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游戏外包策划和她接到的“特殊委托”

一位游戏外包策划和她接到的“特殊委托”
2024年06月22日 13:05 IT之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触乐(ID:chuappgame),作者:王琳茜

“开始做这份外包策划工作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遇到这些客户。”“开始做这份外包策划工作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遇到这些客户。”

勿巽与目前在做“游戏策划委托”的线上兼职,用更通俗的说法,这是一份“游戏外包策划”工作。今年年初,她从一家游戏大厂离职,4 月,出于一个有点意外的原因,她开始尝试做这份工作。

在个人社交媒体主页的置顶里,勿巽与列出了一份“游戏策划委托范围”表格,介绍了自己可承接的内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立项阶段的确定玩法方案、撰写策划案、明确开发需求、开发乃至优化阶段的各种协助等等。与此同时,客户在其他任何有需要的策划方面提出委托,也都可以找她沟通,双方可以通过一些交易平台、或者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

勿巽与的“游戏策划委托范围”表格勿巽与的“游戏策划委托范围”表格

依据表格看来,这份工作内容清晰、流程明确,似乎十分切实可行。评论区也有不少人讨论:“策划案也有外包了?”“好思路,我决定加入这一行,开‘卷’。”出于好奇,我联系到了勿巽与,希望了解到她是怎样进行这份工作的 —— 实际上,从开始接单这 2 个月以来,她遇到的大部分客户都和预想中的不同。

本文根据勿巽与的讲述整理而成。

策划委托

一开始的时候,说起游戏外包策划,其实我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入行做的是文案策划,之后换过公司,也做过 UI 和系统策划。在规模比较小、人数比较少的工作室里,我算不上主策划,但基本上什么都负责过。后来又到大厂、比较大的项目组,那些地方可能光策划组就有 20 多人,甚至更多,每个人的分工都变得很细。

所以我觉得,外包策划可能是像我以前工作那样,(甲方)会给我一个很明确的需求,我根据需求写一份策划案就可以了。对于具体怎样接单、怎么给一款游戏做外包策划,我自己的想法也不是很明确。我曾经发过一篇小红书笔记,问“游戏策划外包这个活能不能干”,还发起了一个投票。

结果这条笔记刚好被一家工作室看到了,他们真的来问我,能不能接他们的单子。于是我就直接上手了。具体的合作方式、付款流程、合同内容,基本都是在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定下来的。幸运的是,对方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工作室,给我的需求也很明确,程序也是熟练工,整个项目都进行得很顺利。

可以说,我的第一份策划外包单子没有什么波折,甚至比之前在公司的时候更舒服,我一下子变得很有信心,觉得这是一份能干下去的工作。

但实际上,除了这一个“开门红“以外,我之后接到的单子都非常不顺利,几乎称得上痛苦。后来,得知我在做这份工作以后,有很多同行的老师、身边的一些朋友来问我:“能不能来跟你一起干外包?”我都会立刻说:“快跑。真的干不了。”

勿巽与正在写一份游戏外包策划案勿巽与正在写一份游戏外包策划案

从 4 月到现在,我最终完成的单子可能有六七个,其中有 2 项是全包的,从方案到落地,再到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售后”问题,剩下的基本只是出一份策划案。

同时,有意向、来找我沟通的人真的非常多,粗略估计,大约有 100 个人来问过 —— 我们会花很长的时间沟通,我会说我的收费标准、能给他们提供什么、需要他们给我什么。不过,基本 95% 的人沟通完了就没有后续了。

找我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有一些共同点,大致可以划分成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那种“不算很大也不算很小”的公司,成员在 20 人左右,之前做软件开发或者平台之类的业务,本身有一定的资源,自己有前端后端,有美术、有文案、有程序,想要来了解游戏行业或者做游戏。软件做多了,忽然转向做游戏,在思路上和正常做游戏的公司总是有一种微妙的偏差,虽然二者在流程上乍一听有点相似,但实际做下来会发现还是有很大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找到我,让我帮他们修改、调整思路,或者给出一套方案让他们直接用。

实话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公司的,因为交流起来很方便。他们看得懂配表,很多时候,我只要把表格或说明文档发过去就好了。这类公司可能数量比较少,但基本最后都能合作成。

第二类是占比最大的一类。做独立游戏,单人或者不超过 5 个人的小团队,之前可能没有什么开发经历,但是因为对游戏感兴趣、想要做游戏,以一种“为爱发电”的性质聚集起来。来找我的人里,这种小团队非常多,但是能达成合作的其实很少。

这种团队里,大多数人对游戏开发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他们不知道开发一款自己想要的游戏需要什么样的资源,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几乎是用一种咨询的态度来找我。比如说,我遇到过预算几十万、只想做一个功能简单的小游戏的人;也遇到过预算两三万,想做个翻版《原神》的人…… 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回答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沟通成本很高。

此外还有一种,不太好形容,就是一些学生作业或者项目 —— 他们可能本身读的是和游戏完全无关的专业,也不是真的想要完成一个游戏,而是需要用“游戏”作为一个载体去展现他们的作品。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把整个项目直接委托给我,希望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我直接把游戏给他们做出来。这种类型里,美术专业的学生比较多,尤其是在国外留学的,他们会提供给我一个大概的想法,剩下的他们不知道,也不想学,就交给我来完成。

这类单子我也接过,不多。最近在做的这个,委托人是一个国外留学的女生,她当时给了我 2 个参考游戏,说想做同类型的作品,还告诉我她导师要求在游戏里展现的一些功能。这就构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需求,我想了一个大概思路,把要求的功能加上,再把一些会拉长开发时间的功能给删掉,写了一个策划 PPT 给她 —— 这份 PPT 主要是用来给导师审阅的,是她的一份课程作业。在我做外包策划以后,为了沟通清晰,我基本会给大部分客户都出一份策划案。

然后我又出了一个系统设计和一个交互设计,因为游戏体量比较小,我就自己直接写完了,期间也不需要和她商量;她后来问我,需要画些什么呢?我就又给了她一份美术需求文档。剩下的就是她画、我进行枯燥的配表(这款游戏的玩法比较依赖于配表),把表配完,甩给她找的程序,我的工作基本就完成了。

这种工作模式非常省心,因为没有人给我提任何意见,没有人会要求我改任何东西,很爽。整个团队算上我也就 3 个成员,只要我这边定下来,程序接着做就 OK 了,从沟通上来说是很高效的。

这个项目最后呈现的效果,就是一款小体量独立游戏。如果要给它打分,可以到及格线以上 —— 因为制作时间紧,大概就一个多月,功能也比较少,全流程可能只有 1 个小时左右,但在有限的玩法内,我们做得是比较精致的。直观点说,如果它上架 Steam,定价 6 元或者 8 元,我会觉得价格很合理。

最后一类是真正的“游戏相关专业的课程作业”,内容通常就是“写一份策划案”。前段时间,可能是期末周到了,这类“委托”一下子变得特别多,但这种活我绝对不会接。

倒不是什么学风作风问题。作业这种东西,大家其实懂得都懂,他们不找我写,也可能会找别人写。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虽然我不算是非常资深的策划,但我的工作习惯已经养成了,大学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学生写的,不管我再怎么努力隐藏。

而且,其实我很难想象,现在大学的学生会怎么写游戏策划案,就像他们应该也很难想象,在职的游戏策划平时到底在做些什么。

义务答疑

开始做这份外包策划工作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遇到这些客户。我自己也很难想象,策划这种需要大量沟通协调的工作要怎么外包。在我一开始发的那条笔记下面,有特别多的人说,游戏策划不是一个适合线上远程办公的岗位。

在勿巽与的评论区,经常出现类似的讨论在勿巽与的评论区,经常出现类似的讨论

但真正开始接单后,我也很惊讶,这方面的需求居然有这么多。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问我,找我接单,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我接外包以后最深刻的一个感受。有些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困难,此前我是完全想象不到的。

在游戏公司工作的时候,我睁开眼就是自家游戏,闲暇时间也是玩竞品,或者同类型的游戏,不太会接触到独立游戏开发者。现在才发现:哇,真的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我自己上手久了,觉得一切都是很轻松、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有的人真的连“最开始要做什么”都需要别人来告诉他。

比如说刚刚提到的第二类人。可能是一个大学生,他有一个想法,然后拉了两三个人组成小团队,想做一款游戏。在这种情况下,我提供的“游戏策划”方面的帮助其实很少,更多是在游戏开发流程上的帮助。像是游戏的运营思路,游戏怎么盈利、需要投入多少的开发资源等等 —— 这些在他们心里都是没数的,其中有很多人,我甚至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帮他们算账。

那些本身在职的、有一定策划能力的从业者,基本不会来找外包。反而是那种有时间、有想法,但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新人小白,才会来找到我。之前,我试着发了一个帖子,说要不要写一份关于游戏策划的“傻瓜式攻略”,结果一下子有非常非常多的人给我发私信,说他们特别需要、立刻就需要,让我一定要写,收费也没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做外包的报价根据工作量计算,在同行里是偏低的,比如一个系统版权全包的报价,平均在 4000 元左右。如果是学生或者“为爱发电”的团队,我还会打对折。至于那些前期沟通,或者完全的咨询,我都是不收费的。我其实会有点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其他同行。

有的时候,如果对方真的提出一个特别有意思、有想法的点子,想全权交给我,我反而不会接了。我会和他们说:“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我”。因为我觉得,如果交给我来做,我可能会忍不住想太多可能遇到的问题 —— 这是一种工作很多年导致的瞻前顾后的毛病,我不太想带到他们的团队里去。我希望他们能趁着还有热情的时候,去做一些突破和创新。

接外包这段时间里,我还遇到过很多有很好的想法、但完全不知道怎么表达的人。我和他打电话聊上 1 个多小时,就能帮他把思路捋顺。但在这一行,花 1 个小时还说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游戏的,基本也没有投资者有耐心听下去了。

自己捋思路的时候,勿巽与会记思维导图自己捋思路的时候,勿巽与会记思维导图

很多人会来找我,希望我能帮忙看一看他们的策划案,或者帮他们去做具体的落地。一般来说我不会直接答应,而是选择帮他们整理思路,教他们做一些减法。现在,我几乎每天都要花至少两三个小时在这种事情上面,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像“义务答疑”。

这确实也挺消耗时间的。有的时候我会很暴躁,比如遇到那些嘴上说着“爱好”“梦想”,宣称自己想做游戏的,但只要告诉他们一点点现实,可能做这方面要花钱、那方面有风险,他们就不愿意做了 —— 遇到这种人,我就会不高兴。

还有一些比较不礼貌的。这些人会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觉得我就是应该帮助他们,一上来就问非常多的问题,我说了很多东西,有时还帮忙梳理思维导图,写了近一千字的建议,结果对方连句谢谢都不说。这也会消磨我的情绪。

当然,相对的,我也遇到了一些认真做游戏、做创新的人,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特别特别有趣的点子,我很喜欢和他们交流,虽然这些点子不一定能落实。

基本上,好的情况和坏的情况会相互抵消,让我觉得这种状态整体还是比较愉快的 —— 互联网就是这样,什么人都有。

我还是挺喜欢这种帮助新人、小白的感觉的,我会秉持着一种“能帮就帮”的心态。毕竟他们跟我不构成竞争,我以后也不会去专门的游戏公司做游戏了。他们既然想做,我就觉得,人总要尝试一下吧。以前在公司的时候,我的组长经常在面试后气得不行,说总有面试者来问一些很离谱的问题,还有一些明明什么也不懂、却敢夸夸其谈的人。我有时候也会想:我帮的人多一些,我还在游戏行业内的同事们在面试时被气到的情况可能就会少一些,就当是为了他们。

行内行外

做这份工作之后,我没想到的是,其实很早就有其他前辈在做外包策划了,我会因为社交软件的推流刷到他们。还有一些业内比我资深很多的老师来找我私聊,问我是不是一个团队,能不能加入他的团队,或者他也想接外包,但是不知道怎么接单。其实我也很无奈,我现在真的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沟通上了。

如果真正想把做“游戏外包策划”作为一份职业,其实是很难的。我一直说,做这份工作会遇到很多“新人”,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更直白一点说,是遇到很多“外行”。我的态度之所以一直比较轻松,是因为我一直保持一种随缘接单的心态,不指望靠这个挣钱。

我自己接的“委托”比较杂。我做过系统、交互、文案、运营,甚至“全部打包”,有些人在我说自己不太会做数值的时候,还坚持要我做数值。因为各种类型的工作都接,我才能保持一个“差不多”的接单量。但如果只想做一个专门方向策划的外包,很可能会面临 2 个月才能接到一单的悲惨状况。

勿巽与 5 月的外包策划排单勿巽与 5 月的外包策划排单

我也和一些同样在尝试做这行的老师聊过,大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似的:需求是有的,但达成合作很难,接不到单,不稳定,同时会有大量的无效沟通。无效沟通很累,你要掰开了、揉碎了地跟他们解释,把想说的东西讲明白。

所以我觉得这份工作很微妙,我也很想宣传一下自己,但即使宣传了,问题依然还在。最近,我也在和一些朋友讨论,像之前提到的“傻瓜式教科书”可能才是大家特别需要的,能不能真的写一份出来,搞知识付费,价格就收一杯奶茶钱,但具体怎么执行,还要再想一想。

我也刷到过一些卖游戏行业入门课程的博主,“卖课”说起来不太好听,实际上对于新人来说真的有需求。然而,我试听过一些课程,他们会给出一些基础的东西作为试听,乍一看给人一种很适合小白入行的感觉,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非常概念化 —— 他们说的都很对,但小白听完之后还是不知道下笔该具体怎么写。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在行业内的人来说,这种概念化的东西同样没有任何帮助。

当然,这种涉及到知识付费的东西总是比较微妙和难以把握。我现在在做的,可能也有点像“线上咨询”,虽然是免费的。我知道有同行在接类似模式的付费咨询,他在一家知名大厂工作,咨询价格可能是 1000 元 / 天。我和他沟通过,这个价格实际上接不到什么单子,但如果更低,也很不值当。

对于想进入游戏行业的新人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入行的门槛变高了,没有合适的渠道。这可能也是我做外包策划会面临这么多咨询的原因。在我入行的那几年,一切都随意很多,各种岗位很多时候都是边干边学,但现在,许多公司都变得更规范了。

如果真的问我“做游戏这一行到底怎么样”,我给出的答案也是:快跑,别做游戏,做游戏也不要做游戏策划,做游戏策划也不要做文案策划!但其实我知道,那些真的想要做东西的人,仍然会坚持下去。所以我想,还不如直接教教他们 —— 他们现在入行,发现游戏开发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做 2 个月之后逃跑,还是应届生,依然能走校招,转行也来得及。

(本文题图选自《策划模拟器》以及《蔬菜斗恶兔:解谜游戏》,文中“勿巽与”为化名。)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外包沟通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