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谈丨给重大科技成果冠上“中国名”

创新谈丨给重大科技成果冠上“中国名”
2024年06月18日 16:34 媒体滚动

开栏的话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科技日报从今日起推出“创新谈”栏目,聚焦科技创新的新现象、新趋势和相关热点问题,汇集思想观点、搭建交流平台、回应舆论关切,与全社会共同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 柯平

近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月背展开,嫦娥六号完成作业后携“土”返程,再次点燃全社会的科学热情。中国探月工程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也为大国重器披上浪漫的国风礼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重大科技成果命名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今并不鲜见:“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羲和”逐日、“祝融”探火、“蛟龙”入海、“北斗”指路、“九章”计算……一个个意蕴优美、独具特色的“中国名”,伴随我国科技发展共赴星辰大海,不仅成为国人耳熟能详、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的关注。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仍有一些科技成果对命名考量不足。比如,有的成果仅以一长串专业术语命名,难以被社会公众理解记忆,更谈不上有效传播;有的则以大量英文词汇或英文缩写代替命名,导致中外科技成果界限模糊。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角度看,让科技成果在命名上更好体现中国特色,是值得下功夫研究的一件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独特的意蕴和神奇的想象,为大国重器命名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从现有案例看,“物—名”关联就是一种常用的命名方式。比如,用“鲲龙”命名水陆两栖飞机,可以很好体现它既能翱翔于九天之上,又能浮游在深海之中的特点;用“悟空”命名我国首颗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则是期冀它能有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寻找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

另外,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命名,还能起到立体辉映的效果。比如,探月卫星以“嫦娥”命名,空间站以“天宫”命名,月球车以“玉兔”命名,使公众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态势,可谓润物无声、精妙至极。

科技成果命名既要重视中文命名,也要关注外文译名。比如,把“神舟”译为“Shenzhou”,而非“Divine Craft”;将“鲲龙”译为“Kunlong”,而非“Kun Dragon”;“北斗”的音译名是“BeiDou”,而非“Big Dipper”。这些,都很好地保持了中国特色。

给重大科技成果冠上“中国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科技创新,是“两个结合”在科研领域的体现。这当中,传递的是创新自信,守护的是中华文化根脉。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大国重器与“中国名”交映生辉!

编辑:刘义阳

审核:张爽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