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消失,各位都有责任

独角兽消失,各位都有责任
2024年06月04日 09:14 投中网

独角兽没了,你我有没有责任,要不要负责?

张楠:话头是从今天兽爷那篇《消失的独角兽》起的,文章确实写得不赖,不过编辑部众人都有些其他的看法,尤其是蒲凡,来了一次近乎无差别的攻击 ,包括不限于“哼我早就知道”态度的、看笑话的、将一切责任往上推的,种种此类都在他的抨击之列。我倒没他这么义愤填膺,接触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越对这个市场的运行规则感到迷茫,明明市场的价值是统一的,方向也是一致的,但你很少看真正开放和真诚的百家争鸣,有的只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立场之争,但却能大踏步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张磊在那本《叙事经济学》序言中写道,叙事是在解释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重要公共信念,而信念一旦形成,将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经济行为。这句话我是同意的,不谈义务只谈权利,不谈责任只谈收益,公共价值消散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法则、铁律,从这个概念上来说,独角兽的消失或许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我又的确没权利趾高气扬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谁,所以我只能迷茫。还是看看董师傅和蒲凡的说了什么吧,如果觉得不对,骂他们两句也无妨。以下是被“王小波化”的董师傅的观点:独角兽消失了。蒲凡说在座各位都有责任,我同意。兽爷说年轻人眼里没光,身上没精气神,我也同意。但前提是拿它当原因,如果当方法、方子,两边我都反对。问题有二:各位应该对谁负责?把精气神找回来干嘛?先谈第二个问题。结合兽爷前边半句话看,文章说,“时代比人寿命短,时代过去,时代的人还活着,很残酷”。这么看,文章所提的问题,就是开的药方:把眼里的光找回来。好。那么上个时代,什么是光?一个词就能说清楚:财富自由。但我一直说,财富自由是他妈的集体癔症,是关于财富大于欲望的设想,但人的欲望是动态的,甚至它本质是空,拿客观存在、以数字计量的财富去搞猫鼠游戏、去填空,基本没戏,肯定没戏,填完还得空。关于这一点,诸位都是人,照照镜子就理解。所以我说,财富自由——集体追求的财富自由——它是病,不是方。你给今天开药方,说去患回昨天的病,这不荒唐?另外,光找不找得回来,是另一个问题,这儿不说了。再看第一个问题:对谁负责。我的看法是:独角兽没了,你我有没有责任?有;要不要负责?不要,没意义,链条太长,够不着。当然考虑到咱写文章,讲正能量,不分配点责任背上简直辜负东亚文明的历史使命。那么你我倒不如对自己负点责,法律之上,管好自己,少管别人。我也理解前边兽爷那个方子,真要下药,没准管点用。你找回光就是找回欲望,假设前边还有欲望对象,起码能把紧盯着、审视着彼此的凶光挪开,生之欲总比死之欲有建设性,不至于说人家卖点老股,股东没说话,你先不干了。讲真的这也不难,也不用找光,自觉点就行,自律能解决的事别诉诸欲望。最近听王德峰的哲学课,课上谈费尔巴哈,说人对“类存在”是有自觉的,自然界的动植物乃至无机物也有“类”,但那是被自然规定的,不是自觉。人为什么自觉?因为人与人在感性上互相需要,人与人有爱。或者说,因为彼此需要,彼此有爱,人才是人,不是野马不是荒草也不是礁石。我想问的是,如果今天人与人彼此不需要,彼此无爱,见谁就恨,逢人就咬,你枉花这几十年当人干嘛呢?不耽误工夫吗?以下是被迫放弃宏大叙事和细节堆砌,但依然有点絮叨的蒲凡的观点:1.先分享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来自“独角兽”一词的发明人,大名鼎鼎的华裔女投资人、Cowboy ventures创始人Aileen Lee,标题叫《十年后,欢迎重返独角兽俱乐部》。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她在文章里做出了大胆地预测:未来几年独角兽公司的数量一定会大幅度缩水,因为目前这些独角兽企业里有93%还身处在“一级市场里”,估值都是在“水下完成了”;并且在过去十年里,倒闭的独角兽企业远比顺利上市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要多,至少有20家独角兽企业上市即破10亿美元的估值,目前还维持着上市状态的独角兽仅有14家;并购方面,过去十年也只有21家独角兽企业找到了买家。因此Aileen Lee觉得应该发明一个新词,叫做“ZIRP-corns”(零利率独角兽),专门用来指代2020年到2021年之间的这批“独角兽”。第二篇文章来自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大多数独角兽的企业故事都是神话”,因为他发现风险投资市场的活跃程度不仅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更重要令人担忧的是“没人接盘老项目”——2019年全年,后期交易能够占到整个风险投资交易活动的12%,到2023年就只能占到8%;与此同时,规模1亿美元以上的融资事件数量暴跌,甚至低于2017年的同期水平。作者在文章中调侃道: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宿醉,假装“2021年”从来没有出现过。2.这两篇当然还包括大量的其他信息点,这里我就不展开了,您要是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查看。我想强调的是这两篇文章发表的时间:Aileen Lee的那篇文章是2024年1月发的,Techcrunch那篇的发布时间更早,是2023年4月。换句话说,追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不光是国内的创投人在思考“新增的独角兽为什么越来越少”,全世界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远远早于2024年5月这个时间点。3.当然如果即使这个“追问”以姗姗来迟的姿态成为公共话题,也并没有问题。说到底就是经济学规律在市场环境不同、产业构成有差异等等因素下产生的“时间差”,没有好坏之分。但如何展开这个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再结合开头我分享的两篇文章,这次的舆论热潮实际上可以抽象概括成这样:一个在成熟、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都正在日益凸显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中国独有的、难以解决的、让外界看笑话的“特色问题”。4.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全球独角兽新增数量下降”这件事会抛开加息周期、流动性枯竭、新兴市场动荡等因素,一猛子扎下去,变成“用来冷嘲热讽中国市场的特色问题”。更不理解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出现在以“拉平信息差”“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投资人群体当中。只能说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今年投资年会上的一次对谈。我的好大哥、主持人董师傅挑事儿地问朱啸虎,说“你一直在提倡项目分红”“要靠分红来实现投资的五年回本”,但某位美元基金大佬说了,“美元LP一定不会买单,您对这个评价怎么回应”。结果朱啸虎说:“大家都很喜欢(分红)这个概念……和美元LP交流,美元LP也出乎意料地觉得这挺好的,他们都认为可以减小现金压力”——这是朱总字面上的意思,字面下我觉得朱总应该想祛魅所谓的“美国业界”,中国市场没那么“特殊”,欧美市场没那么“理想”。5.想来想去,这样的讨论氛围,或许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建起了“第四面墙”。所谓“第四面墙”是一个戏剧术语,指的是观众与舞台之间似乎有一堵虚拟的墙,它的存在让观众知道舞台上是另一个世界,也让舞台上的演员知道观众不属于自己的表演世界——套用在这场关于“追问”的大讨论里,这面墙帮助读者心理上隔开那个“口诛笔伐”的世界,仿佛观众们也获得豁免权,仿佛文章里说的事情无关于他,无责于他,然后在转发到朋友圈的那一刻,很多烦恼就可以迎刃而解:看,我也没办法啊,你能怪我吗?6.但这种价值是有害的。或者用大白话来说,在这样的话题里玩“相信国运定投XXXX”类似的梗是毫无意义的。玩梗一方面消解了话题本身的严肃性,让应有的议题深度无法展开,另一方面套用电影《不止不休》里的一句名台词:“世上真的有哪件事与我无关吗?”当我们在批评投资人沉不下心思去研究大部头的理论、只知道跟着热点轮动;当我们嘲讽AI创业者在完成天价融资后卖掉一部分老股、提前享受生活的时候——舆论杠杆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揭露“现象”、讨伐“现象”、发泄情绪上,更现实的意义应该是影响具体的人,影响这些具体的人的每一次决策,一步一步地推向一个好结果。让共性情绪仅仅停留在共性层面,真的挺没劲了。7.最后还有一些比较阅读上的建议。兽爷那篇文章的最后,借用了一个“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眼睛进化规律的比喻——其实在这种思辨文章中,“比喻”是值得警惕的,因为“比喻”通常只是观感上看起来“像”,实际上很容易模糊事物的本来逻辑,它存在的重点只在于增强作者观点的说服力。更何况“食肉动物=大多眼睛长在正前方”这件事本身就是有待商榷的。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是“为什么动物们的嘴都是上下咬合”,其实生物界的口器千奇百怪——眼睛也是,你哺乳肉食动物似乎趋同的双眼,但同样食肉的昆虫却进化出了复眼,他们的数量更多,他们才是“大多”。为什被忽略的总是大多数呢?8.另外还有老生常谈的一点“阅读需要联系上下文”,更要关注“谁说的这句话”“谁在对话”。你可能觉得这似乎也不太重要,那我举个例子吧。加拿大脱口秀演员Russell Peters曾经在2008年的纽约专场上,表演过一个关于“聋哑人”的段子。大意是有人建议他不要再拿“残障人士的身体缺陷开玩笑”,但在他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调侃的言论越发“刺激”,具体可以看下图。

这显然太不政治正确了。因为即使“世界上所有笑话和段子根本都与‘性’和‘羞辱’有关”,但这一切的基础,理应建立在没有人在“笑话产生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上,最起码“受到伤害是为了让某事更好”,但这个片段无疑违背了共识。但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在引出Russell Peters,画风就分分钟突变了:“聋哑人”段子其实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真实经历。当时学习成绩欠佳的他被认定为“智力发育迟缓”,被送到了当地的特殊学校,和各种视障、聋哑、多动症儿童成为了同学,也顺理成章地被归类为“特殊人群”,做好了迎接各种奇怪遭遇的准备。但他在特殊学校的发现是,视障同学也会主动抱团、多动症儿童也会集体摇摆、聋哑同学是学校里的孩子王——身体障碍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部分,被特殊对待则是真正的困扰——于是他开始思考,将残障儿童“圈养”起来与社会隔离真的就是对他们好吗?

所谓新媒体传播的痛点就是这样,语境是很难共享的,并且只能通过线性积累来获得,很难通过某些捷径来帮助某人快速重现。尤其是在争议频发的现在,如果不想纯粹地陷入负面情绪的内耗里,可行的办法或许只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点我有些小小的经验,但一我不搞知识付费,二我也觉得自己没资格指手画脚,就不在这儿献丑了。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