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孵化出生物技术行业里的“英伟达”?

谁将孵化出生物技术行业里的“英伟达”?
2024年06月24日 08:34 亿邦动力网

没有像芯片、大模型一样,成为当下硬核科技里的话题顶流,但事实上,在学界,合成生物被公认为是继“发现DNA双螺旋”和“人类基因组测序”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正如英伟达在芯片上的突破给产业带来大发展一样,合成生物的研究突破,也必然会影响产业的发展速度。

联想到去年10月,信长星带队的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去深圳考察调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时,详细了解了先进院在合成生物技术上取得的科研进展,一个隐秘的信息逐渐浮出水面——

合成生物,正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各产业大城,开展新一轮竞争的关键赛点。

事实上,这次雄心勃勃的城市领导者,都想孵化出生物技术行业里的“英伟达”。

那么,合成生物是不是真的会有“英伟达”一样的魔力?常州又为什么选择了这项产业,它有哪些底气?

合成生物学,说得科幻一点,它是一项让人类掌握“造物主”能力的技术。通过这项技术,人类可以更改生物体的DNA,使之合成甚至创造我们所需要的化合物。

从产业链划分,合成生物产业的上游聚焦技术开发,如DNA合成、基因编辑;中游致力于打通从试验结果到产业方案的中间过程;下游注重应用开发和产品落地,涉及医药、农业、食品等多个领域。

纵观整条产业链可以发现,合成生物并不是独立的产业,它的“魔力”在于能帮助别的产业实现大飞跃。

这就相当于,人工智能大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汽车生产,但却能帮助汽车制造实现流程优化,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甚至能帮助加速推进汽车技术的研发。

按照国内对新质生产力“利用新技术巩固传统产业领先优势,增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的理解,合成生物就是不折不扣的新质生产力。

目前,合成生物产业本身已经初具规模,距离撬动其他产业高速增长也只差临门一脚。

根据《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的数据显示,合成生物的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接近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增长强劲。

而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将广泛应用在占全球产出1/3以上的制造业,创造30万亿美元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双碳减排的大背景下,合成生物的重要性还在进一步的提升。

随着欧美各国相继出台政策对商品的碳足迹进行追踪,碳排放超标的企业有可能被征收“碳税”甚至直接被排斥在市场准入标准外。而合成生物因为可以替代化石基材料和传统化工技术,因此具备了全球经济意义上的战略必要性。

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合成生物学作为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大洋彼岸的美国,发展生物制造也是“国策”。目前已经有40多个国家、500多个机构自主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

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推动了这项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的技术突破,使其巨大的经济潜力也被不断见证。

今年五月,《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合成生物应用的研究报告,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合成生物技术路线下的合成路径,使其可以替代一种在疫苗生产中被广泛运用的昂贵植物提取物,成本有望从数亿美元一公斤,下降至数百美元数量级。

从数亿到数百,背后的市场前景可想而知。也正是因此,它才被视作全球竞争的下一个关键赛点来进行布局。

立足全球产业竞争,合成生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堪称产业升级的“火箭推进器”。但具体到城市,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已经有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柱的常州,真的有必要开拓第二条赛道吗?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答。

首先,常州确实需要新产业来为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和新动能。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年,得益于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常州的GDP规模水涨船高,在2023年迈过万亿门槛,成为了江苏第五座“万亿城市”。

但同时也要看到,产业的竞争以及技术的变化都在加速发展,如果不想因为产业的存量竞争,而影响城市发展的速度,常州就需要事先找到规模与潜力,能接棒新能源的新产业,并进行提前布局。

显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合成生物是少数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选项之一。正如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合成生物产业不光自身增长强劲,还能带动其他产业进行升级,继而撬动更大经济效益。

除了城市发展稳定性和动能的考量,常州出台政策为合成生物产业护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已经走到了产业升级的岔路口。

随着碳足迹等环保KPI逐渐成为经营活动的一项硬指标,常州企业想要走出国门开展全球贸易,就必须改良生产工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在常州出台相关政策之前,许多企业就已经开始采用合成生物技术进行生产了。

截止6月14日,常州合成生物领域主要企业有72家,其中高企32家、规上企业31家,专精特新22家,上市公司2家,潜在独角兽2家,其中一部分是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成长型企业,另一部分则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而来。

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型,常州的传统产业如果想要继续参与未来的市场竞争,也必须提升科技含量。

以医药产业为例。

在去年11月发布的《常州市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常州大方地承认了自身在这一领域存在“科研平台能级不高”、“龙头企业引领力不足”、“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等短板。

而既重技术,也重下游应用的合成生物,天然有利于促进产学研融合,是常州补短板的最强助力,也是落实《意见》中“提供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开拓市场领域的全链条支持”等举措的最佳抓手。

去年8月,常州成立了合成生物创新发展专班,由副市长蒋鹏举亲自带队,成员来自科技局、人才办、发改委、工信局等18家部门和单位,几乎涵盖了常州市政府可以调动的所有力量。

显然,常州在合成生物领域下了重注。

但别忘了,下重注的不止有常州。仅2023年9月到今年4月,就已经有天津、杭州、北京、上海、无锡、南通(如皋)等多座城市出台合成生物相关产业政策。

未来,这些城市或多或少,都将与常州展开一定程度的竞争,那么常州与它们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我们认为,常州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产业齐全、地理位置优越。

常州作为产业大城,在国内,产业体系完备程度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国家工业 666个小类中,常州有600个。地理位置方面,常州位于长三角中轴,与上海、杭州等地关系密切且交通便利,周边拥有大量产业群和投资机构。

以上意味着常州的合成生物企业天然可以享受到三重便利:

一是可以方便地搭建生产线以及采购所需的各种上游产品,甚至直接利用相关企业的产线。

二是离金融活水更近,企业获得融资的概率更高。

三是常州本土以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群,提供了丰富的下游场景,不仅可以省下大笔获客成本,距离“规模效应”也更近——这实际就意味着更高的生存率。

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孵化的DHA项目就是三重优势的集中体现。

我们这次在常州的调研中了解到,从实验结果到创业项目,中间存在许多痛点环节。比如最基础的“发酵”,以克为单位的实验和以吨为单位的生产,任何温度、压力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因此,对这些环境数据做出控制的发酵罐至关重要。

而业内顶尖发酵罐制造商三高生物正是常州企业,并且和DHA项目都位于新北区,因此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及时调整设备,加快量产进度。

销售方面,经过合成生物技术迭代之后,DHA成本从原先的每吨百万元以上,下降至十万数量级,初期产能早已被周边企业提前预订。

生产、销售有保障,资本市场自然乐于投资这类潜力股,目前DHA项目已经获得数千万元融资。

整体而言,合成生物产业虽然暂时“名声不显”,但已经成为了各国角逐未来产业竞争的“胜负手”。

而瞄准新质生产力内核的常州,或许会将孵化下一个“宁德时代”,甚至“英伟达”。

注:文/白嘉嘉,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