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时的李铁“最恨踢假球”,为何在执教之后成为自己的反面?李铁何以沉沦、希望何以幻灭?
行贿300万当上国足主帅、向俱乐部索要6000万的“保国脚费”……李铁干的这些事昨晚迅速上了热搜。一个贪得无厌的足坛腐败者画像由此展现,而在更大层面看,李铁这个曾经的“中国足球希望之星”的沉沦史,并不局限于操守范围内,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标志性。
李铁作为一个特别的案例,值得被“解剖”:他从“中国足球希望之星”到“中国足球的罪人”,其经历,完整地贯穿了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的时间轨迹。
随着反腐专题片的披露,过往以李铁为关键词的诸多槽点、疑点,如今可以相对明朗地进行复盘:譬如他为什么放着水平明显更高的归化球员不用,也要坚持重用本土球员?特别是用不具备国脚能力的“嫡系”,即便被球迷骂也不改变?譬如他为什么拥有那么多公司?譬如他为什么能够从俱乐部和国家队两头拿收入?
现在可以恍然大悟了,他重用嫡系是因为按“合同”办事;他轻视归化球员甚至不惜赤裸裸浪费重金托起的人才资源,是因为归化球员不可能成为他的“目标客户”;他办公司是因为他把足坛当成生意场;而李铁带俱乐部时创造的神话多归功于假球。
李铁坑了国足,是铁的事实。“错付李铁”,可能是中国足球新一轮悲剧的开端。但这个悲剧的土壤,却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甚至可以说,这个悲剧也并非李铁一人造就。如果将中国足球这么多年的轨迹归拢来看,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李铁本身既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他从一个正直的踢球者成了一个腐败分子合伙人。这一转变过程,令人惊愕、扼腕。
李铁是1993年中国首批赴巴西留学的少年之一,那一批孩子被打上了“健力宝队”的烙印。在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开启大幕后不久,他们便迅速成军,备受国人期待。
尽管条件艰苦,挫折不断,但他们依然雄心万丈。在那一批希望之星中,张效瑞被称为天才,但是他和后来的天才陈涛、董方卓一样,没有到达足球生涯应有的顶端,而是泯然众人。
但在当时,作为全村人的希望,李铁和他的队友们的确表现出了卧薪尝胆的意志,也迅速成长起来。李铁第一次登上中国足坛的最高舞台,是1997年以“四小天鹅”成员之一的身份,火线驰援国家队。当时,和同为“四小天鹅”成员的隋东亮、张效瑞、李金羽相比,李铁并不起眼。他脚下很糙、射门离谱,以至于“换李铁”曾经响彻球场上空。但他却以“跑不死”在国足站稳脚跟,进而赴英超留学、参加韩日世界杯。他的足球发展高度,是其他同门无法企及的。
球员时代的李铁不仅另类、孤独、刻苦,也是灿烂的。但在他的上升期,中国足坛并非净土,比如1998年高仲勋痛心疾首高喊“中国足球没戏了”等典型事件。
梳理时间线可知,1998年,职业联赛刚刚进入第5年,距离代表着足球改革启幕的“红山口会议”也仅过去了6年。其间,我们拥有一支“史上最强国足”和堪称“无冕之王”的中国女足,高仲勋和李铁也正是代表人物。但表象上的前程似锦却无法遮丑,一些被公众愤怒抨击的焦点事件并没有得到严厉的处置。
踢球时的李铁“最恨踢假球”,为何在执教之后成为自己的反面?李铁何以沉沦、希望何以幻灭?
腐败土壤长期存在,当然是一大原因。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中国足球协会原党委书记杜兆才与中国足球协会原主席陈戌源遭围猎,继而甘愿“下场”也是明证。但李铁们的沉沦史、中国足球的教训,却绝非单说一句“腐败使然”就可以的。
中国足球自职业化改革以来所发生的一些怪事和丑事,多和足球改革的不到位有关。
李铁的上位过程,看似受到破格提拔,却集中反映出昔日足协不按规律办事、任人唯亲的弊病。这种事,在中国足坛还少吗?李铁正是利用了改革不到位、管理者拥有“自由裁量权”所形成的空间,大肆花钱开路。他的“示范”,危害深重。
这些年,一些打着改革旗号的新政,反而和改革本义背道而驰,更让人痛心。足协内部架构改革,也进行了多轮,每次都宣称发力革除弊端,结果部门越改越多,对足球事务造成的掣肘现象也越发明显。由于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权,又相互缠绕,会让俱乐部无所适从。李铁当年站在俱乐部主帅角度炮轰国足领队事件,尽管背景成因复杂,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俱乐部的哀怨与愤懑。直到新一届中国足协将内部机构精简至13部门和2公司、1基地,方显架构调整的应有之义。
足球改革的要义颇多,但壮士断腕、刀刃向内是必有之义。不到位的所谓改革、朝令夕改的调整,会造成种种乱象,形成私下交易空间、便宜处置土壤。这种状况也可能令足球人心灰意冷,甚至转念谋私。
如果改革到位,没有营私舞弊空间,让人看到守正的价值,那么,那个刚直不阿的“前李铁”,也许就能延续下来。我们不排除人性的弱点,因为同样的环境,确实有人洁身自好。但大环境的健康有序对人心的引导,再重要不过。
中国足球的出路在哪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推出已近9年,关于中国足球的问题如何解决,里面写得很清楚。唯有以此为足改框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才能逐步消解丑陋足球生态,让中国足球恢复元气,重新走上正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