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友好小支点 撬动社会治理大提升

以儿童友好小支点 撬动社会治理大提升
2024年06月29日 01:07 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实地走访广州市儿童友好试点社区,体验智慧治理与适儿化场景

“我们希望为儿童健康发展创造舒适环境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家庭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以儿童友好‘小支点’撬动社会治理‘大提升’。”广州市越秀区一位负责人如此说。在焕发老城市新活力的社区微改造中,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是重要抓手,广州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入选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其中25个社区(村)为儿童友好试点社区(村)。广州结合社区微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构建社区智慧治理与适儿化场景,“用1米高度看城市”,用孩子的视角打造有温度的空间。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了部分社区,了解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情况。

记者走访

越秀区白云街筑南社区:

“最美上学路”成宜学标杆

据了解,白云街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优化位于筑南社区的越秀区启智学校校园周边步行线路规划,进行适儿化无障碍改造提升,制定儿童安全出行系统指引,开辟了“童真画廊”,它被誉为“最美上学路”。

画廊长达90米,利用校外连续弯曲的通道,由艺术家为两侧围墙作画,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术长廊。记者看到,曾经破旧的水泥路铺上沥青后,上学路不再颠簸,止水柱、减速带和警示牌等设计让上学更安全。如今,走在这条“最美上学路”上,天蓝色的沥青路面让人耳目一新,一些裸露在外的旧水管被改造成五颜六色的传声筒,灰黑色调的外墙在艺术彩绘的点缀下变得生动有趣。

越秀区白云街还打造了三层约1500㎡的街道儿童发展中心,作为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包括儿童书屋、亲子游戏角、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等。白云街还在沿街或沿上下学主要路线商铺、保安岗亭设置了“护童”爱心岗亭,方便孩子们有需要时寻求帮助。

天河区冼村街金穗社区:

这里有孩子的“快乐星球”

天河区冼村街道金穗社区有一个城市口袋公园,叫星球乐园,这里的玩乐设施以太空探索为主题,孩子们可以体验“太空旅行”,与各种颜色的“星球”互动,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据社工小赵说,安全性是乐园设计的首要考量。所有的游乐设施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确保孩子们在游玩过程中的安全。同时,附近还设置了监控摄像头,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孩子们可以在乐园中创造一些不同的玩法,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近的幼儿园也经常带着小朋友来这里玩耍,通过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冼村街道的一位负责人介绍道,为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冼村街探索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方法和设施,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绿”,建设城市口袋公园,为社区儿童提供一个集趣味性、安全性、探索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活动空间。

荔湾区西村街环市西苑社区:

儿童上学路应该更友好

6月26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荔湾区西村环市西苑儿童友好社区实地走访。走进小区大约300米,右边一斜坡上有许多孩子在追逐打闹。斜坡位于两栋居民楼中间,由两条车行道和两条人行道组成。其中,车行道装饰了跳格子等功能性涂鸦供孩子玩耍,几条外露水管也涂上了竹子图案,童趣十足。

姚奶奶跟在玩耍的孙子身后喂水果,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带着孙子在这段斜坡活动,“这边比较安全,小孩在教室坐了一整天,下课后想让他在空气好的地方玩。”

家住环市西苑小区的周女士每周会带孩子来两三次,这里的各式涂鸦图案可供孩子玩耍。周女士的孩子在小区外的协和幼儿园上学,与斜坡之间隔着一道常年关闭的铁门,“接完小朋友要从那边(东门)绕进来。”周女士希望,铁门两边的小门可以在每天接送孩子的时段开放30分钟,方便家长和儿童进出,社区交通应该更友好。

距离斜坡50米处是儿童友好社区的图书角和青春学堂,记者到现场时屋内无人,室内桌椅、书籍摆放比较杂乱。周女士表示,图书角的书多为育儿类、历史类、小说类,适合幼儿的绘本较少,自己很少带小孩去图书角玩。

海珠区江南中街杏园小区:

“一米花园”培养美丽心

海珠区江南中路街杏园小区布置的“一米花园”别具特色。居民可以在小区的规定区域认领一平方米左右的土地种花种菜。“我们这个项目叫‘美丽心,小花园’计划,让孩子从小关注身边小而美的事物。”社工陈小姐告诉记者。

果果和同班同学一起认领了一块小花园,种有柠檬、金银花、辣椒等。果果妈妈对这种形式表示肯定,认为这不仅是一道美化小区的风景线,“可以让小朋友接触种植过程,从开荒、播种到开花、结果。”不过,大多数认领花园的家庭,日常打理都由大人进行,小朋友参与程度并不高。果果妈妈建议,主办方可以多举办一些适合孩子的活动,比如请园艺达人来指导,评选优秀小花园,给予奖品奖励。

五年级的强仔经常和奶奶一起打理小花园,“奶奶教我不能在中午给花浇水,最好在清晨或者傍晚。”他告诉记者,有一次看到花园里被扔了一个矿泉水瓶,他很生气,也增强了不能随地扔垃圾的文明意识。

专家说法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

重在共策共建共享

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苏虹认为,儿童友好社区应具有八个属性:安全性,环境和设施安全,适合儿童使用;连续性,陪伴儿童成长;趣味性,比如色彩、造型等要吸引孩子;秩序性,让小孩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居民,明白垃圾不能乱扔、学会垃圾分类等;运动性,符合儿童成长的特征;探索性,让儿童去探索知识;社会性,让全民包括儿童参与社区共建;文化性,呈现街区文化品牌。

广州妇女学研究会负责人刘云表示,建设儿童友好社区,需要内外结合:在街道内部,各部门要一盘棋,齐心合力;外部也需要妇联、社工、规划、设计、园林等大力支持,共策共建共享,高质高效地建设儿童友好街区。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葛思坤指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要在现有成果基础上重视模式提炼和品牌提升,让它成为展示广州人文精神的窗口之一。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广州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