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入50亿,72岁决定辞职当网红

我,年入50亿,72岁决定辞职当网红
2024年06月18日 18:49 创业邦

来源:创业邦

来源丨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者丨十一

编辑丨微澜

图源丨Midjourney

人这一生,应当如何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这个问题。

在抖音上有这样一个老人,他70多岁了,经常和网友分享自己学习锻炼的日常,还去跳伞,还要登珠穆朗玛峰。

他左手断了两根手指,但视频里,他的脸上却总是带着阳光爽朗的笑容。

他就是挂面大王陈克明。有不少人吃了陈克明面条吃了半辈子,在抖音上才见到本人。

从小学文化的断指木匠,到年入50亿(PS:据2023年财报,克明食品达实际营收为51.8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被称为“面痴”的陈克明,一生精彩而不平凡。

但他在年入古稀的时候,却还在使劲“折腾”:辞职去当网红,还要再做一家上市公司!

在网上,陈克明和年轻人打成一片,真诚又接地气,动不动就“请多指教”。他刚开始总是发一些很正能量的心灵鸡汤,被网友吐槽后又很听劝地转而分享生活日常。

就像他所说的,自己是70岁的身体,27岁的心态,还有梦想,要和年轻人交朋友。

陈克明告诉我们:生命的厚度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漫长的一生中,你体验了什么,而又创造了什么。

这个故事,关于梦想、关于坚忍、关于勇气、关于生命。

从断指木匠

到50亿上市公司董事长

陈克明,1952年出生在湖南南县的一个乡村,小学文化。15岁时,他跟着师傅们学习木匠手艺,靠着勤奋努力,不久也在南县成家立业,扎下根来,把生活经营得平淡幸福。

但命运的转折点总在不经意时来到。有一次在做木工时,他被意外削去两根手指,这一年他30多岁。木匠的活是没法干了,一时间,整个家庭都陷入困顿中。

为了谋生,他卖过鱼,摆过地摊,收过破烂,做过建材生意,为生活四处奔波,全家人曾经有8年是吃不饱饭的状态。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陈克明有一天在粮店门口晃悠的时候,看到许多买面条的顾客来了就问,有上海的面条吗、有武汉的面条吗?

老板说都没有,只有南县本地的面条。结果顾客掉头就走。

陈克明灵光一现,商机这不就来了吗?要是能让大家都吃自己做的面条,那也算是个谋生的职业了。

1984年,靠着一台手摇面机和一辆小板车,陈克明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挂面事业。

图片来源:陈克明食品官微图片来源:陈克明食品官微

当时南县其他面条厂家的生产工艺、设备条件、技术都比较落后,但没有人去精益求精。用一台旧式手摇压面机,一天做100公斤就很耗费人力了。

陈克明脑筋灵活,他改用电机,在圆盘上加根皮带,一天就能做400公斤的面,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节省了人力。

图片来源:陈克明食品官微图片来源:陈克明食品官微

除了效率,他也在想尽办法提升做面的手艺。为了把面条做好,他去请教专业的师傅,托人从长沙买专业的书籍,因为只读了几年书,有些字不认识,他就对照着字典,一个个的认。

有一天,他在某个角落里翻出了一本铺满厚厚灰尘的《仓库保管员守则》,按照里面检验面粉的方法,找到了好面粉,也让制面手艺领先同行。

然而就算找到了好面粉,做出的面条还是和当地其他的面条一样,粗细不均匀,还容易糊汤。他便四处拜师学艺,才终于解决了面条糊汤的问题。

就这样,他推着自己的小板车,沿街串巷地叫卖。由于个性比较腼腆,刚开始陈克明还不好意思开口,后来慢慢地找地方一个人练熟了,就这样把“卖面条呀,卖面条呀,包退包换、保质保量”的广告打了出去。

因为好吃又讲诚信,陈克明的面条名声在当地越来越大,他便租了一个摊位,还建了加工厂。刚建厂房的时候,湖南那年春天的梅雨多,为了不让面条厂停工,陈克明就自己折腾,打了一个煤炉子,再找了几根管子,建了一个土烘干房。

图片来源:陈克明食品官微图片来源:陈克明食品官微

为了在烘干房找到面条制作最合适的温度,他时刻在里面观察,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里头温度40多度,有一次他在高温中晕倒,差一点丢了性命。还好,有心人天不负,烘烤出来的面条品质也很好。

在一切似乎都在变好的时候,一场天灾突然来临。1987年,一场龙卷风,把陈克明的设备、原料全都摧毁了,自家屋顶还把别人的房屋砸坏,一夜间倾家荡产。

但就在此时,一位熟客向他伸出了援手,送来了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1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邻居说:

“陈克明是个做事的人,人本分,心肠好,自己遭了灾不管,先把人家房子维修好。他做的面条如果有质量问题,就可以找他换或者退货。这种人不会赖账,我们要相信他帮助他”。

这1万元让陈克明打了翻身仗,从此事业也越来越顺,这也让他认识到要坚持做个诚实的好人。

而像这种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得实在是数不清。而陈克明始终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的面条要比别人做得好,于是便不断琢磨,不断改进。

南县的乡亲们看到陈克明面条品质这么好,自发组织起了一个销售队伍,把它逐步卖到岳阳、长沙……等外地市场,销售量年年增长,1997年卖到了1800吨。

随着生意规模做得越来越大,陈克明把目光瞄准了全国市场。为了推销面条,他背着双肩包,足迹踏遍湖南的各个城市乡村,而后是全国的各个角落,他的身影穿梭在不同的超市、食品店、粮油店,和人家谈进场费、条码费……

与此同时,陈克明面条通过三个一工程——“一句广告语、一条广告片、一轮央视投放”,成为了当红不让的挂面一哥。

相信有不少朋友对这句广告语很熟悉:一面之交,终生难忘。

这便是当时陈克明为自己的面条量身打造的广告,后来这句话铺满了农村的许多墙面,火遍了大江南北。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名字做品牌,陈克明只说了一句话:敢于承担责任。

2012年3月,克明食品(前身为克明面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挂面第一股”。而根据2023年财报,其营收已达51.8亿元。

有年轻人曾经问陈克明,自己32岁,但却很难,怕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

陈克明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他,当时30岁的自己失去了两根手指,丢了谋生的技术,但即使很难,也始终抱着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坚持往前走,从创业到把公司做上市。

贫穷和苦难磨砺了他的意志,只要认定了一件事,他就坚定地、用心地做下去,把简单的事情长期做好,那就不简单。

挂面大王的成功秘诀

陈克明有着“面痴”的称号,只因在面条这件事上,他可以说得上是如痴如醉。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也正是因为这份专注和认真,才让陈克明面条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长期稳坐挂面“霸主”的位子。

他的成功秘诀,或许可以追溯到以下三点。

图片来源:陈克明食品官微图片来源:陈克明食品官微

1. 极致的“痴”

在创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到外地出差,陈克明一定要带一个袋子去当地面店搜罗面条,带回去做研究。

看到面粉,他只需用手一摸,用鼻一闻,用舌一嚼,就基本知道这面粉的子丑寅卯来。

直到现在,陈克明还坚持每天煮一碗不加任何调味品的挂面当早餐,就是为了试口味,尝试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挂面。

他自己不打牌,也不允许公司员工打牌,禁赌成了公司的高压线。甚至还把禁赌写进与别人的合作合同之中,他认为面粉厂的经营者一旦喜欢赌博,那生产出来的面粉就不纯粹了。

供应商的生产程序、配方、车间他都要考察,在工厂,当随手一模,发现生产车间的门檐上有灰尘时,这个工厂便被列入采购的“黑名单”。

他是这样解释“痴”的含义:心游万仞,物我两忘,情有所钟,心无旁骛。

这些年来,商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暴利和诱惑也始终如影随形,但陈克明却一直跟面“过不去”。他说:

“房地产有很多人来找我的,我都没去做。房地产是很挣钱,但是那个钱我挣不着。说实在的,我没那个能力。

房地产是个关系网,要把土地拿到手,把房地产做下来,把各部门的关系梳理好,那不是我的强项。要我去给别人送个礼,做个什么事,我做不来。”

“三十年来,我都没有被骗过,因为我没有贪欲。”

在他看来,自己的目标不是为了赚点钱,而是要做好一件事。他总在想,看到国外各地都在吃意大利面条,什么时候中国面条才能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这样一个念头,驱使着他花了40年时间在做面条这件事上。

2. 忘我的琢磨

与其说陈克明是个创业者,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发明家和问题解决大师来的更贴切。从当年的小推车,到如今的挂面帝国,他总在想着如何才能把挂面做得更好。

于是改良版电动压面机出来了,面粉检验方法出来了,土烘干房也出来了……

在不断地钻研下,陈克明还解决了切面机震颤造成的面条易断裂问题,让挂面得以更方便运输。

他还不断改进了设备,改进刀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又先后改进了拌料机,创造二次熟化工艺,将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为了找到不会对面条产生二次污染的包装纸,当时找遍了全国,也遍寻不到。于是陈克明和生产厂家反复商量,由他出钱,联合攻关,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包装纸。

只有小学文化的陈克明,却有50多个做挂面的专利。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琢磨和不断钻研的精神,才有了克明面条的成绩。

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创业者,要有一个信念,艰难不怕的精神。有了精神,一切问题都会解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素材来源《一拍三言》中国创业人物影像志 72岁的陈克明依旧经常背着双肩包在外奔波素材来源《一拍三言》中国创业人物影像志 72岁的陈克明依旧经常背着双肩包在外奔波

3.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在陈克明看来,吃亏是福,只有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与人交往,把利让给别人,他心里舒服了,下次有生意才会继续给你。

而他做人和做生意的原则是: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

有一次公司经营有些困难,陈克明发不出奖金,便前往长沙去借了80万高利贷,如数按期发完了员工的工资奖金。员工听说后,纷纷把钱又退回给公司,劝也劝不住。

他们说自己不急着用,企业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先用这些钱渡过难关再说,还有一些员工利用各种关系,为企业赊来煤碳,原、辅材料等。甚至还有员工拿出自己的房产证,来为公司抵押担保,来获得银行的贷款资格。

早在南县创业之初,当地百姓看到陈克明做面条赚了钱,什么张三、李四、王五挂面厂一哄而起,办了几十家。有些缺人才的,缺技术的,缺市场的,隔三差五的找到陈克明,他也会尽其所能帮乡亲们解决这些问题。

陈克明只说“企业只有竞争才会有活力”,这也让南县成为了有名的挂面生产地。

他喜欢琢磨机器,只要听到市场上出现了新的挂面生产设备,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去买回来。就算是买到了不好用的机器,他也不会觉得钱打水漂:

“我们国家研制挂面机械设备的厂家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资金实力也不雄厚。他们研制出一代代产品,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如果挂面企业都不去买他们的产品,他们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他们的资金链断了,都不去研究了,中国挂面设备的现代化何日能够实现?

因此,明明知道买这些产品可能会吃亏,这个亏也是该吃的。花钱买不成熟的设备,往小处说是支持设备研发,往大处说是促进中国挂面设备走向未来。”

很多事情,以利他出发,最后回归的原点就是利己。

还有一个故事,80年代,有个“小混混”看陈克明的面条生意做得很好,便来敲诈他,经常将陈克明门前那条进出的路挖断,要收保护费。

陈克明分析他没有经济来源,心中苦恼应该是主因。就把他招进公司,给他工作。后来,这个员工一干就是几十年,而且干成了“金牌员工”。

在长沙克明面业的总部,有幼儿园,有食堂,有员工宿舍,这是陈克明的愿望——做幸福企业。企业内部有几百对双职工,他希望让员工住有所居,家庭没有留守儿童,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克明面业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现象,被员工称之为“回流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从克明食品出去的员工,会再一次选择回到克明。许多人会认为员工离职是不忠、不信,但陈克明却主张好进好出。

当用利他的思维去对待别人,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我,72岁决定辞职当网红”

去年10月17日,72岁挂面大王陈克明辞职做网红的消息爆出。

在抖音上,陈克明果然认认真真做起了“网红”,还称要再做一家上市公司。

有人怕他砸了挂面大王的招牌,他却说:

“没有关系呀,我本来就一无所有,最初的梦想就是吃饱肚子,现在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期望了。为什么想做第二家上市公司呢,第一家公司上市以后,我就拿出了10%的股权分给大家,大家买房买车,大家高兴我就更高兴,只有心里先想着别人,自己的收入肯定会更丰厚。”

在他身上,我们还是能看到昔日挂面大王的影子:做一件事,与个人财富无关,与他人的福祉、生命的意义、学习的快乐有关;做这件事,如痴如醉,沉浸忘我,排除万难。

从这个角度看,除了身体,他确实与27岁的年轻人并无两样——时间从来不是他的对手,衰老也不会成为他的桎梏。

导演王潮歌在一次演讲中说:

“12年一个轮回,到36岁,家庭、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有人在36岁的时候会倦怠,每天做同样的事、吃同样的饭、走同样的路。36岁,截然分成两种人:一种是重复着36岁;另一种就是开始寻找新的人生”。

有些人,35岁就已经“死”了;有些人,35岁才刚刚出发。有着一颗不老心的陈克明,无论何时,无论是什么处境,他都在出发的路上。

前段时间董宇辉直播的时候,聊起了去年12月份的至暗时刻。

他说,那次他在前往西安的飞机上,遇到了强烈的颠簸,当时自己紧张得死死握着扶手。他在想,如果一旦出现任何意外,那么我每天纠结和痛苦的那些事情还有意义吗?

或许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过一生?是否要选择为自己而活?

网红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