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落地还需打造“超级应用”

规模化落地还需打造“超级应用”
2024年06月17日 02:28 媒体滚动

◎本报记者 操秀英

    “一年前我跟ChatGPT对话可能还有一点郑重其事的仪式感,现在这种对话已经无缝嵌入到了思考之中。”近日,物理学家、科普作家万维钢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确如他所说,第一批擅长使用AI工具的人已经离不开它们了。也正如业界此前判断的,2023年是大模型元年,2024年是AI超级应用的爆发之年。即便如此,业界普遍认为,AI大模型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大模型产品渗透率仍偏低

    截至今年4月,中国的大模型数量已近200个,其中通用大模型数量在40个左右。同时,各大模型厂商都在努力打造大模型个人终端,许多大模型厂商已经推出了独立的C端应用。比如,谷歌发布文生图大模型Imagen 3和视频生成模型Veo;字节跳动发布“豆包大模型家族”,统一使用“豆包”品牌,“豆包”是目前字节跳动最大的C端AI应用。

    数据显示,当前人们使用大模型相关产品时,超65%的需求集中在工作、学习等场景,但相关的AI产品解决方案尚不成熟。近期一项由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发布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频繁使用率仍偏低。

    “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有12亿多,但每家大模型产品可能只有几十万或几百万的日活用户。合在一起看,大模型日活用户总数可能就是百万量级。”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分析,“但对于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来讲,这一比例非常低,可能还不到1%。”

    看似火热的技术和产品,渗透率为何如此之低?

    在刘煜宏看来,这有两个原因。首先,大模型处于发展早期,产品能力不足,而它距企业和用户需求又很远,导致其落地能力较弱。其次,公众对大模型的认知度不够,虽然很多企业、开发者和用户都知道大模型很厉害,但具体怎么用它,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以应用驱动技术创新

    即便当前大模型渗透率较低,但相关人士认为,我国大模型产业发展前景依旧广阔。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日前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欧洲科技创新展览会”主论坛上表示,应用驱动了中国AI产业快速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讨论什么是AI时代的“超级应用”。

    业内专家分析,AI时代的“超级应用”要人人可用,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复杂问题,并在可实际应用中展现相应价值。“超级应用”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其出现需要相关方在技术、数据、算力等多方面加强支持。

    对此,腾讯迈出了探索的步伐。5月底,公司宣布,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的App“腾讯元宝”正式上线。它不仅面向工作提效场景提供了AI搜索、AI总结、AI写作等核心功能,还面向日常生活提供了多个特色AI应用,以及创建个人智能体等新功能。

    “从去年到现在,腾讯混元大模型整体技术架构有了很大升级,采用了比较先进的MoE混合专家架构。腾讯混元大模型参数量从千亿级上升到万亿级,‘喂’给它的知识含量也提高了很多。”刘煜宏介绍。

    记者体验发现,腾讯混元大模型的升级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为解决过去大模型对实时信息的掌握能力较差、可用性不高的问题,腾讯对该大模型的搜索功能进行增强,让它更了解时事。在长文本能力方面,该大模型可以理解数十万字的小说。此外,该大模型的文生图、文生视频能力也取得了进步。上述技术突破让“腾讯元宝”的“可玩性”大大增加。

    在刘煜宏看来,大模型要成为用户生活中的好伙伴、好帮手,最终服务于每个人的生活,才是其价值所在。“希望应用能反过来驱动底层技术的创新和演进。”他说。

AI腾讯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