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月之暗面的投资人谈起「最初的决定」|Z Talk

当月之暗面的投资人谈起「最初的决定」|Z Talk
2024年06月26日 18:02 真格基金

来源:真格基金

Z Talk 是真格分享认知的栏目。

我们在这里谈论最新的行业观察,先锋的创业动态,也在这里与真格老友相聚。我们相信持续的学习和进化,相信最深刻的认知来自实践。

近期,作为月之暗面的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戴雨森在 WAVES 2024 上谈到「最初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与当下 AI 投资中的非共识。

以下为对话摘编:

Q:大家好!欢迎来到 WAVES。首先请各位用你们的方式来介绍下自己。

戴雨森:真格基金专注天使投资,我们专注投全球的华人创业者的第一笔钱,也在 AI 领域投资布局了很多公司,比如说我们是月之暗面最早的投资人,以及很多最近很火的 AI 应用,像 Monica.im、Heygen、以爱为舞、Genspark 等等我们都是天使投资人。我们做好了 All In AI 大时代的准备。

Q:我们的主题是讨论大语言模型。能否回忆一下投资月之暗面 Moonshot 的过程,因为确实有声音会认为大语言模型可能不是属于 VC 的游戏,硅谷的大部分 VC 都错过了 OpenAI 这家公司最早期的阶段。当时过 IC 的时候,你们说的最重要的那句话是什么?

戴雨森:我们一直投人,而且我们非常重视投年轻人。

呼应今天「浪潮偏爱年轻人」的主题,我们觉得大浪潮往往是由年轻人推动的。比如 OpenAI 的创始人在创办 OpenAI 时,一个 30 岁、一个 29 岁、一个 28 岁,都非常年轻。

我们一直寻找最优秀的年轻人。杨植麟在清华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关注他,他是清华上下几届公认的「神中之神」,后来在 CMU 的时候也是国际非常知名的一线 AI 学者,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我们非常早就在关注他。

在 CMU 读博士的时候,他参与创办了循环智能。我们因为杨植麟,天使投资了循环智能。

这一波 AI 大浪潮,我们认为年轻创业者又会有很多机会,而杨植麟是其中最优秀的人,当他要做大模型的时候,我们认为他是最适合的人选,所以就再次投资他。这是一个对我们很容易的决定。

Q:真格有一个看人理论,他属于小天才吗?

戴雨森:当然,他完美符合我们对小天才的定义。

小天才首先是要在新浪潮里找。在新的浪潮里大家都同时起步,年轻人往往因为早接触新的事物,反而可能做得最好。如果你现在再做房地产,很难成为一个小天才。

我们希望这个「天才」,是前面没有年龄作为限定的——我们不是在寻找 90 后最佳创业者,或者 00 后最懂 AI 的人。我们寻找的就是最佳创业者,就是最懂 AI 的人。

比如说比尔·盖茨做微软的时候,他就是最好的程序员;扎克伯格做 Facebook 的时候,他就是最好的互联网创业者。

我们希望优秀没有年龄作为定语,我们觉得植麟完全符合这样的条件,他就是世界级的 AI 科学家。

Q:早期投资中的节奏感特别重要。ChatGPT 从 2022 年 11 月发布至今一年半,中国的 AI 投资行业好几个春秋了,玩家都出现很多更替,序列也出现很多变化。在面对这么巨大且波动的浪潮时,怎么找到自己的节奏感?

戴雨森:在座大家基本都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做投资,这已经是互联网技术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AI 现在还在比较早的阶段,对这样早的阶段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经验,所以很多时候得以史为鉴,从 VC 的发源地硅谷开始,去寻找历史上可以类比的地方。

要有耐心。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已经习惯了一个新东西出来,很多人会一拥而上,当年有百团大战,现在也有百模大战、百 C(Character.ai)大战,接下来估计会有百 P(Perplexity) 大战。

但现在的 AI 或者更具体地说训练一个大模型,我认为更像芯片处理器的创业,需要有很多资本投入,科研不确定属性很强,不是利用开源代码简单搭一个就可以做好的,而是需要很多的科研投入和试错在里面。

何况 ChatGPT 发布至今也就是一年半的时间,已经诞生了很多新的应用创新和新的场景。

很多人说最近 AI 进化变慢了,我认为是因为大家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过来,要求很高,大家想到的都是互联网时代百花齐放,一下子出现很多的新应用。

但我们要意识到,AI 还是比较早期的技术。有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说,现在是 iPhone 发布之后,大干快干。但我认为现在的生成式 AI 很难说是 iPhone 时代,更像是黑莓时代。

我们 85 后的人经历过黑莓时代,95 后的人不知道黑莓是干什么的。在黑莓时代,智能手机技术有局限,没有办法做抖音,哪怕知道抖音很火,但那个时候的技术就是做不出来。

一个技术的发展会首先经历「技术瓶颈」的阶段,想得到但做不出来。等到技术变得比较成熟,才会进入「想法限制」的阶段,想得到就能做到,想不到就不行——移动互联网后期是想法限制期,大家比得是想法创新、增长速度。现在 AI 往往是想得到,但做不到。

在这个阶段就要求创始人要对技术有判断,要预判现有的资源下一两年的时间里,技术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想太远,可能没有办法落地。

这个时候如果创始人真的很懂技术,尤其是在科研角度有很多的一线认知,就可能有很大的优势。从投资人的角度看,要有耐心和选择,黑莓时代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三花齐放,摘哪朵花很重要。

另外就是关于用户增长和变现,因为我们都经历过移动互联网成熟的年代,大家都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终局,所以大家都在问 AI 的商业模式和终局是什么。

但是我们在 2010 年能想到移动互联网的终局是什么吗?我认为现在这些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谁说有答案,那大概率是骗子。

我最近发过一个朋友圈,谷歌在 1998 年发布,到 2004 年上市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比较核心的商业模式。Facebook 是 2004 年上线,2012 年上市的时候才上线了信息流广告,找到了长期的商业模式。

如果说现在互联网的两大印钞机谷歌和 Facebook 都花了六年和八年才找到商业模式,我们现在要求一个更早阶段的大模型应用,花一年半时间就要找到明确的商业模式,要想清楚终局格局是什么,我认为这个太早。

在技术早期,最重要的还是渗透率,让更多的人用起来。在技术的渗透率到一定程度之前,其实都处在快速扩展的早期阶段。

过早想技术的变现,其实是阶段的错配。我们要关注怎样让更多人用到 AI 产品,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好什么产品,什么场景是真正用户在用的,而不是讲概念。尤其是现在资本市场也没有那么乐观的情况下。

Q:成功的 VC 投资基本在早期都有非共识性,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大家在面对今天的 AI,有什么不同于市场的观点吗?

戴雨森:现在不知道什么是共识,什么是非共识。

Q:哈哈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那你就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吧。

戴雨森:不要太关注 AI 的变现。

另外就是,通用人形机器人还太早,所以我们一家都没有投。这个非常值得学习,我们也投资了一些产业链里面的公司,但说到人形机器人进家庭,解决通用任务确实太早了,肯定没有到 GPT 时刻。

Q:你认为是早到 VC 都不应该投吗?

戴雨森:要看你是从科研还是投资的角度,如果对回报时间没有要求或者只是估值上去了找人接盘那也许可以,但从落地角度一定是非常久,10 年以上的事情。

Q:回到 Moonshot,你们会不会担心市场过热会提前透支公司的估值增长空间?能否预测一下中国这波大语言模型公司的天花板可能会在哪里?

戴雨森:如果做成了 AGI, 多少钱都便宜。如果做不成,不管 3 亿还是 30 亿都很贵。现在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估值很难,但我们知道这是一件大事。

资本市场是躁郁症患者,几年前 30 亿美金根本不算高估值,现在资本市场不太好,大家 30 亿美金就觉得太贵了。但估值始终是相对的,能否最后把技术变成产品、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移动互联网早期,Instagram 10 亿美金卖给 Facebook,当时就 13 个人。大家说这个公司这么早,这么小,也没有收入,就卖这么多钱。最后发现值几百亿美金。

在一个超大技术革命早期的时候,如果一家公司真的可以成为里面最领先的玩家,不管是谁,如果这个公司估值是几十亿美金,我并不觉得很高。现在你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有没有泡沫,现在起泡剂都快没有了,有泡沫是很难的。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