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农民从会种地变“慧”种地

河北唐山:农民从会种地变“慧”种地
2024年06月19日 04:08 媒体滚动

◎通讯员 于立安 本报记者 刘廉君

    青翠的秧苗盘整齐码在插秧机上,农机手驾驶着自动插秧机,来回穿梭在水田里,一株株秧苗依次被插进田中。

    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水稻种植基地里,一幅繁忙有序的插秧图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作为“小站稻”主产地之一,芦台经济开发区采取了合作化生产方式,不断优化生产技术,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当地还加大了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实现了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合作化生产为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

    “以前,我们需要自己找农机,时间长不说,有时还排不到。现在,合作社统一调配农机,种子、化肥等农资,也不需要单独购买。这样做不但省心,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王会存说。

    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已8年,目前拥有248名社员,还有近200台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智能飞行播撒器等,耕、种、收机械化程度达100%。

    “机械化插秧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秧苗深度、间距会更均匀。之后通过无人机进行飞防除草、洒药、施肥等作业,也会更便利。”合作社负责人朱其志介绍。

    合作社积极拓展生产托管服务,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式服务。通过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农产品的统一销售,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方式,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

    为防止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合作社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对农民确权的土地进行流转、托管和吸收入股,实现了连片种植、集中耕作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芦台经济开发区稻米产业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蟹田香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在水稻种植基地,朱其志会定期开启直播带货。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合作社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工厂化育秧让芦台大米赢在“起跑线”

    在距离稻田几公里的玻璃温室内,4台循环运动式育秧苗床正以“W”形的轨迹不停运转,秧苗好像坐上了“过山车”,上上下下地循环运作着。

    “这是我们第一次引进这种育秧设备。和传统育秧方式相比,使用育秧苗床育苗不仅节省了土地面积和管理成本,还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可以实现一人一机精准护理。”芦台经济开发区农业总公司总经理刘庆柱介绍,从育种到插秧,平均每亩水稻能节省人工成本38—40元。

    育秧是稻米生产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今年3月底,该开发区建成了总占地5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河北省首家立体式水稻育秧中心。

    育秧中心负责人张鹏翔说:“随着供盘、覆土、浇水、精量播种、再覆盖等全流程智能化工序的进行,一个个秧盘便制作完成。以这种方式培育的秧苗密度均匀,种子成活率也非常高。”

    “采用传统的室外育秧方式,由于温度和湿度的不确定性,种子不发芽、烧坏秧苗等情况时有发生。”张鹏翔指着机器介绍,而大棚内配备了恒温恒湿装置、电子显示屏等智能化监控设备,工人只需轻按开关或用手机远程操控,就能实现肥、水、光的精准控制。

    芦台经济开发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秀田说:“从去年8月开始,芦台经济开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开工,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育秧中心产出的秧苗高矮均匀,非常适合插秧机作业,给粮食稳产增产多上了一道‘保险’。”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