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带火人形机器人,成本是制约普及的因素之一

大模型带火人形机器人,成本是制约普及的因素之一
2024年06月28日 19:36 财经网

人形机器人的热度伴随着大模型的日益发展,水涨船高。

据媒体报道,中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R-DDPRM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由坐落于成都科创生态岛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其创新之处在于能够让人形机器人跨越多个约束进行泛化,创造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大脑”——能够毫不犹豫“丝滑”地处理各种复杂任务。

前几日,出现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的夸父人形机器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了解,该款人形机器人系华为云与乐聚机器人战略合作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通过“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接入,使得该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化、泛化能力上得到显著提升。

过去数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不断迭发,不少企业前仆后继地进入。大模型火爆以来,人形机器人在环境理解、智能交互等方面正在显著突破。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年化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1%。

“激进派”和“保守派”

马斯克在特斯拉股东大会正式通过他的560亿美元薪酬方案后,对技术的未来和特斯拉的市值做出了非常大胆的预测:相信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和RoboTaxi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仅人形机器人Optimus一项就能带来20万亿美元的市值,而自动驾驶汽车的市值可能会达到5万亿到10万亿美元。

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预计达到100亿台至200亿台。他还立下flag,将于2025年限量生产旗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测将有超1000个Optimus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工作。

但截至目前,仅有2个Optimus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工作。

近日,马斯克在2024年戛纳狮子国际创意节,接受采访时候再次谈到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旨在成为一款功能全面的人形机器人,它能够执行多种任务。基本上,你可以让它遛狗、看家、照顾孩子、教孩子编程、做饭甚至弹奏钢琴。因此,它是一款通用人形机器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想要拥有一台这样的机器人,为何不呢?而且,我认为每个人至少会拥有一个机器人。而在工业领域,我们将制造更多的擎天柱。我预测,全球将有200亿台这样的人形机器人。”

无独有偶,英伟达CEO黄仁勋对人形机器人也非常看好。“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有朝一日,移动的物体都将实现自主运行。”在COMPUTEX大会开幕前的主题演讲中,黄仁勋称。

他着重强调了机器人和AI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AI的新一波浪潮是物理AI。AI能够理解物理定律,并与人类并肩作战……机器人和物理AI正在成为现实,而不仅是出现在科幻小说中,这真的很让人兴奋。”

这不是黄仁勋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力挺人形机器人,4月在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 2024上,黄仁勋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所有人都将建造全新类别的设备是“人形机器人”。在GTC大会上,黄仁勋还表示“开发通用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是当今AI领域中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

与马斯克和黄仁勋“激进派”不同的是,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更为保守。在6月14日举办的2024智源大会上,李开复认为具身智能的发展仍有一段漫长道路,绝大多数应用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

“炒菜机器人应该长得像锅,吸尘器并不会长得像人,那些很酷的跳来跳去翻跟斗的机器人真的有很多应用吗?绝大多数的场景几个轮子不是更容易走到吗?除了爬楼梯,机器人真的需要两条腿吗?腿带来的难度跟成本高这么多。”李开复直言,很多科学家和创业者从小热爱这种科技,希望能复制一个人,这无可厚非,但他创立的创新工场目前没有投资任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公司。

李开复补充道,“我们投了七八家机器人企业,但不是具身智能,这些机器人能够解决一个场景里的应用,能够带来价值。我相信机器人,只是对于具身智能,我们做投资的肯定不能现在去投资一个10年以后才能够发生的事。”

成本是制约普及的重要因素

万联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加速之年,特斯拉等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行业迭代加速并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力成本提升,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目前,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成本到底有多高?本田公司经过14年探索研发的人形机器人ASIMO,单台价值250万美元,在历经多次迭代后,仍不得不在2022年宣布“退役”。

波士顿动力公司用于特种作业的人形机器人Atlas制造成本约200万美元,已面市十年之久,Atlas在今年4月也宣布“退役”。

作为行业水平顶尖的企业,波士顿动力成立26年,至今难以盈利,甚至还遭遇三次“卖身”:先是被谷歌收购,紧接着谷歌又将它卖给软银集团。到2022年,软银又将波士顿动力卖给了韩国现代。

再放眼国内,据报道小米、宇树等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单台造价也高达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研发费用也一直居高不下,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研发费用分别为4.29亿元、5.17亿元、4.28亿元、4.9亿元,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57.9%、63.3%、42.5%及46.4%。

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此前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创业第一年,他就打光了最后的子弹,为了筹钱,他把自己的三套房子全卖了。

高工咨询的研报显示纵观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欧美,尤其是美国。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处于商业化探索的起步阶段,初步商业化落地方向是尝试商业场景和家庭场景的产品迭代和推广。

过去高昂的成本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的关键因素,降本将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推广的必由之路。

黄仁勋认为,人形机器人成为大众化设备的前提是售价与当前廉价汽车售价相当,A级车的价格大概就在1万到2万美元之间。马斯克则表示若制造成本为1万美元,售价为2万美元,特斯拉将从机器人业务中获得1万亿美元/年的利润。人形机器人能否迎来“iPhone”时刻?或许还有点早。

综合自财联社、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IT时报等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