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罢工风波平息难掩期刊生态问题

《自然》罢工风波平息难掩期刊生态问题
2024年07月05日 06:50 中国科学报
图片来源:MARK THOMAS图片来源:MARK THOMAS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备受关注的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及其子刊的编辑与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之间的薪资争议落下了帷幕,双方于北京时间7月2日晚达成和解。这意味着《自然》155年历史上的首次员工罢工结束。

尽管如此,围绕这场薪资争议的讨论并未停止。此次罢工风波引起了科学界对学术出版行业现状的深刻反思,包括在追求学术卓越与商业成功的同时,如何平衡期刊的商业运营与学术责任,以及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权重。

一场薪资争议

6月20日起,由英国全国新闻工作者工会(NUJ)代表的施普林格·自然在英国的近400名编辑、记者和制作人员开始罢工。其导火索是员工对薪资待遇不满。

2023年9月,NUJ就与这家出版巨头开始了年终薪酬谈判,拒绝了该公司5%的加薪提议,今年3月初和3月末又分别拒绝了5.75%和5.8%的加薪提议,谈判最终破裂。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投票中,因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和生活成本的涨幅,93%的人支持罢工行动以抗议公司的加薪提议。

NUJ坚持,工资涨幅需与实际生活成本相匹配,以应对不断上涨的物价、抵押贷款和租金,并要求薪资涨幅至少达到11%。

NUJ认为,施普林格·自然近年来取得了可观的利润,能够轻松给予加薪。以2022年为例,该集团当年全球收入18亿欧元,利润4.87亿欧元,利润率达27%。此外,近期《自然》等期刊的开放获取文章处理费提高到12290美元,上涨了8%,“比公司目前的加薪幅度还要高”。与此同时,该集团还在筹措IPO(首次公开募股),估值高达77亿英镑。

随后几天,NUJ就此发出的公开信获得了全球1100多名科学家的签名支持,其中包括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主要研究机构负责人。诺贝尔奖得主、德国马普学会煤炭研究所所长Benjamin List说:“科学不应该是贪婪的对象,而应该是开放、自由、热情和公平的对象。”

该公开信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颜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等中国学者的声援。

在科学界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7月2日,NUJ与施普林格·自然宣布达成和解,结束了长达数月的薪资争议。协议内容包括调整薪资、改善工作条件和增加沟通频率,以重建良好关系。施普林格·自然承诺创造一个更令人满意和愉快的工作环境。

“对科学工作的热情和‘为科学献身’之类的意识形态宣传,不能改变施普林格·自然作为营利公司的性质。在工会组织下,通过罢工争取自身权益,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对《中国科学报》说。

“《自然》杂志编辑罢工事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来英国一系列行业罢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诉求是通胀背景下员工薪酬的提高。”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说,此次罢工也从深层次反映出学术出版业的生态问题,包括在全球化的学术交流背景下,如何平衡期刊的商业运营与学术责任、如何构建公平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及如何促进学术成果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等。

营造健康的期刊生态

此次罢工风波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编辑工作的价值定位”。

在薪资争议期间,《自然》等期刊编辑强调,编辑的价值和专业知识正在受到“侵蚀”,特别是资本对技术的青睐及利润扩张带来的影响。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施普林格·自然尝试机器生成书籍、自动生成文献评论等新技术。对此,施普林格·自然前副总裁James Butcher曾说:“在转向更注重技术的过程中,学术出版商开始低估编辑专业知识的价值。而这种专业知识才是学术期刊的基石。”

在此背景下,平衡科技和专业知识对一个学术期刊的权重变得极为重要。

刘永谋也在兼任期刊编辑。他认为,当前学术出版越来越程序化、技术化,压缩了期刊编辑的工作空间,使得学术期刊越来越同质化。“高水平的期刊编辑,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动向,对形成期刊特色、提高办刊水平非常重要。一些编辑组织热点问题讨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对学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他说。

同时,他表示,在全球范围内,资本收益不断升高、人力成本不断被压缩。因此,某个行业岗位薪资的多少,本质上与该行业的劳动者议价能力紧密相关。随着智能革命的深入,劳动岗位面临越来越大的取代压力。这对于劳动者的议价能力造成很大损害。

在江晓原看来,在关注《自然》杂志编辑工作价值定位的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他表示,不应将上述薪资争议事件简单地与国内期刊的员工待遇问题相提并论,因为《自然》及其员工处于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环境中,其运作逻辑和国内学术期刊存在显著差异。

另一方面,他并不认同《自然》及其子刊编辑所认为的价值受到侵蚀,因为在《自然》杂志的审稿过程中,虽然审稿人意见很重要,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编辑手中,这体现了该出版社旗下期刊在追求学术严谨性和追逐读者注意力之间的“微妙平衡”。

“比如《自然》杂志的编辑曾发表过《水的记忆》《最小恐龙》等一系列被审稿人拒收的论文,这些论文最后都被撤稿,作者甚至身败名裂。但是,《自然》杂志在这一桩桩突破底线的炒作事件中却获得了最多的关注。”江晓原说。

江晓原认为,构建国内科研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在国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是促进学术成果本土化和学术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建立类似于国内的‘SCI系统’,不跟着国际影响因子的‘指挥棒跳舞’,才能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说。

学术期刊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