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每天不超3个电话”,催收指引能让行业由“灰”变“白”吗

评论丨“每天不超3个电话”,催收指引能让行业由“灰”变“白”吗
2024年05月27日 17:25 红星新闻

所有的努力,其实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催收行为必须置于法律之下,在法律许可的轨道、范围、框架内运行

每日电话催收不能超过3次,每天晚上10点以后不能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日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要求。此举亦被多位专家认为“对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有正向作用”。

↑漫画来自IC photo↑漫画来自IC photo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催促还款本身也是在维护债主的正当权益。然而,一直以来,因催迫而衍生的暴力或“软暴力”催收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当催收已经分蘖成为一个行业,其逐利性特征也必然促使催收手段渐趋极端,甚至酿成恶性事件。不少人或许还记得2016年曾引发广泛关注的“于欢案”——因不堪忍受母亲被多名催债人侮辱,22岁的于欢用水果刀刺伤4人,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

至于其他如频繁发短信“轰炸”、来电骚扰“呼死你”、泄露个人信息等催收方式,尽管可能没有那么激烈,但同样对人的正常生活和精神产生威压,让人不堪其扰,这也被视为“软暴力”催收。凡此种种,都导致催收行业在一般公众印象中观感不佳,乃至被认为“灰产色彩浓厚”。那么,此番《指引》出台,能让这个行业由“灰”转“白”吗?

从《指引》的相关规定看,确实比较细致、精准。无论是限制催收的电联次数、通话时间,禁止“爆通讯录”行为,还是要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记录催收全过程,抑或是催收内容应经金融机构事先审核确定,均体现了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此外,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以及金融机构应每年至少对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一次合规性评价等规定,也体现出规范催收行业的积极努力。

揆诸现实,所有这些“细节”的设定,其实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现实和行业现状。据媒体报道,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以“催收”为关键字搜索,截至5月24日,相关投诉数量超过了71万条。这也意味着,杜绝暴力催收,遏制“软暴力”催收,势在必行。《指引》的发布,等于为行业的发展按下一个警示键,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行业从业者规范催收行为,使之更为人性化。

不过,制定规范条款是一回事,现实操作则是另一回事,如何确保相关规定落地落实并不轻松。这中间,需要格外强调金融机构的责任,即金融机构要切实掌握好委托责任,既要督责第三方催收机构催收到位,也要管理、监督、检查其合规经营。此外,也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坚决落实退出机制。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释放出强烈信号。号称“国内最大催收公司”、累计催收超过2亿人次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继去年5月停业后,在今年4月下旬正式宣告转业,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

可见,新出台的《指引》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此前,4月18日起施行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此后,《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据说已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正式发布后将替代《指引》。

当然,欠债不还让人愤怒,“老赖”横行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但无论如何,追讨也应依法进行。若以违法、暴力的手段各种催迫,则又走向了事物的反面,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和正义缺失。

说到底,我们所有的努力,其实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催收行为必须置于法律之下,在法律许可的轨道、范围、框架内运行。惟有坚决矫正暴力、“软暴力”催收,促使催收逐渐规范化、人性化,才能重建行业的社会信任。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指引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