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43.4℃ 后边还会更热!怎么回事?你准备好了吗?

最高43.4℃ 后边还会更热!怎么回事?你准备好了吗?
2024年06月19日 18:51 快科技

近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6月18日早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是高温预警信号中的第一级别,表示未来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预计6月18日白天,内蒙古东南部、辽宁中西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中西部、河南中东部、安徽北部、海南岛中北部等地有35~36℃高温天气,其中,辽宁西部、河北中南部、北京大部、天津大部、山东西北部和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

这已经是自6月7日发布高温预警以来,中央气象台第11天发布高温预警。面对橙色高温预警今年更早到来,不少人很是焦虑:

我国这波高温,到底是怎么回事?

未来还会出现更高的温度吗?

面对极端高温,我们应该怎么办?

科普中国专门找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老师,请他来一一解答。

我国这波高温,到底是怎么回事?

4月1日以来(截至6月16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有20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河南温县(43.4℃)、河北安国(42.3℃)等32个站突破历史极值。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本轮高温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近5年来全国历次高温天气过程第5强,影响京津冀鲁豫皖苏晋陕九省市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3.8亿人,其中单站最高气温出现在河南温县(6月13日,43.4℃)。

这是北方地区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高温持续时间长、日最高气温具有极端性。

高温天气通常与高压系统的控制密切相关。当强大的高压系统,如副热带高压或中纬度西风带上的高压(脊)在某个地区滞留时,往往会形成持续性的晴好天气。

这种天气条件下,阳光直射地面,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导致地面温度迅速上升。同时,由于高压系统带来的下沉气流,空气被压缩并增温,进一步加剧了高温天气的形成。

具体来说,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长期存在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系统,它的位置和强度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从初夏到盛夏,随着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向北移动,我国南方大部也自南向北出现晴热高温。

中纬度西风带内的大陆暖高压(脊),则是一类较为短暂但影响显著的天气系统,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区域性晴热高温天气。这类天气系统多在 6~7 月成为直接引发北方地区高温的最直接原因——本次华北高温热浪也属于该类型。

除了高压系统的影响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高温天气的出现。比如,地形和地表的性质、大气中的湿度和风速等也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更特别的,在华北平原太行山山前区域,如果有低空西北风在翻越太行山后,也会被下坡地形带动而出现下沉压缩增温,这也是太行山前往往成为华北高温热浪中心之一的重要原因。

通常我国中东部高温天气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区域性高温过程通常从北方最先开始,尤其是华北、黄淮等地。

2、南方区域性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在梅雨季结束后,夏季后半程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已出现高温伏旱,而北方高温过程性特征明显,持续时间短。

3、高温过程中的强度,地域差异较大,热带地区由于湿度大,高温极值没有副热带地区来得强。

为什么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导致极端高温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当时当下特殊的天气形势有关,也跟“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有关。

气候变暖使得大气不稳定度增大,水循环加剧,降水强度增加。由于气候变化,许多地方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并将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回到这次京津冀及黄淮等地高温事件,其背后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1、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出现高温天气,主要是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共同影响。从5月中下旬开始,在大陆暖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空晴朗少云,不易成云致雨,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强烈,在高压系统异常强大且稳定维持的条件下,就出现了高温天气。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6月至7月,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迅速增加,但水汽、云系、降水都比南方少得多,所以升温快于南方。

2、特殊的地形和地理条件,叠加城市化快速进程,使得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

3、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叠加 ENSO 事件,极易激发全球气候异常,并放大极端天气强度,大气不稳定性导致经向性环流凸现;

4、随着大气环境及清洁度的改善,气溶胶粒子减少,吸收并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减小,使得近地面获取更多地热量,导致气温上升。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今年,我国还会出现更高的温度吗?

先说答案:夏季我国南北方及新疆等地高温天气是主旋律,但南方地区则几乎不会出现超越2022年的长时间高温热浪事件,因为目前所处气候年际影响因子与2022年不同。

从季节进程上分析与研判,我国当前尚未进入高温天气的鼎盛阶段。通常7月中旬到8月下旬是高温过程强度最强的时期,高温纪录也会被频繁打破。

尽管近期大气环流出现调整,雨带位置也会向北推进,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来临之前,北方仍将有高温天气出现。

此外,由于今年是厄尔尼诺次年,我国梅雨季降水将会表现得更加显著,长江流域较强的梅雨季之后可能会出现显著高温热浪过程,但强度不会超越2022年的长时间高温热浪事件。

面对极端高温,我们应该怎么办?

恶劣的高温天气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水资源利用和人体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2022年我国高温事件除了带来干旱,还造成了林火灾害等。

如何做好高温热浪防御和应对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重要问题。早在2007年,国家卫生部、中国气象局启动了“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警”,对高温中暑也发预警。

对于公众而言,及时关注各种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及时更新最新预报和预警,从而减少中暑风险。

责任编辑:上方文Q
高温河南省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