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经济迈向万亿时代,创业者加入涌入产业新业态

太空经济迈向万亿时代,创业者加入涌入产业新业态
2024年06月21日 12:53 21世纪经济报道

太空经济指的是在探索、研究、理解、管理和利用太空的过程中,为人类创造价值和利益的全方位活动和资源利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从商业航天到太空经济,创新者加速涌进规模万亿的蓝海市场。

今年4月,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太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1.8万亿美元的重要机遇》(以下简称《报告》) ,概述未来十年可能影响太空及相关行业的关键进展。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成员Sebastian Buckup 表示:“太空技术正为更多利益相关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随着成本降低、可获取性提高,这些技术可能重塑整个行业,像智能手机或云计算一样产生巨大的商业和社会影响。”

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北美市场的商业航天产业正进入新的进化阶段。上一代商业航天创新的代表,主要是资本密集型的火箭发射、卫星制造等。新阶段适合用“太空经济”进行表述,代表新兴赛道之一是太空数据,推动力为发射成本降低和卫星数量增加带来的海量高质量数据积累。

“今天的创新不一定需要过大的资本投入,很多机会是随着太空经济生态体的形成出现的。”张璐分析说,和很多历史上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进程一样,随着基础技术创新的完成,市场将迅速走进技术应用创新阶段。在新的阶段里,“技术应用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不同背景的创业者进场探索形式各样的应用场景。”

从商业航天到太空经济

回溯历史,时任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2007年提出“太空经济”的概念,将航天活动的机制效益拓展到了“经济”的高度。他在那场纪念NASA成立50周年的演讲中提出,航天活动带来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又将反过来推动“太空经济”持续发展。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中,太空经济指的是在探索、研究、理解、管理和利用太空的过程中,为人类创造价值和利益的全方位活动和资源利用。

《报告》预计,太空经济将从2023年的6300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1.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9%,显著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通信、定位、导航和定时以及地球观测(EO)服务等太空技术将是太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麦肯锡公司高级合伙人Ryan Brukardt指出:“越来越多样的行业,如农业、建筑、保险、减缓气候变化等,都可以并将为不断发展的新兴太空经济提供推动力。通过了解和拥抱太空的全部潜力,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参与者可以引领太空经济的发展,获得长期利益。”

统计数据显示,卫星的发射数量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而发射成本在过去20年中降低了10倍。这意味着,较低的成本使发射更多卫星成为可能。资本流向角度,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正在参与太空投资。2021年和2022年的投资额超过70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商业创新带来的不只是技术的推进,更重要的是成本的降低。创新企业能够发挥很多能动性,得益于公共部门和市场对失败与错误的包容。”张璐是SpaceX的投资人,在她看来,美国航天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大规模依靠私营部门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企业也成为商业太空产业的人才摇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仅前SpaceX员工创办的企业就已过百家,其中Relativity Space、Firefly Aerospace等都已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根据一家专门统计SpaceX前员工创业的网站统计,SpaceX校友企业(记者注:由前SpaceX员工创办或联合创办的企业)的累计融资总额已达48亿美元,其中Relativity Space的估值已达14亿美元。

构建太空经济新业态

随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航天产业商业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蓝皮书》),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有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蓝皮书》指出,中国航天2024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同时,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

在应用服务方面,基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有力支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交通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

随着我国航天产业进入从国家主导到市场化的过渡进程,商业航天产业迎来即将井喷的市场需求。

有受访者表示,在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的同时,商业航天有望在未来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增长点。新兴的商业航天应用,如太空旅游、太空采矿等,可能会逐渐成为现实。

“商业航天是星辰大海的行业,我相信随着卫星互联网应用的实现,未来会供给创造需求。”盛宇投资合伙人赵增成分析说,这一方面在于成本不断降低促进商业化;另外一方面,未来组网后会有更多新应用出来。在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上,“我们觉得有非常大的空间,也愿意不断探索。” 

本报此前曾报道,中国智能卫星企业地卫二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开展业务。“在万物皆可云计算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共商、共建、共享太空计算网络。”地卫二算法领域首席科学家康亚舒今年初在中东航天大会(MESC2024)上表示,这不仅能够通过科技的力量推动中国商业向全球扩展,还能加速欠发达地区科技进步的步伐,促进科技平权的全球运动。

在商业航天创业者和投资人们看来,航天产业的未来不仅在于商业化,还在于国际化发展。随之带来的,将是一幅全球太空经济新业态的崭新图景。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