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

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
2024年06月18日 18:49 媒体滚动

直播时间:2024年6月19日(周三)9:00-17:20

直播平台:

上半场:https://rmtzx.sciencenet.cn/app/kexuewang/liveShare/#/cathay?broadcastId=eed4c580-b782-4a76-ae16-1bca9c9744ef(科学网APP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APP

下半场:https://rmtzx.sciencenet.cn/app/kexuewang/liveShare/#/cathay?broadcastId=ae6ba48a-fea0-4f72-be6f-3ca2ecf47e52(科学网APP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APP

科学网视频号

【直播简介】

2024年6月17日-21日将在长春举办Light Conference Week+赛区负责人评委(20%)+导师评委(20%)+选手互评(10%)

为求公平准确,组委会根据评委提交的分数排序、赋分,再对所有评分分组

加权求平均分,得到最终评分,依此排序。

各位评委和选手通过小程序提交最终评分,尽量避免打出相同分数。评分满

分100分,最低分限制60分。 

总决赛奖项设置

1、特等奖2名(奖金10000元/人)、卓越奖3名(奖金5000元/人)、杰出奖5名(奖金3000元/人)、优秀奖10名(奖金1000元/人)(奖金+证书);

2、优秀赛区组织奖:积分赛段中赛区总积分前三名的组织单位(奖杯+证书);

3、优秀导师奖:年度总决赛荣获特等奖及卓越奖选手的导师(奖杯+证书);

4、其他奖励:进入年度总决赛的所有选手,将获得由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提供的精美奖品一份;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及子刊eLight和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的联合邀稿信一封(投稿可享受直接进入同行评议阶段的权利),且邀稿论文一旦录用免收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2年有效期)。

【评委会主席】(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金大勇(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2007年毕业于麦考瑞大学,获博士学位。他于2015年加入悉尼科技大学,并于2017年晋升为杰出教授。他建立了澳大利亚产业转型研究中心(ARC IDEAL Hub)和UTS生物医学材料与设备研究所(IBMD),将语音和材料的进步转化为颠覆性的生物技术。他是澳大利亚技术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获奖者,科睿维高被引研究员,专长涵盖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显微镜,微流体和分析化学,以实现细胞和分子的快速检测。他曾获得澳大利亚博物馆尤里卡奖(2015年),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科学奖章(2017年),澳大利亚总理科学奖- 2017年年度物理科学家,UTS校长卓越研究奖章(2021年)和澳大利亚研究商业化奖最佳发明奖(2022年)。

孙洪波(清华大学),激光精密制造专家。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Fellow,美国光学学会(OSA)Fellow, 光学工程学会(SPIE)Fellow,中国光学学会(COS)Fellow,中国光学工程学会(CSOE)Fellow。具体从事基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系列创新为我国国防与工业前沿紧迫需求提供了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围绕如上研究内容,发表SCI论文650余篇,被SCI论文引用32000+次(H-index 90),被Google Scholar引用40000+次(H-index 102)。研究结果被Nature、Science和Laser Focus World 等杂志专题介绍150余篇次,50余次在重要国内外会议做大会(Plenary)邀请报告。荣获2010年度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一)、2023年度创新争先奖。目前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刊Photonix(Nature Springer)杂志主编,Light Science&Applications (NPG)杂志执行主编。任Optics Letters(OSA)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Wiley)等十余个国内外杂志编委或顾问编委,任中国光学学会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感光学会光学精密成形专业委员会主任,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

【赛区负责人评委】(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曹良才(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和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士。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为全息光学成像与显示技术。主讲本科生“信息光学”和研究生“现代光学实验”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担任Light北京办公室联合负责人与光 · 大北京特刊(Light Special Issue:Everbright Beijing)客座主编。指导北京赛区选手获2021-2023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冠军,入选Light科普坊2022年度优秀审稿专家,获2012-2022 Light十周年卓越贡献奖。 

戴道锌(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现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任Springer Nature出版社国际SCI期刊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主编等。长期致力于高性能硅光器件及应用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开拓了多模硅光子学等重要方向,实现了超低损耗硅光波导、超高Q值硅光微腔、高性能硅光滤波器、超高GBP锗硅雪崩光电探测器、高速铌酸锂微腔电光调制器等重要突破。在Science、Nature、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ica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被引用19500余次,入选历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美国OFC等大会/教程/主旨/特邀报告等100余次,担任国际光电及通信大会OECC 2023、亚洲通信与光子学大会ACP 2022大会共主席等。先后获得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一等奖(2020)、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2020)、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等奖励荣誉。

吕志伟(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仪器专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4项。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聘教授,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智能光纤通信系统和智能光纤激光系统方面的研究。在光电子领域知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Optica,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论文入选封面论文,并被“News & Views”专题栏目评述。解决光纤通信系统快速精确建模难题,发布智能光传输开源仿真平台(ifibertans.sjtu.edu.cn),获得同行广泛采用。解决超快激光智能调控难题,相关工作被美国光学学会杂志Optics & Photonics News评为2019年度全球光学进展,并入选2019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实现产业转化并获光纤激光五年优秀成果。2次在光通信旗舰会议OFC/ECOC作作邀请报告,4次组织OFC/ECOC workshop,4次作OFC/ECOC workshop邀请报告,担任OFC TPC成员(2017-2019,2023-2024)。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赵建林(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教学名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先后于1981、1987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3、1998-1999年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物理系从事研究访问。1982年加入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8月荣休。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监事、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光学学报》执行主编等。

主要从事光场调控、成像及信息感知等方向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国家级光学教材5部,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指导的博士生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4人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1人获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郭光灿光学奖),7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分别获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总决赛亚军和优秀奖,3人入选欧盟“玛丽居里”学者。

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端生物医学成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经理。主要从事组织光学成像理论、方法及应用,率先在国际上开展活体组织光透明方法研究,发展高效、安全的颅骨光透明方法,为高时空分辨获取活体皮层结构与功能信息;发展快速、标记兼容的离体光透明方法实现大组织器官整体结构三维高分辨成像,在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应邀在SPIE Bios Hot Topic等重要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50余次。兼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微循环药物研究专委会副主委,担任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副主编、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Frontier of Optoelectronics等国际期刊的编委或客座编辑,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国家及多省市科技奖励的评审专家。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SCILab: www.scilaboratory.com)学术带头人、南京理工大学智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计算光学成像与光信息处理技术。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38篇论文被选作Light、Optica等期刊封面论文,2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论文被引超过14000次。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学会/英国物理学会会士(SPIE/Optica/IOP Fellow),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耳奖(EPS-QEOD Fresnel Prize)、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ICO)光学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现为PhotoniX、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等期刊编辑。指导研究生5人次获全国光学工程优秀博士论文/提名,5人次获得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8人次入围Light全国光学博士生学术竞赛全国百强,获“挑战杯”、“创青春”、“研电赛”等全国金奖十余次,“互联网+”全国总冠军。

【特邀专家评委】(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薄方(南开大学)教授,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江苏南里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COL、SR编委,CPL等四刊青年编委。从事薄膜铌酸锂集成光学物理与应用研究,在PRL、AM、LP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国际会议邀请报告4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转化。曾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

甘雪涛(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现任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光场调控与信息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集成光电子器件等方面研究。以第一和通信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4篇)、Optica、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6篇)、ACS Nano(4篇)、Laser Photonics Reviews(6篇)等,SCI他引3500余次;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撰写2本英文专著的各一章节。研究成果被Nature等期刊和科技媒体正面报道30余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新型光场调控物理及应用”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各1项。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年、2022年、2023年)。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20余次。兼任《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编委、《中国光学》《光子学报》《CPL》《CPB》《物理学报》《物理》青年编委、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光学学会理事。

郭旭涵(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2013年至2017年,他作为研究助理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他于2017年加入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目前是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和成员。郭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硅光子学和光电子集成。他与他人合著了大约30篇同行评审的论文。曾任《APL光子学》(2022-)副主编,他曾担任OECC2023年TPC联合主席,ACP2021年研讨会和行业论坛联合主席,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TPC成员,包括ECOC(2018-)、CLEO-PR(2018-2022)和GFP(2019)。

李宝军(暨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系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1998至2000年复旦大学博士后,2000至200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联盟博士后,2002至2016年中山大学教授(其间曾任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任高能物理联合学院院长)。现任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纳米光学操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委会副主任,第四、五、九届全球光电大会共主席。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及生物光子学研究,创建出国际首例白细胞机器人(ACS Cent Sci 2022),揭示了细菌酶分子的周期振荡特性(Nat

Photon 2023),观察到细胞内电子隧穿与转移(Nat Commun 2019),发现了能在体内传光和聚光的细胞(Light Sci Appl 2019),实现了六个自由度上限的单层超构表面光场调控(Sci

Adv 2021)和自然界结构所能达到的八个自由度光场调控(Nat Commun 2022)。发表SCI论文250余篇,主编英文学术专著3部、参编7部,作学术会议大会报告、主旨发言、邀请报告10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当选中国光学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士,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杨(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铌酸锂光子学、集成零折射率超材料等。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eLight、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no Letters、Optica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多次被选为封面故事,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SCI单篇最高他引250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PI)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共同项目负责人(Co-PI)主持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项目和三星公司研发项目,并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曾获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青年最佳论文提名奖、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博士研究奖等荣誉。

李志远(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副院长。李教授199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度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入选2014和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及2016-2022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2004-2016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组长。从事微纳光子学、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拓扑光子学和量子物理中的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近30年,已在PRL,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 Chem. Soc. Rev., JACS, Adv.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 Light等物理学、光学、化学和材料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被SCI引用34,000次,H-index为87,在国际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40多次。近年来在全谱段白光飞秒激光,单分子显微成像、传感、拉曼检测,磁光光子晶体拓扑光子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曾任EPL co-editor,现任《光子学报》副主编。

梁迪(美国密歇根大学),现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导。200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系,2006年在美国圣母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然后师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John Bowers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重点参与先进硅基光电异质集成平台的早期研究,以及同英特尔,惠普等公司的深入合作。多项专利和论文成果奠定了英特尔基于此异质集成方案的硅光模块的大批量生产,帮助英特尔在过去5年获得超过40亿美元的营收。2009-2021年在惠普实验室(Hewlett Packard Labs)开启和领导复合半导体和硅基半导体集成光电子的前沿研发,用于一下代超级计算机的低能耗宽带光互连,以及光神经网络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应用。2021-2023年在阿里云从事高速硅基光收发芯片和模块的研发工作。目前发表论文近300篇,引用超过8000次,拥有65项国外发明专利并有另外超过50项专利在审批中。是IEEE和Optica协会的会士(Fellow)。 

刘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液体光子器件与计算成像技术。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7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合著学术专著1部《液体光子器件》,发表SCI论文67篇,包括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PhotoniX、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3件,美国专利1件,是国际学术期刊Biomimetics、Crystals的客座编辑,担任《应用光学》青年编委,担任中国感光学会立体影像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和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专委会委员等。

刘凯凯(郑州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长期致力于碳基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器件研究,率先发现了单重态/三重态混合自限态激子发光机制,澄清了长久以来氧化锌量子点在可见区发光机制的争议;阐明了三重态激子能量调控与三重态激子保护的微观机制。发展“调控共轭原子数量”方法,实现了全光谱的三重态激子发光;发展“纳米空间限域”方法,解决了水溶液中三重态激子猝灭的科学难题;发展“三重态激子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方法,解决了红光三重态激子发光难以实现的问题。近5年来,申请人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Nano Letters、ACS Nano、Nano Research、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引用2700余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1项(2000万)、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

马欲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激光传感和激光技术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国家载人航天预研、华为公司委托项目等30余项。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光声领域旗舰期刊Photoacoustics领域主编、Optics Express副主编、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领域主编、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委、Optical Engineering编委等。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o-Electronic Advances、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Ultrafast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ESI热点论文、ESI高被引论文5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等多项奖励。

钱克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其研究兴趣包括计算光学测量、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机器学习和并行计算等。已发表专著三部、科技论文二百余篇;参与编辑杂志专辑四期、会议文集十二部。任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和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编辑;计算光学测量国际研讨会(COME)和光学与光子学工程国际会议(icOPEN)共主席多次。新加坡光学与光子学学会主席,OPTICA和SPIE会士。

任希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择优续聘)、新世纪优秀人才。于2001、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博士)。2006年至今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副教授、教授,2012-2013年到美国普渡大学交流访问。主要从事集成光量子芯片和量子微纳光学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RL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获得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以及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光学领域十大影响力事件等。

孙海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GaN实验室负责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长期致力于氮化镓(GaN)半导体材料外延、紫外光电芯片和HEMT电子器件设计与制备研究。发表Nature Electronics等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被半导体权威杂志《Compound Semiconductor》、《Semiconductor Today》等多次封面报道10余次。目前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如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半导体学报Journal of Semiconductor副主编以及CLEO/IEEE IPC等多个国际光电子领域重要会议委员。同时入选iCAX Young Scientist Award和2021年度IAAM Young Scientist Medal等国际青年科学家奖项。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和省部级项目等。

翁占坤(佛山大学)博士,佛山大学特聘教授,长春理工大学兼职博导。1998和2004获长春理工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微纳光场调控及微纳制造、激光干涉微纳光场调控增材制造等创新研发。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佛山市领军人才、佛山市人才举荐委员会委员。任《光学精密工程》编委和《Nano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青年编委;历任IEEE 3M-NANO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出版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科技创新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参与欧盟第七框架、欧盟地平线计划、973计划、科技部重点专项以及国防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30余件。

于瀛洁(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上海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生机融合高性能仪器装备技术上海市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精密光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全息三维显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工信部项目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及多个企业委托项目等。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编著作5本。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总干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及《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等期刊编委。

张启灿(四川大学)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亚洲实验力学学会指导委员会委员,Opt. Express和Advanced Imaging编辑(Associate Editor),Opt. & Lasers Eng.编委。

从事光学三维测量、信息处理研究20余年,主攻基于结构光投影的动态过程三维面形测量及形变分析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负责人)等1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SCI他引2400余次,授权技术发明专利3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各1项。参编教材和专著3本。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大会主席3次,邀请报告10余次,研究成果被SPIE Newsroom和OSA Image of the Week科技亮点报道各1次,入选Optics Express期刊封面文章3次、Editors’Pick 1次,中文期刊封面4次。

朱梦剑(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新型二维材料及其范德华异质结的纳米器件物理研究,在Nature Physics、Light: Sci. & Appl.、Nature Communications(4篇)、Nano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2600余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10余项,获湖南省光学进展奖,入选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和湖南省光学学会理事,国际著名期刊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编委。

【导师评委】(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陈佰乐(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常任副教授(tenured)、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已发表期刊论文90余篇,其中6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Optica、ACS Photonics、ACS Nano、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Optics Express、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他现为美国光学学会Optica旗下知名期刊Optics Express的副主编,同时担任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ciations等20余个期刊的审稿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光电子微电子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青年扬帆计划,以及多项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项目。担任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科技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函评和会评专家。

付时尧(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激光光场调控技术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基础科研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多次担任国内外学术会议专题共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多个系统,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曾入选博新计划,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序1)、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王大珩光学奖等。现为中国激光杂志社第三届青年编委员会委员、《光学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刊《红外与激光工程》青编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等。

胡志家(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光学会理事及副秘书长,安徽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包含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 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Laser and Photonics Reviews, Nanophotonic,Photonics Research,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主持国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项,包括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项、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等。研究方向为特种聚合物光纤,随机激光,微纳光学:实现了塑料闪烁光纤的国产替代;利用波导效应得到了低阈值及有方向性的相干光纤随机激光;通过控制无序度、聚合物光纤的取向、温度及光子带隙结构来调控随机激光的性质。

霍永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上海市特聘专家。2006年于天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获博士学位,此后在德国和奥地利从事科研工作,2016年回国到中国科大工作。他长期从事基于分子束外延与微纳加工技术的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并致力于推动其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应用。近期主要工作包括实现了综合性能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研制了用于“祖冲之号”系列超导量子处理器的芯片材料,以及超高反射率(>99.999%)薄膜等,为相关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他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Physics, Nature Photon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和省市项目多项。

李文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大面积高精度光栅制造与应用研究。在Nanophotonics,Optics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4/6)、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长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获吉林省杰出青年、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荣誉,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光谱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电测试测量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像与显示计量测试分会委员、吉林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光学学会理事,担任《Nano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光学精密工程》、《中国光学》等期刊编委。

柳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长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精密仪器系系主任,光子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激光器技术、光场调控技术、激光探测技术、光散射成像技术与光子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预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PhotoniX、Photonics Research、Nanophotonic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担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激光》、《光子学报》、《量子电子学报》等期刊编委。

马耀光(浙江大学),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介观尺度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与相关效应。研究内容包括超表面器件、计算成像与计算光谱、精密检测与智能传感等方向。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涵盖科学探索、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如Science (2), PRL, eLight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600次。入选“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17”、“2021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成果”、“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1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进展等。获浙江省杰青等项目资助。担任《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通讯专家。

王攀(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hemical Review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中国激光杂志社、《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青年编委。课题组基于极端光场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超薄金属间隙、超薄金属膜)及其光电融合体系,聚焦纳米尺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新现象和新效应,发展新型超小尺寸、超快响应、超低功耗的微纳光电器件,包括微纳光源、高灵敏光学传感器、超快调制器等。

杨原牧(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围绕新型平面超构光学元件开展研究,提出了基于超构表面矢量光场编码的新体制多维光场感知方法,实现了可以同时探测偏振、深度等多维度光场信息的小型化单目相机,并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在消费电子、遥感等领域的应用。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等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5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5000余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明单目三维成像技术获评“2022中国十大光学产业技术”。担任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 (Science合作期刊)、Advanced Photonics (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等5本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30余次在SPIE Photonics West等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学金”、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福布斯中国(科学领域)“30岁以下30人”等奖励荣誉。

于迅博(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入选华为惟心学者,2022年入选北京邮电大学1551托举人才,2019年入选北京市科协托举人才。现任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形图像学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显示专业委员会委员、《液晶与显示》期刊青年编委。

近年来主要从事三维显示与新型显示技术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专利成果转化超过800万元。获2019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中国光学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主持研制的光场三维显示设备在十余家军工单位推广和应用;研制的裸眼光场三维显示器被遴选参加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等大型国家科技活动。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