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一台手机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与iPhone的14年

童年时的一台手机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与iPhone的14年
2024年05月29日 08:00 快科技

小编现在的职业是科技媒体,但其实在三年前,我是一名刚刚毕业,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员。如果让我说自己选择抛弃大学的一切,投身科技媒体的原因,那“热爱”这个词是最主要的。而让我觉醒这份“热爱”的起源,想必就是童年时期表姐借我体验的那台iPhone,我至今仍然忘不了第一次使用的震撼。

在体验数码产品这方面,小编从小还是比较幸运的,老爸喜欢也倒腾电子产品,我从小就能在家里玩到电脑接触了互联网,那些淘汰的数码产品是我的童年玩具。

虽然当时老爸老妈也买过几台经典的手机,比如摩托罗拉A1200或者三星Anycall,但是玩惯了电脑的我,对那些小屏幕和小游戏自然不感兴趣。相比于手机上的数字键,电脑的键盘和鼠标无疑是更高维度的操作方式,而且还拥有更加绚丽的画面。

直到有一天,表姐带来了一台前后由玻璃覆盖,屏幕在当时看来相当巨大的手机,那就是iPhone 4。除了那份独特的高级感和精致感之外,iPhone 4流畅完整的系统交互动画彻底震撼了我,解锁之后图表飞入桌面的动画,左滑调出搜索的动画,多任务关闭时候图标颤抖的动画,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

之后老爸买来了一台小米1,他说这台手机的屏幕更大,性能也很好,但是我在体验后完全没有iPhone那种丝滑的感觉。

经过一番对比和研究之后,我理解了系统交互动画对于我们用户流畅度感知的影响,我也开始从网上、论坛上找来各种教程,来让老爸的小米1更像iPhone,想办法移植iPhone的图标,模拟iOS的交互动画,从此小编的搞机生涯就开始了。

而属于我自己的第一台全新iPhone还是到了iPhone 7的时代,那一天我高考结束,然后直接在线下单了一台128GB亮黑色的iPhone 7。说实话,iPhone 7其实是一台有点失败的手机,内在上苹果A10发热严重,第一代4核设计不支持多核全开,只能在两个小核核两个大核之间切换,并且基带还有烧毁的通病。

当时大一,信号拥堵加上iPhone祖传的信号问题,我每天都觉得我的手机是不是基带烧毁了。外在上,亮黑色的iPhone 7有氧化的通病,我买了各种保护壳,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过。

不过,从iPhone 7开始的一体机身,通过线性马达模拟HOME键反馈的体验以及防尘防水都是值得称道的部分。直到现在我还收藏了一台成色良好的iPhone 8,它的大小、手感、颜值、体验,真的是又独特又迷人。

虽然iPhone 7给了我不太美好的体验,但是iOS在生态方面的优势依然很明显,因此进入全面屏时代后的iPhone Xs Max成为了我在大学使用时间最长的iPhone手机。

iPhone Xs Max虽然在外观上是上一代iPhone X的放大版,但其实内在的改进很全面,尤其是大幅优化了Face ID的识别速度和可靠性,而且更大的屏幕也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

再加上A12处理器的强大性能,和更大的电池,更好的屏幕,iPhone Xs Max无疑是当时最好的手机,我没有理由不选择它。

回看我从小到大使用的iPhone,其实正好对应了苹果手机的三大阶段,iPhone 4时期的精致独特。iPhone 7取消耳机孔转向一体机身,并且把线性马达融入系统交互中。iPhone Xs Max完善了全面屏设计,承上启下,为后来的机型提供了技术铺垫。

一直在变得是每年iPhone的设计,不变的是苹果一次又一次带给我的震撼。直至目前,Mac电脑已经成为了我吃饭的家伙,苹果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持续的印记。最后祝大家六一儿童节快乐,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早日找到自己一生的热爱。

责任编辑:振亭

iPhoneiPhone7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