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AI、AI加持5G,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5G赋能AI、AI加持5G,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2024年06月21日 18:23 通信世界网

时间倒回到5年前——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5G商用元年。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到5G领跑,我国移动通信实现重大跨越,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

近年来,我国在5G、AI、物联网、大数据、VR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措施接续出台,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由浅入深蓬勃发展的5G应用,正加速推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为社会带来更加便捷、高效和智能的生活方式;同时,“5G+”推动着数实融合,正成为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5G+AI不断融入千行百业

5G技术提供了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网络特性,有利于AI在垂直行业获得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所长邓伟深有感触,“当前,AI正在快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5G技术与AI相辅相成,既互相提供技术支持,又打开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也表示,5G的特性使工业互联网得以广泛应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同时,5G也正在加速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新兴领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在全国各地,以5G为代表的各类数智应用逐步融入出行、生产、文旅等各领域。

“5G+智慧教育方面,5G网络将为AI、VR/AR、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持。”网龙高级副总裁、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俞飚介绍,教育已成为5G、AI等科技创新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场景。

比如,在网龙“5G+智慧教室”中,虚拟助教就可完成个性化学习推荐、作业智能推送、学生体质体能精准画像等工作,课堂习题的快速智能批改和虚拟人物智能问答功能也初显“神通”。

根据“流量、流时、流向”实时分析,厦门公交在高峰期人流密集区域智慧投放“区间灵活公交”,改变此前固定线路、固定班次模式,实现“人多车多、人少车少”高效运营。邓伟提到,交通场景中,5G实现边缘数据的快速通信,加之AI的分析预测能力,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提升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数智技术融入人文旅游,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界限的全新体验。走进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导览员“敦敦”数智形象,将游客带入1400余年前的西魏时期。不同于以往人工解说、图片和视频类导览,通过AR眼镜结合AI引擎、图片识别、3D场景展陈与互动等技术,游客得以360度全景式、沉浸式“走入”敦煌壁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中。

  AI持续下沉,5G不断上新

从广东珠江口的远海油田,到山西寿阳的采矿深井,再到四川眉山的“天府粮仓”,当前我国已完成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的5G网络覆盖,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

“随着各行业对网络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大家会关注5G网络的承载能力,并向着这个方向推进研究,比如,从5G到5G-A。”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虚拟运营分会副秘书长、通信世界全媒体总编辑刘启诚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共建成5G基站374.8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占到移动电话用户的50.6%,已达8.89亿户。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前4个月,5G手机国内市场出货量达7666.5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3.8%。五年来,5G手机已进入普及期,终端价格持续下降,并已开始向更智能的AI手机“挺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近年来,大模型“沉入”手机已成趋势。当前轻量化、智能化正成为5G发展的新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下沉”到终端日渐普及。

有相关调研机构预测,到2026年,我国市场中近50%的终端设备处理器将带有AI引擎技术。“5G实现连接,AI实现智能。”邓伟这样形容二者之间的促进关系。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手机作为小型计算终端,与AI大模型的结合是必然的。”刘启诚提到,目前众多手机品牌正在向智能化靠拢,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强调自己的AI能力,以使手机更好地服务于多种应用。

邬贺铨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下沉”,将赋能5G新质化发展,刷新5G用户体验。比如,嵌入大模型的5G智能终端,将在动漫与视频创意、游戏和虚拟世界、语音合成与转换、视觉和图像处理、聊天机器人、个性化推荐、自动化内容生成、人脸识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具体而言,“5G+AI”手机将强化使用者的音视频内容创作能力,显著降低生成XR、3D等智能音视频的门槛,激活UGC(用户原创内容)新生态。同时,“5G+AI”还将推动可穿戴设备向空间计算发展,增强AR体验。比如,基于空间计算构建虚拟会议室,能引导使用者体验亲临其境的视频会议;“5G+AR”眼镜将能够实时翻译路侧文字和发送语音信息,为使用者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更多便利。

  5G+AI,创新“仍在路上”

在纺织工厂,5G+视觉检测提升缺陷识别的效率和准确率;在快递分拣站,5G导航运输车代替人工搬运,让快递更快……据测算,2023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29%。5G不仅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更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着5G上半场的“成绩单”展望下半场,邬贺铨表示,要持续释放5G潜力,“创新”仍是产学研各界面对的共同命题。他认为, 5G的发展与应用正呈现出宽带化、主动适配、轻量化、智能化等特点,5G创新仍在路上。

在“人工智能+”行动背景下,当前5G与AI等前沿技术正加速融合,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具体而言,邓伟以四个关键词提出了期待——

一是“新连接”,5G结合AI等技术,可在多媒体通话的基础上提供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和实时交互服务;二是“新服务”,即在AI加持5G网络实现智能业务感知优化、智能调度及智能运维;同时,在“新场景”方面,5G与AI结合将催生低空服务等更多网络应用新场景;此外,就“新体验”而言,AI将推动文本、语音、图片、视频、3D模型等多模态内容生成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虚实融合的沉浸空间。

“持续通过使5G与AI更深层次的融合,探索基于AI能力对网络架构设计进行重构,实现‘通算智融合’的系统性突破,将AI业务融合于网络基础设施中,更好地为AI业务提供服务。”邓伟说。

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如何以“5G+AI”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更大支持?中国联通(天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CTO、天津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何凯提到,AI技术结合与5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和低延迟特性相结合,可实现对生产设备的远程监控和实时诊断,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减少生产中断的风险。借助AI可构建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5G网络实现供应链的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AI技术还可以用于加强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通过AI的实时分析功能,可以及时发现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和安全威胁,保障工业互联网的稳定运行。

“两者融合创新取得一定成果后,AI技术在通信领域的经验会被推广到更多行业,或许未来还会激发更多新技术诞生。”俞飚期待,“5G+AI”嵌入智能终端带来更好、更新的体验,并与教育资源和内容匹配,重新定义数字教育。(记者 孔繁鑫 李政葳)

AI5G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