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传统龙舟在千锤百凿 精雕细琢中传承匠心

一条条传统龙舟在千锤百凿 精雕细琢中传承匠心
2024年06月07日 01:07 新快报

龙头龙尾

传统不能丢失,创新也不能停止

龙和龙舟的结合是岭南人水乡的一种习俗和文化,龙头、龙尾更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汇聚了龙的精神和文化。造型迥异、各具神韵的龙头、龙尾,赋予了一条条龙舟独特的意义。说起龙船头尾制作技艺,不得不提一个人——梁镇洪,他被称为广东龙头雕刻大师、最后一名“龙头大哥”。广东龙船头雕刻风格是在他手上定型下来的,国际标准龙的龙头也是沿用他改良后的款式。2018年,梁镇洪离世。他的徒弟“80后”的崔俊贤继续制作龙船头尾。崔俊贤的工作室位于番禺区沙墟一村,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正忙于一套龙头、龙尾的收尾工作,“端午节后都特别忙,时常要做到晚上12点。”

崔俊贤2008年拜师梁镇洪,2017年满师。相比于其他龙头、龙尾手作人,作为广东龙头雕刻大师的徒弟,崔俊贤往往自加压力,“一定不能给师傅丢脸!”因此,无论是维修旧龙头、龙尾,还是重新制作,崔俊贤每次都全力以赴。事实上,依靠制作龙头、龙尾,也只能勉强糊口,日薪还不如普通进厂的技术工人。但是,崔俊贤反复强调,当初自己因为兴趣师从梁镇洪,也答应了师傅,无论如何都会将这门手艺一直做下去,“如果我不做的话,就太对不起师傅了。”

广州另一龙头、龙尾制作人张伟潮也是“80后”。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黄埔下沙村人,在木工父亲的影响下,张伟潮在10岁那年便凭着自己对龙舟的兴趣雕刻出了龙舟模型,这份“雕龙舟”的本领也被他作为兴趣一直保留了下来。2009年,职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的张伟潮,留校担任实操导师一年之后,便辞职回乡“雕龙舟”,既制作龙舟模型,也修复和制作龙头、龙尾。2020年,张伟潮的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被列入“黄埔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3岁的他也化身为这个项目的青年传承人。

在龙头与龙舟的关系上,张伟潮有自己的见解——任何传统技艺都是由传统文化支撑的,因而在龙头制作的过程中,张伟潮始终坚守两个原则:传统不能丢失,创新也不能停止。“每一个龙头、龙尾都各具当地特色,在制作的时候,会实地探查当地的文化故事和风俗传统,便于把当地的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龙头、龙尾的设计里。”张伟潮介绍,不同地方龙舟的方式和内涵有细微的差别,就广府派系而言,分界线在黄埔区沙涌村,一直到增城、东莞、惠州一带,用“大头狗”龙舟;沙涌村以西包括广州、佛山一直到粤西阳江那边,则用“鸡公头”龙舟,他做得比较多的是“鸡公头”流派的龙头。

罗伞旌旗

如果每个罗伞都长得一样

龙舟斗艳就没有了意义

“今年有点忙,这段时间更忙。”这些天,广州戏服非遗传承人、状元坊戏服厂的负责人何凤婷,正忙到脚不踮地。因为每逢端午,都是戏服厂的生产旺季。

为了使自己的表演更醒目,更具标识性,每条龙船都精心“装扮”,其中最重要的且最抢眼的是罗伞。

位于越秀区的状元坊戏服厂以制作广州戏服闻名,同时还会承接制作罗伞、龙船头牌、三角旗等民间手工艺品。

1990年出生的何凤婷现在是非遗广州戏服区级传承人,也是越秀非遗新生代中的“网红”人物。“罗伞,就是每条龙船上的装饰物。”何凤婷介绍道,制作罗伞,主要包括画图、针图、印图、配色、绣花、打浆、熨烫、裁剪、钉星镜、车缝、挑穗等流程,制作周期在20天左右。

当前,市场上推出电脑和机器制作技艺,可以实现批量和大规模生产,制作成本得以降低。如此一来,给状元坊戏服厂的经营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因为纯手工制作罗伞,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使之与机器大规模生产相比,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尽管如此,状元坊戏服厂仍然坚持手工制作。

广州戏服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说,“各处乡村各处例”,不同的村落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敬奉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罗伞的图案也有很多种:双龙,龙凤,雀鸟,花卉,麒麟……“我们制作的时候,都会根据村落的惯例去设计。”

“如果每个罗伞都长得一样,龙舟斗艳就没有了意义,甚至会失去村子里已经流传多年的民俗文化。”状元坊戏服厂的车间内,绣娘正在一针一线地缝制罗伞。为了追求效果精良和保留各村特色,状元坊戏服厂采用手工缝制罗伞。

“我们比机器制作技艺的罗伞要贵三分之一多,但仍然供不应求。”何凤婷说,今年海珠区南箕村订制6个罗伞,均是复古型,其中2个有旧版,照板煮碗,真实复原;另外4个,没有样板,何凤婷团队搜集相关资料,加上原有的经验,成功地复活了南箕村的老罗伞矩阵。

海珠区石溪村,村中的龙舟庆典习俗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且村中的龙船全是产月龙,俗称“龙乸”(母龙),所以扮靓十分讲究,必须是“红头绿尾,龙头凤尾”。它在状元坊戏服厂全新订制了15个纯手工制作的罗伞,结构主要分为上衽,下衽,飘带,水以及花篮,焕然一新。

声音

上漖龙舟制作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

近年新龙舟订制数量攀升

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扒龙舟行列

作为上漖龙舟制作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熟悉广州各村龙舟文化。

“广州的龙舟文化氛围很好,在比赛之外,各村之间的习俗‘游龙探亲’,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七,互相探亲拜访,形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热闹友好的端午节目。”黄剑挺认为,广州 “扒龙舟”这种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注重表演、注重乡情,各村轮流“招景”,延续了乡村之间的情谊。

“扒龙舟时有采青仪式,在龙船头、尾放上禾苗,寓意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舟探亲时,沿途经过的村敲锣、烧炮仗,招待大家上岸歇一歇,吃个龙船饼。”这些习俗延续至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对龙舟礼仪产生兴趣,年轻一代加入“扒龙舟”、宣传龙舟的行列,对龙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大作用。

著名学者和作家梁凤莲——

龙舟制作大有乾坤

是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时节,常遇大雨。“岭南的雨虽大,却是天地间的喜雨”,著名学者和作家梁凤莲说,赛龙舟的热闹与开心,正是喜雨的仪式。

梁凤莲表示,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村落需要改造,村落中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危机。村落中的非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须传承光大。

梁凤莲认为,赛龙舟最能表现广州人的精神:“宁可煲烂,不可扒慢”“龙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这种你追我赶的场面,让人在开心之余,也体现了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气势。而“龙船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不单只表达了人们对扒龙船活动的喜爱,也寓意着扒龙船能带来好运和财富。

延伸

从30厘米到3米

微型龙舟里有大世界

一条标准的龙舟一般在30米以上,最长达40余米。而一条微型龙舟模型短至30厘米,长可达3米。日前,在番禺上漖村“洛浦街非物质文化遗传传习所”棠记龙舟工作室,记者采访了专门制作龙舟模型的手艺人卢志棠。

工作室里,众多微型龙舟模型五脏俱全,构造和配件与大龙舟几乎一样。卢志棠说,微型龙舟模型与大龙舟的制作工序相差无几,“开样、上左右大旁、开掌口接驳、装彩盘,造两旁龙筋、脚踏板和座板,造龙缆、扎龙缆,造将军柱和旗盘、鼓架、锣架等。完工后,还需要上油漆、装龙头龙尾和配件,一百多道工序,一步都不能漏,少些心思都无法做好。特别是微型龙头的制作更难,在几厘米长的木块上雕刻出龙头,很考究功力,每一刀都要谨慎小心。”卢志棠更自信表示,很多做大龙舟的匠人并不一定能做微型龙舟,而自己可做微型龙舟,也能做大龙舟。

卢志棠一年大约做200个龙舟模型,目前他已经雕刻了两千多条小龙舟。“以前我卖电器、茶具甚至做纸业,做了十多个行业,各种闯荡,最终在微型龙舟模型上找到了归属感。”如今,专注于做微型龙舟的卢志棠,总有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感觉,同时他也想通过微型龙舟模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龙舟文化。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