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罗筠筠:美育是人格教育与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罗筠筠:美育是人格教育与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
2024年07月07日 02:07 新快报

曾经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一千多份有效问卷中,在校大学生完全没有选修过美学类课程的学生占48.2%,在美学课、美育课和艺术概论中,选修过两门或以上的有71人,仅占6.1%……对此,美学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罗筠筠感叹,“当下的物质社会造成学生更加重视实用性教育,而对于所谓‘虚’的艺术与审美教育并不重视,引导更多的学生理解美育并非仅仅是一门学科或者一种技艺的掌握,而是对于他们的未来人生都将有重大影响的人格教育与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今天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

罗筠筠于2002年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工作。主讲美学、中国美学史等课程。先后出版《辉煌与彷徨——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史》《中国古典美学原著精读本》《审美应用学》《灵与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学研究》等专著十多部。她在广州市文联与新快报收藏周刊共同推出的“美学大课堂”上对美育、美学以及其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她认为,美育是弥补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不平衡而造成的许多问题的关键。

美育本来的含义是感性、情感的教育

收藏周刊: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在您的心中,什么是美?美育又是什么?

罗筠筠:“什么是美”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却不是一个哲学问题。难点在于“美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希腊哲学时代到今天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千年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而美育是什么却是每个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有根据自己的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所做的思考。今天来说,美育是“五育并举”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其本质。因为,到今天大多数人仍然对于“美学”是什么也没有深刻的认识。美学的原义是“感性学”,对人们的感性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从这个角度来讲,“美育”的本质是“感性教育”。美育是系统性教育,它突出体现为一种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三者结合。“感性”包括人的本能、欲望、感觉和情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而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本来的含义就是感性、情感的教育——“感性教育”正是它最基本、最有特征性的含义。美育是一种通过解放和提升人的感性来塑造健康人格、改善人的生存质量、推动社会和文化健康地走向现代化的教育。美育的这种特性,具体体现在感性泄导和感性升华两个方面。

收藏周刊:如何理解感性泄导和感性升华?

罗筠筠:所谓“感性泄导”,指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在文明、健康的途径中释放感性,使它获得自由。也就是说,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要想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就不能简单地压抑人的感性,而应该让它得到正当的抒发,得到健康发展。而“感性升华”指通过美育活动将人的感性从无意识的深处提升到表层,更是指将人的感性从动物性的层面提升到人性的层面,从生物性的水平提升到社会学的水平,使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只有在这种提升的基础上,人性才能放射出光芒。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Taste),意指一种辨别、选择、判断与享受审美对象的能力,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心理定势。趣味并不严格限于审美活动之中;一个人的趣味与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理想直接有关,一个人喜爱什么或排斥什么,总是由他的基本生活价值取向所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教育也是一种人生教育。美育通过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切入到健康人格塑造之中。“健康人格”实际是对于以往所有片面性人格的超越,是对于单纯理性人的超越,是对道德人的超越,也是对单纯感性人的超越;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协调、相统一的完整人格。美育之所以能够成立和独立,就在于它可以升华感性,引导趣味和完善人格。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是美育

收藏周刊:作为哲学研究的专家,古代圣贤是否对“美育”有过重要的论述?

罗筠筠: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代都非常重视美育教育,中国古代的诗教、乐教就是最早的美育,它不是单纯地教人一种技艺,而是培养君子,《论语·泰伯》就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得非常明确。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也反映出了古希腊人文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性。

收藏周刊:可以如何引导人们加强对生活美的认知?

罗筠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要经常保有一种审美的态度,一方面固然是要让生活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生活的欣赏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活泼新鲜的感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因为它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但是,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有无审美态度,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人自身。美学的最高使命就是维护人生的这一目的。

人们更重视实用性教育而不是审美教育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学生在成长阶段,应该接受怎样的美学引导?

罗筠筠: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成长过程中,美育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弥补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不平衡而造成的许多问题的关键。审美的人,绝不仅仅意味着在艺术上有特殊资质或艺术感受力的敏锐。它是一个具有人的本体论意义的概念。感性的完善,包含着理性、道德意识的各种潜能,审美态度本身就内含着审美能力,这是一种要求完美,要求统一性,要求一个活的生命存在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把握完美,把握统一性,把握活的生命存在的能力。我们之前所进行的一项关于在校大学生美育与艺术课程的调查数据显示:是否选修过下列课程一项中,有效问卷为1167份。其中选修了美学课的有246人,占21.1%;选修了美育课的为126人,占10.8%;选修了艺术概论的为161人,占13.8%。完全没有选修过美学类课程的有563人,占48.2%,选修过两门或以上的有71人,占6.1%。可见,当下的物质社会造成学生更加重视实用性教育,而对于所谓“虚”的艺术与审美教育并不重视,引导更多的学生理解美育并非仅仅是一门学科或者一种技艺的掌握,而是对于他们的未来人生都将有重大影响的人格教育与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今天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

收藏周刊:您认为,重视美育对人的成长起怎样的作用?

罗筠筠:个体审美发展是人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面临着的不能回避的课题。然而在当代,这个课题却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更加尖锐和紧迫。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利益,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一切都符号化、程序化了。人的全面发展受到肢解和遏制,个体和谐人格的发育成长受到严重的挑战。席勒当年察觉到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冲突,在当代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尖锐。就像马尔库塞所说的,大工业社会存在着把人塑造成“单面人”的严重危险。而个体的审美发展,正是使人摆脱片面的“理性化”,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走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席勒说过:“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收藏周刊:如果要推荐美育相关的书,您会想到哪一本?

罗筠筠:关于中国的最基础的美育著作,推荐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西方的推荐席勒的《美育书简》。

[人物介绍]

罗筠筠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美学、中国美学史等课程。先后出版专著十余部、论文近百篇,完成国家、教育部、广东省项目若干。

美学大课堂

指导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出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快报》收藏周刊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美育书简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