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彬)一枚硬币大小的石墨烯片就能帮助语言障碍者重获新“声”。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首次将石墨烯转换成“收发一体”的可穿戴智能人工喉设备。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
2017年,任天令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收发同体集成声学器件——利用压阻效应接收信号,并基于热声效应发射声音,从而实现单器件的声音收发同体。团队成员表示,石墨烯智能人工喉一方面具有高热导率和低热容率,能够通过热声效应发出100Hz至40kHz的宽频谱声音;另一方面能够分辨低吟、尖叫、咳嗽、吞咽、点头等动作,并将这种“无含义声音”转换为频率、强度可控的声音。
一开始,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只能实现简单的采集和发声功能。经过二次迭代后,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在器件柔性可贴附、声音收发系统集成、动作监测系统、轻型可穿戴等方面均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声音输入到输出的闭环,并可以通过示波器实时观测喉部运动情况。
团队在第三次迭代时,研发出体积更小、功能更多的集成人工喉。这种膜片通过导线与一个仅2平方厘米大小的微控制器相连,后者可以放在口袋里,配有一个纽扣大小的电池,简单又便捷。当佩戴者低吟时,石墨烯人工喉会感知喉咙的振动状态,提取关键声学特征,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进行音频信号处理,合成流畅、自然的语音,实现了动作发声系统。
据了解,新一代石墨烯人工喉可以基本恢复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识别一名喉切除术患者模糊说出的日常词汇,准确率超过90%。甚至不同频率的耳语、尖叫和咳嗽都可以被该设备记录、编码,并进行分类,“解码”出不同种类的“语言”。经过训练后,新设备有望实现语言障碍者“吟诗作唱”的梦想。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2256-023-00616-6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