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教授,手机里存着100多位工人的电话

这位教授,手机里存着100多位工人的电话
2024年05月27日 06:50 中国科学报
武科大供图

李享成(前)与团队成员在一起。

■本报记者 李思辉 通讯员 程毓

5月中旬,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科大)材料学部楼前,一个清瘦的身影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至,他就是武科大高温电磁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掌舵人”李享成。不久前,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停好车,他笑着告诉《中国科学报》:“骑电动车不堵车,节省时间。”走进他的办公室,记者迎面看到一个银色行李箱。“随时出差,提着箱子就走。”他解释说。

从事科研20多年,李享成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自主创新,研制了一系列科研设备,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重器披上“防护衣”,还为相关行业带来超过40亿元的经济效益。

多年来,他一直认为师生团队和工人师傅是自己的两大“智囊团”。他的手机里存着100多位工人的电话,工人们也都说他是“真正接地气的教授”,对他知无不言。

没有设备,“自己做”

李享成长期研究的“高温电磁材料”是很多国之重器的关键组成材料,相关技术和产品长期被国外垄断。作为武科大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他几乎是白手起家。

“当时,我们团队啥都没有。”团队成员陈平安回忆说,十来个师生仅有一间房,一边放桌椅办公用,一边放炉子做实验。每当炉子开起来,房间里如同蒸笼。

研究高温材料在电磁场作用下的反应机理,需要1700摄氏度以上的强电磁场环境。李享成打算从国外购买相关设备,一打听,要价高达400万元,而且要走审批等程序,两年才能到位。他一想,买不起,也等不起。

“自己做!”他找到一个做设备的校友,两人一边查资料,一边列出零部件清单,逐一购置。有些配件没有,他们就自己画图纸,再找厂家定制。大大小小的近千个零部件摆满了软磨硬泡要来的60平方米实验室。

“系统集成是最大的挑战。”跟着李享成从硕士生读到博士生的罗港涛说,那时是冬天,室内没装空调,窗户密封性也不好。李享成带着他们在冰冷的设备上调试,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午餐时,大家的双手冻僵了,筷子都拿不稳。”经过上百次的调试,设备终于能正常使用。

“我们用一年时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相关设备,费用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李享成自豪地说,“这台设备可是‘大功臣’,支撑了许多国家项目的研究。”

如何测试涂层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李享成在网上查询后发现,全球都没有相关设备。这一次,他还是“自己做”。

他从学院找到一台LCR阻抗仪,然后绘制炉子的图纸,找厂家做出实物,还开发了软件。经过无数次改进,终于把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并连上电脑。

“这台设备属于全球首创!”李享成介绍,“我们在这台设备上做出了大量的数据。”上个月,他们拿到的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就来自于此。

此外,为打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李享成研制了10公斤和100公斤级的聚合物反应生产设备。

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科研设备,不断增强了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赞赏道:“李享成在关键设备上的自主研发,为一些重要技术突破提供了保障。”

为国之重器披“防护衣”

高温陶瓷抗热冲击性差,是世界难题。为了观察陶瓷材料的摩擦和损毁过程,李享成带领团队成员穿上厚重的工作服,深入超高温生产现场,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实验室,他埋头做理论研究、模型修正、工艺改进。经过5年上万次的实验,团队成功突破了这一科研瓶颈。

给高温陶瓷做涂层是关键技术。李享成把团队师生分成两组,一组在电脑上计算技术参数,一组在设备上给陶瓷做涂层。半年过去了,涂层要么无法附着,要么附着后不均匀,没有一块材料合格。

望着厚厚的、卷了边的一摞摞实验记录本,看着每页纸上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师生们有些气馁。但李享成鼓励他们:“多试试!”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研制出第一块合格的高温电磁材料。此后,研究工作逐渐走上了“快车道”。

为什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时,李享成总是很乐观?他说,这得益于他青少年时期与家人一起劳作的经历——夏天插秧,头顶烈日,脚踩泥水,一天下来身上晒脱皮;秋天割麦,手拿镰刀,弯腰挥动,一天做上万次重复动作。那些辛勤劳作的日子,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

新冠疫情期间,团队师生不能返校,但是科研任务不能停,李享成只能“单枪匹马”冲锋陷阵。他一个人在实验室里,从设计配比、混合、烧制,到调设备、上涂层、分析数据,每天反反复复做实验,终于按期完成所有的科研项目。

近10年,李享成团队承担了近20个国家重要项目,研究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多项技术封锁,还为国之重器披上了“防护衣”,有效实现了电磁防护。

带两个“智囊团”做应用

在李享成的团队里,所有科研项目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即使是基础研究也不例外。“我有团队师生和工人师傅两个‘智囊团’。”他常说,两个“智囊团”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左膀右臂”。

从读研究生开始,他就经常下企业。到了车间,见到工人们坐在地上,他也毫不犹豫坐在地上;就餐时,他和工人们一起排队打饭,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工人们都说他是“真正接地气的教授”,见到他都知无不言。

一次,李享成到企业查看高温陶瓷材料的试用情况。到了现场,看到有的陶瓷缺边少角,有的表面粗糙不平。在他疑惑之时,工人们说,粉料太轻了,所以缺边少角;熔点不匹配,流动性不好,所以表面粗糙。他追问如何解决,工人们说,增加粉料的密度,调整涂层的熔点。

“工人们点出了问题症结所在,具体如何增加和调整,就是我们科研人员要做的事了。”李享成按照工人们提供的建议,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从工人那里了解实际情况,研究可能是空对空。”他说,“工人们的建议往往是实用、管用的,而且比从网上、书上查到的更直接。”

在李享成的手机里,有100多位工人的联系电话。只要是和他打过交道的工人,即使半年没见面,再见面时他也能喊出名字。需要什么实验物品,只要他一个电话,很多工人马上就会送来或寄来。知道他遇到难题,工人们会和他一样着急,和他一起在现场想办法。

近10年,李享成带领团队制备了10余个系列的高温陶瓷产品,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科研成果在20多家大中型企业中转化应用,实现经济效益40多亿元。

科研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