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入华风声再起,中国车企怎么办?

特斯拉FSD入华风声再起,中国车企怎么办?
2024年06月17日 14:3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思琳 北京报道

2018年,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落地上海,在特斯拉这条鲶鱼的带动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链飞速发展。如今,在智能驾驶领域,特斯拉想要放出一条“新鲶鱼”——FSD。

FSD,全称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是特斯拉汽车的核心卖点之一,特斯拉四年前推出了FSD功能,但尚未在中国上市。

近日,特斯拉FSD入华风声再起。据财新网报道,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处长陆森在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之际透露,南汇新城正推动10辆特斯拉车辆开展FSD的落地试点。

倘若FSD入华,势必会对国内智能驾驶格局带来冲击。

6月15日,在汽车商业评论主办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高阶智能驾驶圆桌论坛上,知行科技创始人宋阳、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和阿维塔智驾负责人董志华,共同探讨了这一话题。

FSD的鲶鱼效应

郎咸朋认为,“希望有更好的产品进入中国,特斯拉的进入对中国智驾更多是促进作用”。

曹旭东、董志华、宋阳均认为特斯拉的FSD“代表了一个技术引进的方向”。FSD最先确定了纯视觉技术路线、率先应用OCC占用网络、无高精地图等技术方案。他们相信,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成本控制、提升用户体验,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同样能取得领先地位。

安全、舒适性、便利性,是评判一套智能驾驶功能好坏的共识。

首要因素是安全。近日,在特斯拉给美国的170万特斯拉车主推送新版的FSD测试中,两个月内没有发生一起事故。接近蔚来的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蔚来CEO李斌对蔚来自动驾驶团队的期待也很明确——“减少事故率,解放时间”。

董志华指出,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如同汽车的“豪华配置”,虽不易在购车时直观感受到,却能在使用过程中提供保护。他还提出,优秀的智能驾驶系统应尽可能模仿老司机的驾驶习惯,让用户产生信任感。

相较于特斯拉,中国企业仍有一定差距。目前特斯拉FSD已经实现了超过16亿公里的行驶,超过了其他自动驾驶公司的总和。同时,最新版本V12也是最新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完全采用神经网络进行车辆控制。若特斯拉入华,鲶鱼效应将重启。

但目前阶段FSD入华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数据和隐私保护,是否需要和中国企业在地图数据上进行合作,以及中国用户是否能接受软件收费等问题。

截至目前,中国相关部门依然尚未正式批准FSD能够在中国使用。

马斯克一直积极推动FSD入华,反映了他对特斯拉当下处境的考虑。

2024年以来,特斯拉全球销量出现明显下滑。一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8.5%至38.68万辆,为2020年以来首次同比下滑,环比下降幅度超过20%,创近5个季度新低。

交付量下滑、利润下降,为削减成本、提高生产率,特斯拉在今年4月开始在全球裁员超过10%,涉及至少1.4万人,同期不少高管集体离职。自那之后,特斯拉的股价一直下跌超过5%,市值至少蒸发超过300亿美元。

与此同时,特斯拉FSD一季度北美选装率仅为2%,未及预期目标(6%)在这种情况下,马斯克希望依靠FSD获取更多利润,同时也想将其引入中国这个重要市场。 

端到端落地,要多久?

此次圆桌论坛,还讨论了“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2023年,特斯拉FSD迎来重磅更新。在V12版本中,特斯拉成为率先引入端到端技术的车企。端到端,即End to End,指输入数据直接输出结果的运算逻辑。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车企们也对端到端技术迅速跟进。5月20日,小鹏向用户全量推送AI天玑系统,被誉为“国内首个量产上车”的端到端大模型。理想汽车也正在封闭研发端到端模型上车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目前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辰韬资本近期发布的《端到端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认为,端到端的核心定义标准应该是“从传感器输入到控制输出的单一神经网络模型”,要能实现感知信息的无损传递。

这一技术架构分成四个阶段:感知“端到端”、决策规划模型化、模块化端到端、以及 One Model(单模型)端到端,其中,《报告》认为后两个阶段符合前述端到端的定义标准。

郎咸朋称,理想汽车目前正在研发的便是“One Model”单个模型的端到端,该模型可以将感知、决策、规控等多个自动驾驶环节进行整合输出。不过中国的道路情况更加复杂,理想汽车端到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还需要用到其他的辅助工具,如VLM视觉模型,这一模型主要的作用是检验端到端学习的效果。

曹旭东称,Momenta现在做端到端模型的思路“和特斯拉不同”。

Momenta会把端到端模型分成两条支路(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进行——先用短期记忆不断更新,沉淀下来的经验再放入长期记忆里。

相当于短期记忆会先给长期记忆做一下筛选,这样一来经过筛选后的经验进入到长期记忆里,能一次性训练好、训练对。

“这种做法周期会比较短,验证会比较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曹旭东认为。

端到端落地需要多久?答案各不相同。

郎咸朋称,理想汽车采用的“端到端+VLM视觉模型”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最晚明年年初会进行落地。

董志华则对端到端的落地时间持有保守态度,他说这一问题“没有答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安全性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后端到端商用落地的程度,他认为2-3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

而曹旭东称,目前Momenta的端到端架构已经在去年年底量产上车,“现在的版本和去年相比,性能已经提升了10倍左右。”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