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大涨创纪录!苹果AI为何先冷后热 原因揭开

股价大涨创纪录!苹果AI为何先冷后热 原因揭开
2024年06月13日 21:26 快科技

苹果AI,在短短两天经历了一次大反转。

当地时间6月10日,苹果在WWDC上发布了自己的生成式AI服务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结果发布当天苹果股价下跌了1.91%,投资者似乎对苹果AI并不满意。

但仅仅一天后,6月11日苹果股价大涨7.26%,市值大增2142亿美元,约等于一天涨出了一个阿里巴巴+京东的市值。

苹果股价不仅创下历史新高,也是自2022年11月以来苹果最大单日涨幅,其总市值达3.18万亿美元,重回世界第二。

投资者一冷一热背后,显示出外界对苹果AI的看法并不一致。这种分歧也见诸媒体,有人认为“苹果智能”是智能手机的一次重大创新,而有人则认为“苹果智能”功能过于简单,不符合其公司体量。

但不管如何,就像创下纪录的大涨,苹果的AI路线也在WWDC上逐渐明晰。

为什么苹果AI先遇冷?

之所以发布会当天苹果AI遇冷,原因不难理解。

在此之前,外界一直把苹果AI对标OpenAI、谷歌、Meta等巨头,原因无他,苹果拥有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营收、几百亿美元的净利润,以及遍布全球超20亿的智能手机用户,无一不显示出苹果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实力的科技巨头之一。

因此,理所应当地,期待苹果AI能做到谷歌甚至OpenAI的水平,似乎并不算什么过分要求。

但“苹果智能”最终能实现的功能和其他主流AI大模型几乎没有差别,做的都是文字校对、自动撰写文稿、AI生图等等早已被玩烂了的功能。

因此,对期待苹果AI能超越谷歌或OpenAI的人来说,“苹果智能”显然有些过于平淡了。

Global X分析师Tejas Dessai评价道:“投资者显然希望苹果在人工智能方面采取更全面、更雄心勃勃的战略。”

这也导致一些人并不看好“苹果智能”能够带来新的业务增量。

Forrester分析师Dipanjan Chatterjee就表示:“本次发布会没有任何东西能推动苹果走在我们预期的轨道上……‘苹果智能’确实会用一些方式取悦用户,但它只是让苹果赶上同行,却难以超过他们。也许新升级的Siri可以防止一部分苹果用户流失,但还不足以创造一批新的追随者。”

另据第一财经报道,研究机构TechInsights分析师表示:“我们认为短期来看,苹果推出AI功能对手机销量的影响有限,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人工智能的功能并不是必需的。”

这种对“苹果智能”的消极看法在发布当天显得更为明显,毕竟许多投资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对苹果的AI策略有更深入地了解,因此,当不符合预期时,卖出苹果股票就成了最直接的选择。

另一方面,第二天大涨的股价,则说明更多投资者重新认识,且认可了苹果的AI策略。

创纪录大涨又是为何?

正如“褒贬不一”的词义,对“苹果智能”的评价也不全是负面,不少分析师和投资人其实非常看好苹果AI,及其对其他业务的推动。

券商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艾夫斯(Dan Ives)表示,苹果AI将创造一个巨大的机会,预计四年内约有2.7亿部iPhone等待升级“苹果智能”,“我们估计,15%以上的苹果用户将升级到iPhone 16,因为苹果智能就是很多人一直在等待的杀手级应用”。

此外,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等顶级投行不仅对苹果AI持积极看法,还维持或上调了苹果的目标股价。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苹果的AI功能让苹果成为“最具差异化的消费者数字代理,这些功能将推动消费者升级他们的iPhone手机,从而有望加速设备的更换周期。

因此,摩根士丹利在周二的报告中维持了对苹果的“超配”(Overweight)评级和216美元的目标价。

除了对“苹果智能”的正面评价,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苹果智能”明确了苹果的AI策略:坚持软件为终端服务,以及不与OpenAI、谷歌、微软等证明竞争AI能力。

坚持软件为终端服务最典型的例子是iPad上的计算器app。过去十四年,因为iPad没有原生计算器,被无数人调侃。

现在,iPad的计算器app底层拥有极强的AI能力,通过手写就能计算,且随意变换也能快速识别,例如用手写的方式把“1-1”变成“1+1”、“1÷1”都能立马得出新答案。

此外,“苹果智能”的AI生图、文本生成在跨应用间也能使用,显示出苹果正在将AI能力作为设备的底层能力,而非单独的应用。

这也是上述分析师认为“苹果智能”将推动iPhone等硬件产品增长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与OpenAI的合作则显示出苹果已经明确了自家AI的边界——不与OpenAI、谷歌、微软等竞争超大AI大模型。

因此,期待苹果做出媲美ChatGPT-4.0的人可以放下心了,苹果完全没有做这类大模型的意图。

对苹果来说,这么做的原因除了专注于终端产品,避开与强力对手的竞争外,更重要的一点是AI大模型投入巨大,且盈利路线尚不清晰。而投入与产出比正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财务指标之一。

这一点从AI大模型当红炸子鸡OpenAI身上也能管中窥豹,据The Information报道,2023年OpenAI的年化收入(年度经常性收入)约16亿美元,2022年则是0.28亿美元。

但另一边,OpenAI也是吸金无底洞,仅微软投资给OpenAI的资金就超过了130亿美元(约943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OpenAI创在的收入远不及投资额。

更糟的是,在AI大模型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现实下,OpenAI、谷歌以及其他类似开发商都必须保持高支出,不断地购买算力。

谷歌在今年的一季度业绩会上就表示,预计2024年每个季度的资本支出都在120亿美元以上,全年同比至少49%增长,以保持在AI基础设施方面的领先地位;

微软也表示,算力卡需大于供,决定扩大AI投资规模,本季度资本支出140亿美元;

Meta称,2024年资本开支从300亿-370亿美元上调到350亿-400亿美元,以建设数据中心来支持AI业务。

OpenAI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够巨头们投入的零头,对注重盈利的苹果来说,显然不太划算。

苹果AI很现实,但危机难料

总的来说,苹果AI选择了一条低成本、易把控的策略,同时结合苹果独一无二的软硬件协同能力,使其并不出彩的AI功能也获得优于其他手机厂商的能力。

而不与OpenAI、谷歌、微软等竞争,则不会让苹果持续在AI领域“流血”,使其财务表现得以持续稳定。

这种策略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劣势则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如今“AI是下一个时代浪潮”已成共识,苹果如今在AI领域的保守投入,是否会在未来遭遇更大的挑战还未可知。

例如,当OpenAI、谷歌、微软凭借超大型AI大模型获得成功时,是否会反攻苹果的领地?

责任编辑:振亭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