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经济主战场 发展新质生产力——“四个面向”成就系列报道之二

决胜经济主战场 发展新质生产力——“四个面向”成就系列报道之二
2024年06月18日 09:41 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借助人工智能和5G,我国最大煤炭下水港全面采用语音装船技术,港口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自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以来,国产大飞机C919航班平均客座率近80%;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完成吊装,单台机组年平均发电量高达7200万千瓦时……

近年来,面向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正如一股股“源头活水”,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磅礴势能。

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不断提质升级,各行各业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

连续点击海报

沉浸式感受中国科技创新活力

开新篇,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2024年6月,1300多万考生奔赴考场,参加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写作文、解数学题、报志愿……国产大模型与考生同步“赶考”,激烈竞逐“AI状元”。

2023年以来,国产大模型追星赶月、密集“上新”。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近年来更是为医疗、教育、交通、制造业等千行百业深度赋能。

今年我国5G商用迎来5周年。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364.7万个,5G应用已融入74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1万个。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5G商用5年来,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5.6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14万亿元,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4月,深中通道全线5G通信网络通过验收。沈仲 摄2024年4月,深中通道全线5G通信网络通过验收。沈仲 摄

面向经济主战场,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产业快速增长,新业态持续向好,新模式纷纷涌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有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和韧性。

积极把握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以及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数据正在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据统计,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到32.85泽字节(ZB),同比增长22.44%。

不仅如此,诸多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值得期待:低空经济成为热点,2023年,我国交付民用无人机超过317万架,通用航空制造业产值超过510亿元,同比增长近60%;今年5月,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增长36.3%……

尤其亮眼的是,经过长期狠练科技创新“内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成为我国外贸“新三样”。2023年,“新三样”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9%,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和太阳能装机容量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令世界刮目相看。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的机器人在安装车窗玻璃。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的机器人在安装车窗玻璃。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闯硬关,传统产业持续提质升级

2023年6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轧制成功厚度0.1毫米的宽幅超薄无取向电工钢,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种“手撕钢”可用于高精尖设备、高效电机、高端无人机、高端家用电器、高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2024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掘支运一体化智能快速掘进系统“煤海蛟龙”,首次在复杂围岩条件下实现月进尺突破千米级,有力解决了复杂围岩条件下煤矿巷道快速掘进的难题。

世界最薄“手撕钢”的研制、“煤海蛟龙”在煤矿巷道掘进中的应用,是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聚力创新、提质升级的缩影。

2022年7月,国内首条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高品质铝合金板带材连续热处理生产线正式点火启动,解决了国内高品质铝板带材热处理生产线成套装备短板问题;2023年年底,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可生产具有持久阻燃性能的高技术纤维新材料;2024年4月,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柴油机正式发布,再次引领我国内燃机行业技术升级……

2023年年底,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图片来源:通用技术集团2023年年底,我国首条万吨级阻燃莱赛尔纤维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图片来源:通用技术集团

近年来,瞄准高质量发展,我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创新,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提质升级。

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据统计,今年1至4月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1%。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3.2万亿以上;建成60多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

谋长远,经济发展更加绿色低碳

6月5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加注生物航煤的国产大飞机C919平稳降落。同日,我国自主研发的ARJ21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完成生物航煤试飞工作。

这是国产商用飞机首次加注生物航煤并试飞成功。相比传统航煤,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可降低50%以上的碳排放量。

2024年6月5日,加注生物航煤的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图片来源:中国石化 2024年6月5日,加注生物航煤的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图片来源:中国石化 

2023年7月,我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该项目制氢规模达到每年2万吨。

绿氢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制取,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炼化工业将是绿氢实现工业领域降碳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不止航空和炼化工业,借助绿色科技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绿色低碳转型正在按下“加速键”。

2022年4月,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示范项目建成投产,是国内清洁绿色、高效低碳煤电机组的典型代表;今年3月,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进行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氢能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今年5月,全球最大的煤制乙醇项目在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成投产,项目采用洁净煤技术,生产石油替代产品……

2024年3月,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进行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李颜君 摄 2024年3月,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进行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李颜君 摄 

顺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大势,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交出令人欣慰的绿色低碳发展“成绩单”。

目前,我国已在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培育绿色制造专业化服务机构500余家。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5.85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2.9%;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度超过40%。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面向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正在大江南北催生新的活力,激发深层潜力,助力经济发展更加行稳致远。

来源:科技日报

原图提供:新华社、东方电气集团、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澎湃新闻、视觉中国

海报制作:李俊霞 杨凯 李梦一 孙莹

编辑:王璠 王宇

审核:张爽

5G人工智能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