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给 AlphaGo 八年后,围棋传奇李世石谈世界观的“坍塌与重建”

败给 AlphaGo 八年后,围棋传奇李世石谈世界观的“坍塌与重建”
2024年07月15日 14:48 IT之家

【新智元导读】AlphaGo 的胜利「是人工智能历史上的分水岭时刻」,也是李世石人生的一个「分水岭」,那次载入史册的失败让李世石的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但他正在用另一种方式重建着自己的世界,同时给予更多人一个忠告 —— 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无所不在」时的未来。

在输给「阿尔法狗」8 年之后,曾经的围棋界传奇依然没能走出那段至暗时刻……

2016 年,韩国棋手李世石 1:4 落败 DeepMind 最强围棋 Al——AlphaGo

人工智能「弑神」之战后,李世石退隐江湖,但李世石这三个字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绕不开的名字,和 AlphaGo 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一场比赛让全世界唠了「一辈子」,AI 给李世石的生活投下了一道长长的暗影。

如果说,「凡是不能打败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只有真正经历失败的人,才会明白其对手的强大之处,李世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如今,41 岁的李世石,再度出现在媒体面前,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他该怎样重建被 AlphaGo 击溃之后的世界,又会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我的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李世石曾 18 次获得世界冠军,因其在下围棋时的直觉和创造性的下棋风格而备受推崇。

这位围棋天才的父亲也是一位围棋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教师。

在家庭熏陶下,李世石从 5 岁开始下围棋,他的天赋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

很快就成为了同龄棋手中的佼佼者,不仅在当地,而且在整个中日韩都是如此,12 岁就成为了职业棋手。

20 岁时,李世石已达到围棋最高水平九段,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棋手之一,被一些人形容为围棋界的罗杰・费德勒。

「他是偶像,是明星」,前职业围棋选手李夏辰(Lee Hajin)说,「每个人都很尊敬他」。

李世石的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围棋开始引起了一批新受众的兴趣 —— 计算机科学家。

围棋给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带来的诱惑是巨大的,他们也想要参与到这个世界公认的最复杂的棋盘游戏中去。

围棋比国际象棋复杂得多,人们常说,围棋棋盘上可能出现的变数比宇宙中的原子还多 —— 博弈树的复杂度达到了 10 的 360 次方。

目前,人类是已知的唯一拥有下围棋所需认知能力的物种。而这种能力,是大自然花了几十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出来的。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这一目标。DeepMind 利用所谓的神经网络构建了 AlphaGo,这种数学系统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学习技能。

首先,DeepMind 将高水平棋手的 3 千万步棋输入网络。然后,程序与自己下了一盘又一盘棋,直到学会哪些棋步是成功的,并开发出新的策略。

2015 年底,AlphaGo 在一场闭门比赛中连续五次击败了三届欧洲围棋冠军。

随后,在国际围棋联盟工作的前职业棋手李女士找到李世石,提议进行一场公开比赛,击败 AlphaGo 的奖金为 100 万美元。

李世石说,他没有多想就接受了这个提议,认为这会「很有趣」,完全没有考虑自己还有失败这种可能。

在首尔进行的五局三胜制比赛堪称精彩,这场对决每晚都会在电视上播出,有超过 2 亿人次观看,在我国也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关注。

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后来也被 AlphaGo 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后来也被 AlphaGo 击败

比赛期间,一名 DeepMind 工程师坐在李世石对面,按照 AlphaGo 转达给他的信息放置棋子。

李世石表示,没有真正的人类对手令人不安。AlphaGo 的下棋风格是他从未见过的,他无法解读一个机器的想法和感受。

以前下围棋是人和人的对弈的过程,不只有理性,也还有很多情感交流。

围棋也叫「手谈」,一来一回黑白交锋的同时,落子节奏的变化、放布棋子的力量的大小等都可反映出当局者的心智情况,如同在棋局中以手语交谈一般。

但是到了和机器对弈就没有情感这回事了,他自己的说法相当于看标准答案,不像是和人在对弈。

全世界都敬畏地看着 AlphaGo 将他逼入绝境,并走出了人类棋手难以想象的棋步。AlphaGo 赢了 5 场比赛中的 4 场。他的哥哥、职业围棋棋手李相勋(Lee Sang Hoon)仍然记得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这不可能」。

「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输」,李世石先生当时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不知道 AlphaGo 会下出如此完美的围棋。」

李世石的失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游戏本身,这一令人震惊的失利成为全世界的头条新闻。

这似乎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人工智能正在进入一个令人深感不安的新时代 ——AlphaGo 的胜利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它可以超人般地掌握那些曾经被认为对机器来说过于复杂的技能。

现在,李世石深信人类再也无法在围棋上与计算机竞争。他说,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这个 2500 多年前起源于中国的游戏的本质。

李世石最近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坦言,「输给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我的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我无法适应它,我以为人工智能总有一天会打败人类,我只是觉得它还没到来」。

坍塌后的重建

李世石认为围棋是一种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是他个性的延伸,但却被算法的效率所粉碎。

由于无法接受失败,他于 2019 年辞职,认为人工智能是不可战胜的,而自己永远是第二名。

李世石陷入了职业生涯最大的危机,这是比柯洁更为可怕的对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着手无情摧毁着人类的信心。

然而,落子无悔,虽然阴霾笼罩了 8 年,李世石回首再谈人机大战,更多的是拨开阴霾的信心和指引。

在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的当下,李世石告诫我们不要像他一样措手不及,了解技术、熟悉技术、运用技术。

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人们不要低估技术进步,在未来更多的人机博弈中不打无准备之战。

自从失败后,李世石就成了人工智能的痴迷者,密切地关注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突破。

AI 帮助聊天机器人进行几乎与人类无异的对话;解决了几十年来一直困惑科学家的问题,比如预测蛋白质的形状;它还模糊了创造力的界限:独立创作音乐、制作艺术品和生成视频。

李世石并不是一个人工智能末日论者。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一些工作,但也可能创造一些工作。

在谈到人工智能与围棋时,他说,「重要的是要记住,是人类既创造了围棋,也设计了掌握围棋的人工智能系统。」

另一方面,李世石也担心人工智能会改变人类的核心价值观。

他表示,「过去,人们对创造力、独创性和创新充满敬畏。但自从人工智能出现后,很多东西都消失了。」

谈到退休的原因时,李世石诚恳地说,「我无法再享受比赛了,所以我就退休了。」

事实上,李世石一直在以另一种方式积极投身围棋事业的发展。

他写过几本书,包括一本自传和一系列关于他的比赛的书。

他自创了受围棋启发的桌游,有王国、王冠和九骑三款游戏。

他也为儿童创办了一所围棋学院,在全国设有十几家分校。

他 17 岁的女儿正在读高中的最后一年。当他们讨论她在大学应该学习什么专业时,经常会把人工智能纳入考量的范畴。

他建议自己的女儿学习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领域,在时代洪流中和技术浪潮席卷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我们经常说要选择一份不会轻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或受人工智能影响较小的工作,」他说,「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只是时间问题。」

李世石的弟弟也表示,「人工智能正在以令人震惊的态势影响这个世界。」他现在仍是一名职业棋手,和其他职业棋手一样,他现在也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训练。

「职业选手正在研究这些算法的工作原理,并试图缩小差距,」他的兄弟说,「但我们距离还很远。」

「人机大战」已成往事

同样身为棋手的 Garry Kasparov 和 Magnus Carlsen 也无法与人工智能抗衡,但他们对人工智能却抱有更积极的看法。

他们说,棋盘游戏人工智能 AlphaZero,也就是 AlphaGo Zero 的后继者,提供了许多具有新颖的棋步,推动了国际象棋的发展。

Carlsen 甚至把 AlphaZero 当作自己的偶像。

像 AlphaZero 一样的比击败李世石的 AlphaGo 更强大的 AI 国际象棋系统变得越来越多。

面对这种情况,Kasparov 却不担心自己丢掉饭碗,他自信地表示,人工智能并没有根本上摧毁国际象棋,即使机器更胜一筹,人们仍然对人类棋手感兴趣。

目前,AlphaZero 等系统的推理能力尚未达到 LLM 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水平,还属于专用人工智能。

不过,DeepMind 联合创始人 Demis Hassabis 暗示,未来的 Gemini 模型将实现这一目标,OpenAI 也在努力提高其模型的逻辑能力。

随着 AI 的智能程度越来越高,8 年前「人机大战」的故事似乎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看作是对手,那么我们可能会被击溃,但如果人工智能不再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放下权力争夺后的棋手可能会更加享受围棋的纯粹。

在李世石所说的人工智能「无所不在」的未来,我们终将从「人机大战」走向人机共生。

参考资料:

  • https://the-decoder.com/former-go-champion-lee-sedol-still-seems-to-be-struggling-with-ai-defeat/

  •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10/world/asia/lee-saedol-go-ai.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ID:AI_era)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