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为什么有的创业者感觉精力无限? | 创业Lifestyle

2024-06-07 08:03:46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跑步,如同日常饮食和安眠,构成了健康生活的基石。“身为企业领袖,决策重担在肩,而跑步则赋予了你一种独特的能力——在不断前行的同时,获得片刻的宁静,以供深思熟虑。”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这位被誉为一生都在奔跑的传奇人物,曾如此精辟地阐述跑步的意义。

你是否曾感叹人与人之间精力的差异?有些人似乎永远精力充沛,而另一些人,即便经过长时间的休息,仍旧感到疲惫不堪。那些充满活力的人是否天生如此?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科学研究揭示,遗传因素确实在精力差异中扮演了角色,但个人的精力水平更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紧密相连。

对于创业者而言,旺盛的精力代表着清晰的思维、充沛的动力和满腔的激情,这无疑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因此,寻找正确的“充电”方法成为了关键。而运动,正是培养精力的绝佳途径。研究显示,与经常参与运动的人群相比,缺乏运动的成年人感到疲劳的几率高出了64%。

当然,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制。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运动来有效恢复并提升个人的精力水平。

●●

创业者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压力与挑战,长时间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以及持续的精神紧绷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创业的征途也要求他们始终保持冷静、思维敏捷并充满活力。面对“精力不足”的困境,众多企业家选择通过运动来重振精神、提升工作效率。

在众多运动方式中,跑步以其普遍性和基础性成为了企业家们的普遍选择。

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自幼对跑步情有独钟,本人也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在大学期间,他因跑步与田径教练比尔·鲍尔曼结缘,两人后来成为了事业伙伴。正是对跑步的深厚情感和它所带来的激情,激发了他创业的决心,最终创立了耐克公司。

在菲尔·奈特的自传中,他深刻地表达了对跑步的理解和热爱:“跑步这个动作本身就是目的地,不仅是因为没有终点线,也是因为你可以自己定义终点。不论你从跑步中获得何种愉悦或收获,你都必须将它们发掘出来。这完全取决于你如何设计它,如何接纳它。”

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是一位国际马拉松六星跑者,他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了全球六大马拉松赛事的挑战,并鼓励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他认为跑马拉松能够带来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目标是持续跑到80岁。

“马拉松和企业发展有的地方很像,太遥远的目标没意义,要专注于脚下,挺过去就有巨大的收获。”他说。

除了跑步,登山、滑雪、马术、高尔夫、潜水等运动也是许多创业者的生活习惯。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体质、调整了生活节奏,而且将运动作为一项爱好,不断挑战自我、丰富个人经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其核心都在于通过运动来有效管理自己的精力、锻炼心态,从而保持最佳状态。

对于许多热爱运动的创业者来说,运动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教会他们如何在创业的每一步中稳健前行。

精力差是天生的吗?

“精力差”可以指向很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面对同等的工作生活压力时,比多数人完成任务更费力、容易感觉困倦或疲劳、更渴望休息,并且不乐于继续进行体力或脑力活动。认为自己符合精力差标准的人很多,研究数据显示,20%成年人有过持续一个月以上的疲劳感觉

精力不如别人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项关于1777对双胞胎的研究数据显示,人与人之间的疲劳感差异38%来自遗传因素,剩余62%来自环境影响。

“基因遗传影响精力”意味着,完全复制别人的日程表是不可行的,即使你把运动和睡眠等等调整到跟TA一模一样,可能还是会支撑不了TA的一天或者仍有精力无处释放。但好在这只是小部分影响精力的因素。

再来看最关键的后天环境和状态的影响。精力除了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外,还与生活工作状态密切相关。比如,一个人坐车2小时去上班,到公司发现当月指标似乎完不成了,边赶进度边抽了一包烟,中午胡乱吃个泡面,下午继续坐着办公,下班后赶去照顾生病的家人,晚上到家喝半瓶酒躺到床上,算一算只剩五个小时睡眠时间。这样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精力自然会变差,即使有了空闲时间也只想休息。

总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最影响精力的问题不一样,能够达到的最佳精力水平也有差距。

运动会让我们的精力变更好吗?

在我们的认知中,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改善大脑和心脏的健康;可以增强身体耐力,提升我们的能量和效率;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让我们晚上睡得更香;可以释放内啡肽,减少压力和焦虑……

在影响精力的生活习惯当中,精力与运动的相关性已经得到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64%。至于两者的因果关系,其实是相互作用的,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也可以改善精力。

不过就“运动是否消除疲劳”而言,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虽然多数研究结果支持运动降低疲劳感,但也有研究没发现变化或发现运动后疲劳感反而增加——这可能跟参与者此前疲劳感和运动量低,运动的方式、量和强度不适合,研究持续时间短有关系。

有这样一项研究认为对于长期感觉疲劳的年轻人,坚持6周规律运动可明显降低疲劳感。这项试验的参与者共36人,年龄在18~35岁之间,他们平时运动少、没有明显的身体和心理疾病。这些疲劳的健康人被随机分为三组,中等强度组每周运动3次,每次以中等强度骑单车20分钟;低强度组骑车强度稍低。除此之外,他们平时依然不运动。6周之后,中等强度组的心肺功能优于低强度组,但疲劳感没有明显减轻,低强度组的疲劳感评分则降低了65%,而且随着运动周数增加,疲劳感在6周间持续降低。

于是,研究者认为,运动对长期疲劳的健康年轻人有帮助,低强度比中等强度运动减轻疲劳感的效果更好,原因可能是对于已经感到精力差的人,中等强度运动实在太累了。

当然,这项研究中的受试者平时很少运动,锻炼也只持续了6周,也许他们经过更长时间的适应后,提高运动强度和量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疲劳效果。

除了增加运动,还有些研究利用停止运动显示出其改善精力的作用,比如健康年轻人长期卧床后疲劳感增加,以及规律运动的健康人完全停止运动2天后会感觉更加疲劳

此外,适当的单次运动也可以立即增加活力,特别是持续20~40分钟的中低强度运动。在上班前或午休时做些简单的运动,也许不会侵占你用于工作的精力,而是帮助集中注意力、避免在之后几小时内犯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运动之所以比打游戏、刷视频等不需要活动的行为更好,是因为在大量娱乐内容的刺激下,你的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这会导致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少,少了它的作用,身体就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放松和自我修复。在周围环境中并无危险的情况下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让人更多地感到焦虑和紧张,所以更谈不上“充电”了。

而运动则不同,它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你远离手机,甚至是从一天繁忙的工作中“跳出来”——有心理学家发现,能让我们从工作后的倦怠里恢复过来的最重要因素是分离,即从精神上脱离与工作相关的念头和任务。也就是说,无论运动量大小,也无所谓你的运动是打扫房间还是跑步撸铁,都能让你专注眼前,暂时放下工作和工作带来的压力。

即便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在工作上表现得游刃有余,也难免会遇到精疲力尽、心力交瘁的时候。适当地让自己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暂时解脱,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长远来看能够维持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明智之举。

适度运动更健康

如果你想通过运动改善精力,可以在考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目前的运动习惯、体能水平、疲劳感来制定方案。例如,对于久坐不动的人,增加运动后通常精力会变好;但已经运动很多的人继续加量,精力无法继续提高,反而可能变差。

之前几乎不运动、长期感觉疲劳的人,可以从少量开始,尝试低强度的运动,这样既能用运动“提神”,又不会因为运动太过疲劳。对于平时有运动习惯、疲劳感不强的人,中等强度运动的效果更好。如果没有做过力量训练,将有氧运动替换为力量训练或者两者结合,也许会感觉精力更好。

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来运动,也没关系,你可以从小小的家务做起:清扫、下厨、浇花、整理、休闲社交、练字等等,甚至做手工、拼乐高,它们都是运动,都能帮我们“回血”。这些小动作可以让身体血液快速循环起来,并且很快给我们正向的反馈,进而让我们能把这些小小运动坚持更长久。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感到疲惫可能源自多种因素,尽管增加体育活动能为许多人带来活力,但在某些情况下,直面并解决那些极度消耗我们精力的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当你察觉到自己的疲惫感比往常更甚时,首要任务是识别出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如果压力持续存在且无法得到缓解,同时伴随着睡眠不足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强行进行体育活动可能不仅无法有效恢复体力,反而可能进一步耗尽精力,导致健康状况恶化,甚至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