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SpaceX投资人张璐:没想到这次能完成发射,马斯克是大梦想家

独家对话SpaceX投资人张璐:没想到这次能完成发射,马斯克是大梦想家
2024年06月07日 18:26 第一财经网

美国当地时间6月6日上午,在经历了此前三次不算成功的试飞之后,SpaceX 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 Starship星舰第四次试飞成功,超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成功软着陆,星舰本体成功在印度洋溅落。

SpaceX首席执行官Elon Musk(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说,SpaceX星舰尽管损失了许多瓷片,襟翼也受损了,但星舰还是在海洋中实现了软着陆。"SpaceX团队取得了史诗般的成就!"

这一天,起个大早观看SpaceX发射全程直播的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对第一财经记者感慨:"说实话,今天上午我也没有觉得它一定能够完全把发射整个周期走下来,看到结果很震惊。"

让她尤为印象深刻的是软着陆时的画面:"在几十秒的时间之内,从音速到几乎完全的刹停,这是非常强的发动机效能和速率。"

2018年左右,Fusion Fund在SpaceX的增长期对其进行投资。今日张璐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采访时回忆:SpaceX开投资人会议的时候,马斯克带着工程师给投资人介绍,"任何一个技术创新的节点,从底层到上层,从一个小的点到整个产品的迭代,每个细节他都要走一遍,这非常难得。"她还评价,马斯克或许不是合格的上市公司CEO,但一定是一个有着巨大创业精神的"大梦想家"。

她同时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忆了投资SpaceX背后的故事,以及见证星舰多次试飞的心路历程。她预计,此次星舰试飞成功和未来发射成本的不断降低,将对整个太空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一财经:此前星舰曾经历过三次并不成功的试飞,这一次试飞终于达到了预定目标,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张璐:今天上午我起得比较早,一是想看一下发射,二是为纽约科技周活动做准备。结果没有想到发射这么成功。

之前的三次发射,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直接爆炸,第三次其实是在回收的时候出现了问题。第一次爆炸的时候,当时引起的反响比较大;到了第二次也炸了之后,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星舰确实有前景,但可能需要的研发周期更久一些。到了第三次,其实大家一开始的预期相对调低了一些,最后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基本上完成了不少参数的测试和收集,也是实现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包括这次,说实话我今天上午也没有觉得它就一定能够完全发射,把整个周期走下来,所以看到结果也很震惊。

这一次,比如说有一个火箭有一个引擎没有工作,其实是在容错率之内,包括最后在回收过程有一些部件的受损,整体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是相对比较完整地完成了整个周期。

我们团队有一个成员专门负责看太空科技领域,今天他兴奋地和我说:"我这份工作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没有之一。" 我跟他说"对",我们很幸运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成为这个伟大的旅程中的一份子。

今天非常兴奋,不只是因为整个回收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性,你想想从上次发射到这次发射并没有多长时间。这次成功发射意味着,它可以像马斯克预计的那样去进一步降低发射的成本,对于整个产业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第一财经:能否展开讲讲对太空科技产业带来的影响?

张璐:这次发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大规模的运载火箭及航天探索的时间轴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产业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现在星舰是业内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其次是波音的火箭,它的载荷量要比SpaceX的星舰小。波音火箭的发射成本是20亿美金,而星舰现在的发射成本是1亿美金,而且马斯克计划在接下来逐步降低成本,当星舰完全完成时,再过几年发射成本可能降低到1000万美金,这对于整个未来卫星部署,卫星运载的发射成本和运行成本将是质的飞跃。

过去几年我持续在投资太空科技,现在大家在讲一个新词就是太空经济Space Economy,通过SpaceX在内的众多商业航空航天公司的探索,我们会发现它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生态,不是简单地说做火箭、做卫星,而是已经在形成一个非常广泛同时高质量的太空数据生态,无论是从卫星层面上的数据、火箭层面上的数据、低轨高轨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数量、质量的多样性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太空经济。

第一财经:你提到星舰每一次发射的时间间隔都在缩短,背后是怎么做到的?

张璐: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做了20多年了,最早的猎鹰火箭发射经历好几个周期,在17/18年稍微起来一点,后来又出现各种各样的挑战,一直到2020年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和上一代猎鹰火箭的周期来比的话,StarShip(星舰) 从测试发射到现在发射成功的成长路径、时间周期变短了很多,包括纠错机制真的是好太多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工具,还有机器人自动化的一些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相对比较短的测试周期内,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去进行各种排错分析,以及实现模拟纠错,所以才可以在短短的三、四次的发射周期里把它试出来。

第一财经:你投资SpaceX是在什么时候?当时最看重这家公司的什么?

张璐:最早是在17 、18年,当时我们在商业航天领域已经看了一段时间,发现小型的企业确实比较难做,因为这个领域需要的是一整个系统的优化。比如你想把成本降低,很难说我只是做其中的一个部件或只做其中一部分的技术来实现,还是要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整合,Space X的技术是业内最好的,而且当时也是他们刚刚开始有了Starlink项目的雏形。

那时对我来说,火箭发射技术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创新,其实很多技术都还是之前NASA技术出来的,它是在此基础上做优化,以及降低成本,但当时SpaceX下一步提出了Starlink的理念,要去构建太空卫星网络和一个信息平台、数据平台,这非常新颖,而且也是一个创新。这家公司无论从技术实力还是生态的布局,都让人眼前一亮。

第一财经:参加SpaceX的投资人会议,大家比较关注哪些话题?

张璐:最近他们主要专注在发射,没有开投资人会议。通常是到每年年底时会有一个交流。现在SpaceX很多产品层面的信息都已经公开透明化了,所以其实投资人的交流更多还是专注在问一些比如说融资的时间节点、公司未来发展的时间节点等等。

我还记得之前我是18年去开投资人会议,当时马斯克就非常兴奋地在讲他未来的一些新的设计,比如用3d金属打印设计出来的部件是什么样子,给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我本身是学材料科学工程的,3d金属打印也相当于是我的专业背景知识之一。对这些技术的东西,他不一定自己做,但是一定会深入了解得非常细节,要保证在这个技术,包括说任何一个技术创新的节点,从底层到上层,从一个小的点到整个产品的迭代,每个细节他都要走一遍,这还是非常难得的。其实很多CEO创始人在后期,可能会对一些小的技术细节不是那么细致地去上手了,但马斯克不这样。

第一财经:你提到融资时间节点,那Space X有下一步融资计划吗?

张璐:我就不好去分享了,其实很快大家就会知道的。

第一财经:我们上一次聊起SpaceX还是2020年,那时你评价马斯克是一个dreamer,但现在看起来他的梦想不止一个,除了SpaceX,还有特斯拉、收购推特、做xAI……你怎么看他的多重身份和这几家公司之间的关联? 

张璐:他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合格的上市公司CEO,会有很多在大家看起来比较离经叛道的行为和表达。但是在追梦这一点上,他绝对是一个永远有着巨大创业精神的大梦想家。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他是一以贯之的梦想家,目标明确,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非常有韧劲。我们提到他这么多家公司,但他一直以来真正想做并且全身心投入从头开始去做的,其实就是SpaceX。最早他也没有想自己做火箭,是因为想去买火箭买不到,然后被人家羞辱了,这才决定回来自己造。他做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很坚定,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和沉淀,终于走到了现在这一步,绝对配得上"大梦想家"的称号。

特斯拉是他最早以投资人的身份进入,后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进行了一些内部的变革,再到主导这家公司。推特来自收购,xAI的话,其实也是他之前希望把OpenAI做成一个非盈利机构去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但后来OpenAI可能已经偏离最早的设想,所以想自己做一个不一样的AI。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xAI作为他众多公司中的一个人工智能引擎中台,未来它可以驱动无论是Space X、特斯拉,还是各种各样的其他公司。

第一财经:未来SpaceX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计划?

张璐:现在SpaceX的信息相对比较透明,因为很多都是商业合约,会提前计划起来。包括登月的载人航天飞机是一个计划,另外星链项目将会有更加大规模的铺设,其实现在星链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数量级,它正在打造一个新型的太空经济的生态。

另外星舰这次发射成功,其实把时间轴也往前推了推,所以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相关的发射,然后包括各种各样负载的测试等等,未来SpaceX相对能拿到的各类发射订单的量级都会很不一样了。

第一财经:您如何看待太空科技领域的创投机会?

张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在过去这一两年时间,北美在商业太空投入巨大。过去我们提到卫星数据,包括说火箭数据、发射数据、低轨高轨数据…都是相对有限的,但现在由于发射次数的增多、卫星数量的增多,我们拥有的数据的量在逐步增加。

太空数据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它数据质量非常高,现在量又增加了之后,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产业应用。

大家有些时候觉得好像太空数据离我有点儿远,但其实并没有。很多时候太空数据可以辅助金融机构做一些投资判断,做一些政策制定等等,只是过去大家不一定有资金或资源发射自己的卫星,但现在有这么多卫星相关数据,可以进行卫星数据的交易,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各样的一个应用场景的展开,是非常巨大的市场。

还有一方面的机会,比如Space X无论说在月球建立基地,还是最后进入火星,这些使命的完成不单单只是简单的有一个火箭、有载人飞船就够了,在这过程中,要搭设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在低轨在高轨,还有包括在月球层面上建立设施基地等等去辅助,将来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去走出走到火星上,甚至更远的探索,这需要一整个生态的搭建。所以说,无论从设施层面上,基础设施层面上,再到我们讲的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层,都是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和多样的应用场景。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