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依旧在 今古再相逢

城墙依旧在 今古再相逢
2024年07月07日 02:07 新快报

看广州两千年来的各种城墙——

“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见证物,其防御构建与文明进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广州,中国“南大门”,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城防史迹丰富。日前,“拱卫广州——广州城防史迹展”在南粤先贤馆展出。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勾稽文献和展出文物,展览呈现了历史上广州城墙、城濠和炮台等在拱卫广州中所发挥的作用。

据了解,广州自秦南海郡尉任嚣建番禺城始,历代都有或大或小的建设,并且以宋代为最;城防建设尤以城墙为其中要项。

秦汉所筑“蕃禺城”为广州最早的城

北控五岭,近扼三江,广州城防史迹丰富,但此前鲜见此类专题展览呈现。越秀区一直处于广州老城区核心位置,从广州城市考古71年的成果来看,其区域内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都较丰富。日前,“拱卫广州——广州城防史迹展”在南粤先贤馆展出,118件套展品中,不同时期的城墙铭文砖、南明时期的铁炮尤为人瞩目。展期至7月24日结束。

该展由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主办,越秀区博物馆承办,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支持。

“经历年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发现,广州至今保留下来的城墙、濠涌、炮台等相关城防史迹30余处,具有范围广、类别多的特点,是广州两千多年城市发展演变和防卫设施形制布局最好的历史见证。”

南粤先贤馆内,记者看到,从目前文献史料和考古出土文物显示,秦汉时期南海郡尉任嚣和赵佗所筑“蕃禺城”为广州最早的城。番禺城建设历史,始见于《淮南子》《史记》《汉书》等。晋代以后的地方志中,广州开始以楚庭、羊城、南武城、穗城、仙城、任嚣城、赵佗城、越城等早期名称出现。

2200多年来,广州城城址未移、中心无改。自秦汉至清,其历经了秦汉番禺城、唐代“州城三重”格局、南汉兴王府城、宋代“三城”、明代三城合一及南拓和北拓,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广州古城形制。至此,广州城防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城为中心,以城防、江防和海防为主的综合配置、相辅相成的防御体系。

展览中,记者了解到,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城墙防御体系中,会以城墙保护城中核心区域,城门、城墙下设供河水进出的水关(水门)等,以便沟通城郭内外,兼防卫、防洪、排水。

结合现场展品及《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关于城墙的研究,人们能看到各朝代城墙的一些面貌。以下仅摘取部分考古发现:

南越国时期:1975年,广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中山四路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砖石走道,首次确定南越国都城的真实坐标。2000年发现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位处如今光明广场负一层),“也是南越国都城‘番禺城’一段南城墙遗址,由此明确了南越国都城的南界”。2006年,在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北部,考古发掘出一段南越国宫城北墙基,为确定宫城北界找到一个准确坐标。

东汉、东晋、南朝:1996年夏至1998年初,在中山五路原艳芳照相馆位置进行过两次发掘,揭露出一段长16米,呈南北走向,东汉、东晋、南朝三个历史时期修筑套叠在一起的城墙。考古发现唐宋以前的城墙,此属首次。2024年,为配合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启动越秀区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此处的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工作正有序进行中。

唐代:2004年,在越秀区文德北路东方文德广场建设工地,发现一段大致东西走向的城墙,属唐末五代时期,应为当时广州城的南城墙。

宋代“三城”奠定此后广州城基本格局

宋代:是广州“建城”的重要时期,在北宋中期形成的子城、东城、西城,奠定了此后广州城的基本格局。

为何宋代会“大建”?众所周知,广州每逢夏秋,大雨时作——所以古时经常造成城墙倒塌。“北宋仁宗统治时期(1023-1063),岭南战事频繁,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和坚固的城池,宋朝对岭南的统治遭到严重威胁,广东地方官员奏报朝廷添修城墙。庆历四年(1044)经略使魏瓘加筑广州统治机关所在地‘子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在子城东面扩筑‘东城’,次年又筑‘西城’,由之形成广州‘三城’格局,此后相当长时间又多次进行城墙增缮或大修。”

1972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越华路西段,发现宋城墙遗址,“该遗址南北走向,东西宽6.6米,南北长度仅揭开2米”。城墙砖多为青灰色,少数在其扁平一面有“水军修城砖”或“广州水军修城砖”等戳印。日前,记者在广州博物馆内看到了一件“广州水军修城砖”展品,其大小正如一本厚厚大百科全书,上面七字如遒劲封面题字。

此字何意?宋代,广州不仅屯驻有“勇敢”“忠勇”等名号的厢军、水军,还有《宋史·兵制》中没有提到的催锋军和宋代使用官军从事制砖手工业的情况。(资料来自黄汉纲:《广州美术学院卢振寰教授捐献广州古代城砖》,《文物》1963年第2期。)

1998年、2002年、2007年和2014年、2015年,分别在越秀区各处也有宋城墙遗址发现。其中,2014年在盘福路发掘的一段宋代城墙,“是宋代西城的北城墙一段,也是迄今广州考古发现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其许多砖面或侧边有“番”或“番禺”铭文。

“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

城墙依旧在,今古再相逢。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明城墙。如今,矗立在越秀公园越秀山小蟠龙岗上的“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从前登楼远望,应见珠水荡漾。

其源来是这样的:明洪武十三年(1380),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等人认为广州旧城低隘,遂将宋三城合而为一,并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最高处建一望海楼(镇海楼),为“会城壮观”。

越秀山镇海楼,从明清到民国,一直是广州城制高点;其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似楼似塔,红砂岩墙,绿琉璃瓦,玮丽雄特。广州民间素有“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的说法。

而就在越秀山上,至今保存有一段用红砂岩条石砌基、青灰色大砖砌筑的明代城墙,现存总长度1137米。

从越秀公园东门进,沿“古城墙路”西北而行,六百多年的青灰古城墙上,攀缘长出参天大树,树根虬龙般盘旋墙上,树冠倒影在一旁东秀湖上荡漾可见。

另从“镇海路”一路西北而上,过仲元楼展区再前行,终可见的就是岭南第一胜概——镇海楼了。

我们在众多的清代舆图和西人所绘广州城图中,都可以清晰看到五层楼或其标注,充分说明着其在广州城防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

而最后,刚好与此期专题呼应,我们要提一下在镇海楼广场南侧的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以及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钢铁铸炮。

当天,有不少游客也正在现场参观。一位男子抚摸着光滑锃亮的炮筒,笔者依稀听到他正对身边的孩童说:“吾辈当自强。”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文/摄(除署名外)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