乐新宠

线下娱乐变迁史:时代眼泪与娱乐新宠
2024年07月26日 14:07 蓝鲸TMT

文|惊蛰研究所 初夏

线下娱乐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各种火爆一时的线下娱乐方式,也留下了许多人关于青春的记忆。

昔日风靡全国的线下娱乐项目,有的得益于时代机遇,乘着互联网技术的东风开启了娱乐产业的新篇章;有的在历经昙花一现的辉煌后,凭借对新兴市场的探索与创新,实现凤凰涅槃。

当我们回头再看这些娱乐方式时,看到的不只是关于过去的记忆,还有对未来线下娱乐产业的期许。

网吧记忆与电竞新篇:互联网时代的青春回响

在互联网的曙光初现之时,网吧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对于80、90后来说,网吧不仅是探索外部世界、享受游戏乐趣的场所,更是结交朋友、表达爱意的重要空间。

1996年,中国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诞生。随着CS、QQ、网络游戏三大业务支柱的出现,网吧的野蛮生长由此拉开序幕。2000年左右,星际争霸、红色警戒等网游和端游的密集出现,为大批年轻人打开了电子游戏世界的大门。网吧也因为与游戏的深度融合,如星火燎原般遍布全国,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网吧“打BOSS”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酷的社交方式。网吧也让互联网从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伴随着贴吧、QQ空间、开心农场的风靡,为中国年轻人社交提供了新的舞台;起点、晋江的诞生,也为中国文学开启了独属于互联网的一页。

在那个万物勃发的时代,网吧为众多信息产业培养了一大批原始用户,但也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到来逐渐淡出舞台。

如今,网吧早已完成转型升级,没有了呛人的烟味、黏腻的键盘和鼠标,取而代之的是集休闲、娱乐、社交于一体,环境与服务全面优化的网咖。而电子竞技的兴起,也为网吧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路径。

电竞赛事的频繁举办,不仅让电子竞技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新兴体育项目,也带动了网吧作为电竞线下体验场所的复兴。据工信部2023年数据显示,尽管网吧数量有所减少,但电竞馆的数量却迅速增长,占据了网吧行业的半壁江山。

当电竞市场的繁荣吸引了众多跨界竞争者的加入,“电竞+”新业态层出不穷,也为网吧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溜冰场:从青春潮流前线到边缘地带

90年代末,娱乐活动远没有如今这般丰富,溜冰场因此成为了年轻人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穿上轮滑(也可以叫旱冰)鞋,在溜冰场上尽情驰骋,一度成为最潮流的周末娱乐活动。

2010年前后,溜冰场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全国有1200多家溜冰场开业,而溜冰场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许多家庭也将其作为亲子活动的好去处,滑旱冰成为了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线下娱乐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影院、KTV、密室逃脱等新兴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相比之下,溜冰场似乎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其设施和玩法多年来未曾有大的改变,曾经热闹非凡的溜冰场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年轻人开始转向那些能够提供更多刺激和新鲜感的活动,溜冰场的客流量因此大幅减少。

正当人们以为溜冰场即将成为历史的一抹痕迹时,2020年的一个春天,热播综艺《哈哈哈哈哈》意外地将溜冰场重新拉回了大众视野,改变了这一切。

节目中,明星们身着轮滑装备,在特制的舞台上展现着轮滑的魅力,不仅唤醒了无数人对溜冰的怀旧之情,更激发了新一代年轻人对轮滑运动的好奇与热爱。虽然这股热潮并未能彻底扭转旱冰场的颓势,但它无疑为这项传统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与此同时,真冰溜冰场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借助冬奥会的东风,冰雪运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真冰溜冰场以其独特的体验和较高的技术含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无疑给旱冰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更加逼真、更加刺激的冰面上,人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滑行感受,真冰溜冰场迅速成为了高端娱乐的新宠。

KTV:昔日全民弄潮儿,如今冰火两重天

走进KTV的人越来越少了。近年来KTV门店数量急剧下降,截至2024年,全国现存KTV不足5万家,较2015年减少超7万家。当一代年轻人步入中年,昔日的聚会“老地方”也要面临用户流失的烦恼。

KTV行业的落寞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经营模式的长期僵化、盈利渠道的单一狭窄,以及年轻消费群体的批量流失。当移动K歌App、迷你K歌房等新兴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密室逃脱、剧本杀等社交新宠吸引走年轻人的目光,KTV的传统商业模式显得愈发力不从心。

不过,与KTV在年轻人群中受到冷落的情况相反,KTV在中老年群体中却悄然走红,一批批中老年“麦霸”大展歌技。这些曾流连于卡拉OK歌舞厅的中老年人,过去因生活的重担一度远离这份乐趣,如今在退休的闲暇时光里,KTV成为了他们线下欢聚的首选之地。

美团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60-70年龄段的量贩式KTV用户数相比2019年同期增速为29.6%,订单量增速为24.1%;而70-80年龄段老人的热情更高,量贩式KTV订单量、用户数的同比增速高达100%左右。

中老年人的回归不仅带来了稳定的客源,更有效填补了年轻人群消费的空白,工作日白天成为“银发时段”,为KTV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为了满足这一消费群体的喜好,许多KTV在曲库中加入了大量老歌,并针对酒水和食品消费进行了调整。

在时代的洪流中,属于传统KTV的黄金年代已然过去,而“银发经济”让传统KTV产业在夕阳中寻得一丝曙光。

Z世代撑起的密室逃脱:从狂热扩张到理性回归

在KTV等传统娱乐渐失光彩之时,真人密室逃脱异军突起,引领青年娱乐新风潮。

自2008年萌芽,至2019年《密室大逃脱》综艺热播,密室逃脱迅速席卷全国,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线下社交活动。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密室行业消费人次超280万,门店破万,至2021年增速仍高达29.2%。

密室逃脱的魅力在于其精准把握年轻人求新鲜求刺激的心理,通过创意主题、高科技场景与贴心服务,打造沉浸式体验。悬疑、恐怖、科幻等多元类型满足不同偏好,尤其恐怖密室,以其极致氛围成为热门。

然而,行业繁荣背后隐忧浮现,未成年人的高参与度引发关注,他们喜欢恐怖类密室的比例更高,并呈现出年龄越低、喜爱程度越高的特征。过度的刺激可能会造成某些玩家不适,甚至晕厥或休克,而血腥暴力的密室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此外,密室行业虽增长迅猛,但盈利模式单一,竞争激烈。小规模店铺面临生存挑战,盲目扩张导致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加之运营成本高昂,消费者需求多变,不少门店难以为继,甚至知名IP密室也未能幸免。

综艺孵化项目如密逃大厦的夭折,更暴露出行业泡沫与风险。随着资本热度降温,密室或许将回归小众本质,经历洗牌后更加注重品质与创新。

剧本杀:从综艺热潮到行业洗牌

2016年,随着真人推理探案综艺《明星大侦探》热播,"剧本杀"这一新兴娱乐方式在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股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剧本杀的崛起恰逢国产恐怖片市场低迷之际。那些在大银幕上失去恐怖片乐趣的观众,在充满悬疑元素的剧本杀中找到了新的快乐源泉。

剧本杀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娱乐体验,还营造了独特的社交氛围。在这里,玩家可以短暂逃离现实,体验“另一种人生”,而紧密的互动模式更是迅速拉近了玩家之间的距离。无论是为了释放压力、沉迷于推理,还是因为剧本杀在促进社交方面的天然优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这份乐趣买单。

短短几年间,剧本杀行业经历了从萌芽到爆发的惊人蜕变。从2017年的1000余家门店,到2019年底的12000家,再到2021年末接近5万家的庞大规模,市场规模更是突破了200亿元大关。据艾媒咨询调研显示,在2021年,剧本杀已成为仅次于电影、运动健身的第三大日常娱乐消遣方式,36.1%的人群对其青睐有加。

然而随着行业的迅速扩张,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2022年,剧本杀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倒闭潮”如潮水般涌来,昔日的繁华景象似乎一夜之间变得萧瑟。背后的问题是玩家对剧本质量、场景布置和角色扮演深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与市场上部分商家急功近利、快速复制粘贴导致优质内容稀缺之间的矛盾。最终,玩家体验大打折扣,形成了“审美疲劳”与“选择困难”的双重困境。

但倒闭潮并非意味着剧本杀的终结,而是行业洗牌与重生的开始。经过这一轮残酷的优胜劣汰,剧本杀行业正逐步走向更加健康、完善的发展轨道。同时,“剧本杀+”的新模式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

Tufting:从热潮到平静,手工艺术的短暂狂欢

一间不大的房子里,错落摆放着一排排的画架,每个画架前都有一名顾客端着手里电钻一样的“枪”,沿着画布上提前勾勒出的线条,把毛线“突突突”地填充到画布上……这一幕,恍若穿越至繁忙的纺织车间,实则却是2022年年轻人中悄然兴起的创意手工新风尚——Tufting。

Tufting也叫簇绒或墩绣,是一种源自北方的刺绣品种。和其他风靡网络的打卡活动一样,在一大批明星、博主参与体验、商家疯狂营销的背景下,Tufting迅速从国外火到国内。它不仅让都市白领们纷纷变身“扎女扎男”,同时也催生出一大批提供Tufting体验的手工门店,在一、二线城市遍地开花。

Tufting的魅力远不止于手工本身。当玩家们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分享至社交媒体,收获的不仅仅是满屏的点赞与赞美,更是那份难以言喻的虚荣与成就感。这份来自网络的认可,成为了许多Tufting爱好者坚持不懈的动力源泉。

但Tufting虽看似简单易上手,实则暗藏“玄机”。不少新手玩家在初次尝试后,都对这项活动的劳动强度有了深刻体会。除了需要一定的体力支撑外,单次体验动辄300-500元的费用,以及长达四至六小时的制作周期,也让不少人在体验过一次后便浅尝辄止。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消退,Tufting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开始下滑,今年更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事实上,Tufting的兴衰轨迹与曾经的十字绣、数字油画等手工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以艺术为噱头,包装成“网红手工课”,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然而,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消退,以及负面评价的增多,这些手工活动的热度往往难以持续。真正能将之培养成固定爱好的人,少之又少。最终,它们大多只能成为一时的潮流,随后归于平静。

私人影院:从风靡一时到悄然淡出

和其他娱乐项目相比,私人影院从诞生到衰退的过程似乎显得特别短暂。

私人影院的前半生有点像父母辈偷偷约会的录像厅。在电视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的年代,录像厅以经济实惠和便捷放映的优势风靡全国,既播下了电影文化的种子,也促成了无数青涩约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开始走进万千家庭,电影院也遍布全国各地。但是,传统影院因为仍沿用着“购票—等候—观影—离场”的固定模式,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影片选择有限、放映时间僵化、社交功能薄弱等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感到不满。而这些痛点便为私人影院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014年起,私人影院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并在2015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私人影院数量2014至2018年的短短四年间从35.8万个激增至158.4万个,观影人次与收入同步飙升,其个性化服务与灵活体验赢得观众青睐。

随着私人影院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版权与安全两大隐忧浮现。版权问题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昂的购买成本使许多经营者退缩,甚至有人冒险播放盗版和“枪版”影片。

安全问题同样是私人影院必须面对的挑战。原本以小资、文艺为卖点的私人影院,由于经营混乱,逐渐陷入了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兴起,以及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私人影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消费者在家就能通过专业设备打造家庭影院,私人影院的独特魅力逐渐褪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私人影院的声音日渐微弱,昔日的辉煌似乎已成过眼云烟。

跳舞机:从狂热到再生的音乐律动

在电子游戏的黄金年代,跳舞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动感的节奏,成为了电玩城中的绝对明星。

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跳舞机达到了顶峰,无论是熙熙攘攘的购物中心还是偏僻街角的游戏厅,它总能吸引众多玩家的目光,成为聚会和娱乐的中心。

跳舞机不仅考验玩家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更是一个展示自我、释放激情的舞台。人们可以与朋友一同跳舞,共享音乐和舞蹈带来的快乐。对于那些平时害羞、不善表达的人来说,跳舞机成为了他们展示自我、释放压力的舞台。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跳舞机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街机市场的逐渐萎缩,新兴娱乐方式的层出不穷,以及游戏厂商间的激烈竞争,共同导致了跳舞机市场的衰落。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和玩家体验的下降,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跳舞机,这位曾经的电玩城之王,似乎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游戏厂商开始尝试将跳舞机移植到家用游戏机平台上。例如,索尼公司就将DDR移植到了PlayStation上,并推出了配套的舞毯,让玩家可以在家中享受跳舞的乐趣。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跳舞机的受众范围,还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即使到现在,舞蹈类的电子游戏,依旧拥有一批忠实用户。

尽管在主流市场上跳舞机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它并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kpop的流行,跳舞机又重新获得了关注。一些游戏厅和主题活动开始引入跳舞机,作为复古游戏的一部分,吸引了不少怀旧的玩家。同时,跳舞机也在一些音乐和舞蹈社区中保持着一定的热度,继续成为年轻人相互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总结

潮流更迭,时代变迁,娱乐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网吧到KTV,从溜冰场到密室逃脱,每一种娱乐形式都曾在时代的舞台上独领风骚,它们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面对时代的变迁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娱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线下玩乐不断寻求创新,融合新技术、新元素,以焕发新的生机;而新兴的文化娱乐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新鲜的体验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

*本文为惊蛰研究所X21财经·南财号联合出品

剧本杀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