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换轨的MBA,正在发生供给侧改革

价值换轨的MBA,正在发生供给侧改革
2024年05月27日 17:54 36氪

来源:36氪

引领管理模式变化的MBA,通过供给侧改革给出了解题的答案。引领管理模式变化的MBA,通过供给侧改革给出了解题的答案。

企业不再「迷信」MBA了。

从全球视野来看,如今各行各业对于MBA的接受程度都在变低,就算是在MBA与商业体系嵌入程度更高的欧美国家,也同样如此。据外媒统计数据显示,科技、金融和咨询行业曾是MBA招聘主力军,它们招聘了70%甚至更多的顶尖MBA毕业生。然而从去年秋天开始,这三个行业都在减少或推迟对MBA毕业生的招聘。

在将收缩作为关键词的当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在审慎对待动辄数十万投入的MBA。有企业创始人对36氪表示,如今环境中关于增长、转型的焦虑始终伴随,以前能够带来解决办法的MBA毕业生,现在却无法带来确定性的安全感。

「越看信息越焦虑,越刷短视频越焦虑,生怕被时代淘汰。这位企业创始人坦言说,招聘存在不确定性,限于人力、精力等原因,自己去读一个名校的MBA也不现实,所以转而买了一些经营课、私董会来作为认知提高的「代餐,「有没有用不知道,当成心理按摩挺有效。

这并非属于个例。在MBA遇冷的同时,各类碎片化知识反而甚嚣尘上,成为部分创业者、管理层等企业实际上掌舵人群体解决企业焦虑的优先选项。

一个值得审视的问题是:MBA,究竟怎么了?

MBA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吗?

要回答前述的问题,就必须先认清楚MBA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下,并非所有企业都有使用MBA体系的习惯。甚至于,还有许多企业都分不清楚MBA与传统管理学硕士之间的差别,也无法理解MBA、EMBA等更细分类目的差异。现实情况是,许多人会以「供需双方」的定位来审视MBA和企业的关系。在这种供需关系里,MBA是企业需求的「学术供应」,企业需要什么,MBA便打造什么。

但这并不正确。认为MBA是单纯承接企业需要的观点,只看到了人才的流动,却未看到MBA作为学科体系的价值。而MBA作为学科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破除管理迷思,用可被推演的价值方程式逻辑,来解释伟大企业的成功,从而帮助MBA学生们完成经营能力与意识的归纳与提炼,掌握商业运行的规律与范式,助力甚至指引企业面对复杂商业世界的挑战。

从企业视角看,MBA是企业作为商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管理人才、生态资源甚至商业模式的输血渠道,是面对现实商业挑战的力量战备甚至中坚力量。比如IBM、渣打银行等全球性企业,往往都会将MBA纳入员工培训系统,科技、金融和咨询行业的众多企业也会更青睐MBA的毕业生。

对于企业而言,作为教育体系的MBA似乎发生了「失灵」,它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也难以提供与新需求对应的价值。

MBA遇冷背后,究竟什

么「失灵」了?

这是正确答案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只是表面的推演正确,而非底层的事实正确。

MBA历年的报考数据,可以作为另一维度的佐证。就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国内MBA报考人数在2016年到2022年期间年年增长,从10万人涨到了25万,足足翻了近2.5倍。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新消费浪潮正在涌现,新锐品牌以短短两三年的发展,就能获取传统品牌十几二十年的体量与销量,并且站上擂台开始争夺市场份额。

这种消费市场带来的变化,迫使企业需要吸纳具备新视野的新血。新锐品牌在狂奔后又需要在管理维度补课,成为部分职场管理层自我填补的动力,而这恰恰是MBA所擅长的部分。因此,在这一周期内,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都对MBA存在旺盛的需求。

数据证明了MBA作为商科教育方法的价值依旧存在。新消费浪潮是消费升级驱动的市场变化,叠加新媒介渠道的崛起,对商业模式、管理形态并无根本性变革,MBA体系依旧适用。

但是现在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为什么前两年还十分有效的MBA教育,又会在2023年开始突然降温,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集体遇冷?

身处中心的院校更有发言权。上海交大安泰MBA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告诉36氪,「企业需求与高校所能提供的之间会存在Bias(偏差),在经济周期较为稳定平顺时,企业的需求变化较慢,MBA可以进行渐进式的改革与更新,但现在我们正处于新周期的前夜,需求的变化瞬息万变。」

这种所谓的新周期,不止是金融经济维度的周期,更是技术发展维度的周期。漫长的商业中,每一轮技术周期的底层技术革新,都会带来生产端、渠道端与管理端全维度的震荡。而在当下的现实阶段,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商业的游戏规则。

这种底层规则的改变已经将影响传导至市场。「焦虑是肯定的。现在的情况是,谁都知道AI时代或者说智能时代一定会到来,但是谁也不知道谁会是牺牲品。」某消费电子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表示,「诺基亚时刻」的前车之鉴仿佛达摩克利斯之剑,还高悬在每一位企业家、管理层头顶。

「诺基亚的落幕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旧时代的木船就算再牛再大、弓箭射得再准,都无法抵挡新时代的钢舰铁炮。」这位市场负责人在疫情结束后本想通过MBA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再添助力,却在智能涌现后选择继续观望。

这样的观点并非孤例,甚至是全球性的共识。自去年以来,谷歌、亚马逊为代表的科技公司都在探求自己的转型道路而暂缓对应的MBA招聘,就是最好的印证。但对于部分想要提升自己、职业转向的人来说,MBA所能提供的基础价值似乎并没有变。

一位金融行业背景的2023级MBA学生在网上发布心得表示,「双非本科的学历在金融行业中并不占优势,工作只能带来业务知识及操作能力的提升,而面对职场上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学习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需要有更强的决策能力,也需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去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这些能力都是我认为MBA可以帮助我去快速提升,使自己成长的。」

而想要自主创业的人,MBA同样是关键一步。一位在毕业就进入大厂的女生,在确认自己考上某头部院校的MBA时,忍不住发了一段朋友圈。「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更需要仔细梳理一下自身的不足和方向——我的职业规划到底该怎么走,我现在是否缺乏许多必要的能力,自己未来是否有创业的潜质,以及能否顶住其中一系列的压力?」她表示,「MBA的学习恰恰能帮助我找到其中的答案,也能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管中窥豹,或许就能解释MBA此次遇冷的根本原因。

MBA作为教育体系,并未失灵。对于职场个体来说,MBA是职场个体对于个人生态的自我重塑与完善,一块职场与商业的跳板。这样的价值依旧存在。但从企业视角来看,MBA体系产出价值的对象和衡量尺度出现问题——即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快速产生的新技术变革下整体「失灵」。或者可以这样说,MBA遇冷的真实原因,与企业增长乏力的经营困境,是同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

过往根植于传统商业模式之中的MBA教育,在市场变化与企业需求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其自然能够发挥显著作用。但在传统商业模式失灵的新周期内,需要转型创新来适应未来的企业会发现:无论如何培养或是招揽MBA人才,都无法突破「传统」思维之时,自然会对MBA降低投入,甚至整体祛魅,从而造成整个MBA的遇冷。

事实上,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因为商业模式换轨而导致的MBA遇冷也有过几次。比如在国内,最为典型的节点就是在2002年,在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和国际经济接轨后,国内MBA报考人数达到当时峰顶,却在2003年迅速下降。

这两者的区别是,当时的遇冷是只是气候性的过渡,商业模式并未根本性改变,MBA培养的人才依旧适用,所以在多次遇冷后,MBA依旧能延续到现在。但当下不同,企业们面临着整体性的增长困境,新技术变革正在对所有商业模式进行颠覆,谁也不知道自己转型的方向正确与否。

焦虑重压之下,屡屡获得追捧的碎片化知识学习需求,其实是企业在这种焦虑下的安慰剂。但本质上只是系统化商科教育的劣化代餐,并无法取得个体能力的真正成长和生态的搭建。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找到了——传统MBA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很好适应新技术变革周期。而无法适应背后的归因,是尚未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价值换轨,

MBA发起一轮「供给侧改革」

面对陌生的商业环境,和开始失灵的商业模式,企业需要的舵手与船员,是能适应交叉学科和多个行业协同的跨行业综合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成型,往往需要有足够多的资源匹配,和足够多元的思维链接,以及成体系的能力建设。这意味着,MBA想要摆脱遇冷的环境,就需要主动求变,在供给侧发起一场改革,从培养传统合格管理人才的边界向外拓展。

其自我改革的重点是MBA体系的角色定位。除了单纯的人才摇篮或是学术供给之外,MBA更应该承担某种外接大脑或是引导者的角色,告诉企业什么方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领域是蓝海,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搭建新的商业模式,什么路径才能模式转型等等,能够指引企业发展的助力,并提供对应的培育体系,为企业在新周期降临前的至暗时刻,点起一盏灯。

能够主动去担负起这样的一个角色的MBA项目,自然产出符合新商业环境需要的人才,与新商业模式下的管理范式,从而能够穿越周期。而不能完成如此转换,还是停留在老三样的MBA项目,无法避免地会与旧商业体系一样落伍甚至被淘汰,即使在原有领域做到极致,甚至「We did nothing wrong(我们没有做错人和事)」,结果却是「however we ended up losing(但是我们输了)」。

不乏有院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上海交大安泰MBA项目相关负责人对36氪表示,「传统管理学科是基本要素,我们会更关注跨文化、跨学科、跨边界、跨行业等4C能力的养成。」据其介绍,上海交大安泰MBA已经完成了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搭建,而国际资源体系、行业社群链接、优质企业与校友资源,又是资源维度的链接。

与此同时,其招生负责人也表示,招生的评选标准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招生的评选标准更加注重考生自我认知与评估能力、商业感知力与发展潜力,助力其成为新商业环境下的非传统管理者。」

客观来说,上海交大安泰MBA能够完成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与转型并不令人意外,理工科背景是天然的学术资源禀赋,而且安泰MBA的自我革新在业内本就先行。在2020年,交大安泰已经借助自身院校的跨学科优势,开设人工智能MBA项目。此前也有科技金融等在传统MBA项目基础上的创新动作。

这是令人欣喜的改变。也为MBA的价值换轨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就结果来看,企业似乎并不排斥这样的MBA。相较于遇冷的MBA招聘整体环境,2023年交大安泰MBA毕业生人均能够收获多个Offer,近一半毕业生可以实现行业与职能的双重跨越。

引领管理模式变化的MBA,

通过供给侧改革给出了解题的答案

企业的确不该「迷信」MBA。

面对扑朔迷离的商业世界,它不是唯一的路径,也不是某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正如对于职场个体来说,MBA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即使身披名校MBA的光环,也只是有了一块可能叩开更高维度职场的敲门砖。但是否能够匹配企业发展需要,本身还是基于个体的能力素养。

只是,就算锚定的价值承载物——商业模式会发生变化,但有些「价值常数」不会改变。「我们认为,变化趋势中不变的核心价值是生态的积累、与管理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快速感知行业变化的信息管道以及未雨绸缪的先发体系构建。」上海交大安泰MBA的视野,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参考,顶尖的MBA项目一定能够在变化中敏锐捕捉到那些不变的价值常数,陪伴着企业们在商业竞争中持续进化。

现实情况来看,一部分院校已经交出来自己的答案。也期待着完成价值换轨的MBA项目,可以重新点燃MBA行业的热度,成为未来新商学教育范本,为迷雾中的商业世界亮起一盏灯。

安泰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