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坐在教室里,是学不好地质学的”

“只坐在教室里,是学不好地质学的”
2024年07月26日 19:53 媒体滚动

本期,我们来到国科大校园里的“侏罗纪世界”。随着地质锤的一声铿锵,我们一起敲开探索地球历史的大门,在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群的带领下,聆听他与时间的对话,感受那些被岁月雕琢的地质故事。

课本里的知识要落到土地上

“科学故事要从时代开始讲起”,就像翻开一本地球的历史书,时间标尺是最重要的。地层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时间概念,帮助地质学研究者了解地球的历史以及塑造地球表面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层学是整个地质学的基础”,张兆群提及,古生物教研室在最初讨论课程设计时,就十分强调基础。回忆起自己刚来国科大的时候,老师教导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学基础。师生之间互相提问以促进基础问题的理解,也成了张兆群课堂的常态。

“我想,国科大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把基础打好了,才能走得更远。”从科研人员到成为一名教师,张兆群执着于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加深对地层学的理解。

经过十一年的探索和实践,这门课最终以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只坐在教室里,是学不好地质学的。”张兆群找到机会就带学生去户外考察,雁栖湖校区教二楼附近的地质剖面墙变成了他们校内的实践基地。

在这里,学生们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落到实际工作中,亲眼见到课本上的概念如何体现在大地上。“这里有砾石,有多大的砾径?”“能不能称为砾岩?”“这里面有什么成分?”张兆群循循善诱的同时,半跪在地上,摘下眼镜,拿起挂在脖子上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其中的成分。动作间,他叮嘱学生,很多科学问题是放在脑子中的,要培养科研工作者一种独特的眼力,这样才能看山不是山,而是看到一个时间轴,看见整个地质历史故事是怎么样发生的。

?

时光故事始于足下

走在户外,张兆群身上那种行走于祖国山川河流的地质人气质便进一步显现。

张兆群背着黑色的登山包,手上拿着的是他几乎从不离身的地质锤。他笑着说道:“地质人有三大件:锤子、罗盘、放大镜。”他就用这三大件,看遍河川,踏遍茫山。

从系统研究泥河湾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到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的老鼠化石的分析,他还带领团队在内蒙古三盛公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与发掘,发现1635个化石点位……张兆群团队的科研成果为哺乳动物演化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也为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走进张兆群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除了各式各样的化石,还有摆在桌上的动物模型。“我们研究动物的,也喜欢在办公室里放一些可爱的动物摆件自娱自乐。”张兆群介绍着。

从野外采集化石到入库房,一些无名的石头也有了自己正式的编号。化石上的标签记录着它从何时、何地、又由谁采来,它孤寂了一段难以计数的时光,终于到此地遇见了读者。

忆起往昔,1991年,张兆群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头扎进地质学领域后便未想过离开。“科研工作实际上是有一定惯性的,我个人认为一旦喜欢上或者扎进去,你很难拔得出来,你只会越做越久,或者你越来越想探讨更多的科学问题。”张兆群感慨道。

?

薪火相传的接力

地质人像是时光旅人,他们追溯地球的过去,也追寻过去的地质人。上个世纪初期,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专业学生在北京西山进行毕业实习。张兆群也带着课上的同学们到西山门头沟,追寻先辈的足迹。

2023级地质学专业硕士生王新杰捧着一块在实习中发现的化石去找张兆群,“张老师耐心地向我解释了化石的来历,还鼓励我继续探索自然的秘密,这让我对地质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张兆群在科研和教学中是严谨、认真的,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却总是满怀着对后辈的鼓励和期待。

讲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也是在回溯这门学科的成长史。又是一年,张兆群与新一届的学生踏进科学家纪念园。在这片坐落于周口店猿人遗址的绿水青山中,长眠着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尹赞勋等多位科学家。张兆群如数家珍地讲述每个名字背后的那段时光,年轻的听众静静地站着,背着包,拿着地质锤,在心弦拨动的某一刻,跨越了时光,与先驱者眼神相触。故事是有生命的,而读它的人赋予了其成长的姿态。

一些人聚在一起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树上的有些叶子到了时节落下,但没有消失。一场春雨落下,树木又抽出了新芽,更加繁茂。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