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些文化人的偏见,才能拥抱日常之美

走出一些文化人的偏见,才能拥抱日常之美
2024年06月16日 01:07 新快报

美学专家王焱:

什么样的事物才是美的事物?艺术审美与日常审美之间有何区别和关联?美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现今的美育有何缺失?带着种种疑问,在广州市文联与《新快报》收藏周刊共同推出的《美学大课堂》上,美学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省国学学会会长王焱为我们讲述了她的独到观点。在她看来,“美是艺术的专利”是一种文化精英的偏见;美育不仅应该教会人们该如何鉴赏美,还应教会人们该如何创造美。

“日常生活与艺术一样,都具有审美属性”

收藏周刊:您作为美学专家,想听听您对美的看法?

王焱:较长一段时间,美被视为艺术的专利,正如黑格尔、朱光潜等所主张的那样。这里所说的艺术,指的是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艺术,即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艺术摄影等经典艺术门类。这个艺术概念是在18世纪法国学者巴托所提出的艺术体系的五大门类,即音乐、诗歌、绘画、雕塑、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托之所以要把这五大门类从别的传统技艺中独立出来,为艺术划定疆域,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五种艺术才是“美的艺术”(fine art),而其他只不过是实用的技艺。

巴托的艺术中心论成为现代美学的基础,已被广为接受。然而,这种认识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经验并不相符。放眼所及,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审美对象:大自然、饮食、建筑、着装、家居等等。这说明,审美对象的范围是开放的,它不仅存在于艺术当中,也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其实,文艺理论界已经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意味着日常审美对象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及在学理上的价值正日益凸显。

收藏周刊: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事物是美的事物,审美属性该如何理解?

王焱:巴托认为,只有经典艺术才是“美的艺术”。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精英的偏见。因为日常生活中也有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与艺术一样,都具有审美属性。

首先,审美属性表现为一种灿烂的感性,一种直观性、可感性与生动性。音乐动听的旋律、诗歌华丽的修辞、舞蹈优美的形体,固然是感性;大自然变幻的光影、家居设计和谐的色彩、佳肴鲜美的滋味,何尝不是感性。

其次,审美属性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特殊的意义世界。所谓“意义”,就是审美对象所具有的主体性的情感特质,它仿佛自身有一种要求,要求我们去感知它,响应它的召唤。不仅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蕴含意义,服饰、妆容等日常生活也呈现意义。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苏轼词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把自己最美的形象展示出来愉悦心爱的人,难道不是意义?

感性与意义的水乳合一,才能完整地构成审美属性的内在结构,而这是一切审美对象共有的本质。用审美属性去衡量,日常生活显然也是美的所在。比如大自然,大自然有其感性的一面,如同画廊一般,每个不同的时节都会推出她的新作;同时,大自然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蕴藏着宇宙的真谛。大自然的审美属性在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得以精妙传达。再比如美食,美食一方面是感性的,因为它的色彩、造型、滋味能够满足人的声色口腹之欲,另一方面它亦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美食是一种文化积淀,是乡愁、童年、亲情等个人记忆的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因为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华美食的审美属性,而受到观众的热捧。

“艺术有助于提高日常审美对象自身深度的呈现”

收藏周刊:那您觉得艺术审美与日常审美之间有何区别和关联?

王焱:一般而言,对日常对象的审美感知是自然、随意,无需专门注意的。而通过对相关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照,可以更多地发掘出隐蔽在日常审美对象背后的意义。比如,很多人都有过湖畔赏月的经历,潋滟的湖面、皎洁的圆月、轻柔的晚风,让身体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感受。而在赏读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们会发现江月之美更深邃的内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上明月亘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江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和身体的舒适,还有无限壮阔的宇宙情怀,以及由“宇宙无限”引发的“人生苦短”的哀伤。这种壮阔与哀伤的人生情绪经常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李白曾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亦曾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几乎已经积淀为文人骚客们江畔观月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并影响着人们对江月的审美感受。可见,艺术有助于提高日常审美对象自身深度的呈现。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目前的美育是否存在问题?

王焱:美育,是目前美学研究领域与教育研究领域共同出现的高频词汇,然而却也被称为“也许在整个教育学及其研究界理论最不成熟”的领域。这种不成熟最直接的表征即是:关于什么是美育,至今学界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汤杰英曾对美育概念进行了专门考察,她对近现代以来产生的五十余种“美育”概念进行了搜集整理,将之分为含义不尽相同的八类。

然而,对美育的理解出现如此大的分歧,却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美育即“美”的教育,既然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认识就充满了歧见,那么,对美育内涵的界定难以达成共识也就不难理解。

虽然情有可原,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仍然是制约美育学科发展的重大瓶颈。因为学科概念的明晰与内涵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对于理论建构以及实践运用均有根本性意义。虽然学界无力建构起对美育的一种普遍性认知,我还是想指出目前美育认识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失,希望能够加深对美育的认识。

收藏周刊:这个误解是什么呢?

王焱:现今,学界有一种倾向性认识,即将“美育”局限于审美教育,而所谓的审美,主要是指审美静观,即鉴赏美。将美的活动狭义地理解为审美活动,是西方古典美学审美静观主义的流弊。我认为,美育不应仅仅包括审美教育,还应包括创美教育。创美,主要是指美的创造,美育不仅应该教会人们该如何鉴赏美,还应教会人们该如何创造美。创美教育区别于审美教育最重要的特质是实践。如果说,审美教育是侧重于认识论的教育,而创美教育则是侧重于实践论的教育。

日本学者汤浅泰雄曾说:“真知仅仅通过单纯的理论思考是无法获得的,还要通过身体认知或身体觉悟才能达到。”美,不仅仅是知觉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身体性的实践问题。审美教育和创美教育是美育双翼。创美经验其身体感官的全面开放性、丰富性、生动性和在场感,是单纯的审美经验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创美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审美教育的真实感和深刻度,从而有助于身心协调、感性与知性和谐等美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而遗憾的是,创美教育不仅没有在现实中得以广泛开展,甚至在理论上都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创美教育重要意义与虚弱现状的严重错位,或许应该成为将来美育改革的一个标靶。

“创美教育远远落后于审美教育”

收藏周刊:创美教育,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您能说得更具体些吗?

王焱:创美教育,以美的创造为核心。审美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而创美教育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美的实践创造能力。就文学而言,美育不应只教会学生该如何阅读,还应该教会学生该如何写作。就绘画而言,美育不应只教会学生懂得领会诸如古典主义、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等区别,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拿起画笔,创造线条、色彩与光影的世界。就音乐而言,美育不应只教会学生欣赏乐章,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演奏一种乐器或者歌唱。

除此之外,创美教育还应包括日常生活的美的创造,比如自身形象美的创造,(着装、礼仪等),环境美的创造(家居装修等),饮食美的创造(烹饪等),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美的实践,在现行的官方教育体制中难觅踪影,但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甚至比艺术实践更日常的作用。

收藏周刊:创美教育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王焱:比较而言,目前我国的创美教育远远落后于审美教育。比如文学教育,大学中文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能进行创作的少之又少。再比如美术教育,高中阶段的美术课和大学阶段的美术通选课,基本上都被上成了美术史知识普及课和美术作品鉴赏课,基本的绘画技能几乎得不到训练。

我们并不主张广泛推行以高精尖为目标的高强度枯燥艺术训练,我们主张的是美的创造的基本素质的具备,比如我们能够用一种乐器或者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绪;能够用一支画笔勾勒出想表达的形象;能够利用合适的着装、礼仪让自己的形象更美;我们虽然不用做出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但能够通过基础的舞蹈训练拥有优美健康的体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生活的世界更美。

人物介绍

王焱

湖南衡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省国学学会会长,庄子研究专家。浙江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博士后,美国爱荷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指导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出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快报》收藏周刊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王焱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